清舉人九次會試不中,遂作詩壇點將錄,自評為沒羽箭

清朝初年,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他們一方面鎮壓反抗的漢人,另一方面對於知識分子,嚴禁結社,大興文字獄。清廷和漢族及各族人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不得已採取一些懷柔措施,招攬漢人官員,推行科舉考試,兩次開博學鴻詞科,徵辟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大肆宣揚程朱理學三綱五常的理論,企圖削弱人們的反抗意識。後來經過了康熙後40年的治理,社會局面趨於安定,文學重新趨於繁榮,詩壇流派也是層出不窮。

清舉人九次會試不中,遂作詩壇點將錄,自評為沒羽箭

其中有四大詩歌理論派別先後出現。康熙年間,王士禎首倡神韻學,主張詩歌不但要有審美意境,還要有娛樂抒情作用。在清初文壇上獨樹一幟,即使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王世禎被譽為清初詩壇領袖、一代詩宗。到了乾隆年間,時任禮部侍郎的沈德潛提出格調說,講究詩歌的格律、聲調,但他的詩歌多為歌功頌德之作,更大程度上是清政府統治文化的工具。

比他稍晚的翁方綱提出了肌理說,他把經史、金石的考據勘研寫進詩中,成了“學問詩”。往往晦澀難懂,搬弄典故,毫無詩味。與肌理說針鋒相對的是袁枚提倡的性靈說,他強調詩歌創作要有感而發,認為詩歌的本質是表達感情的,強烈批判了翁方綱以“掉書袋”為特徵的肌理說。後來趙翼與袁枚將性靈說發展為清初最有影響力的詩歌理論。

這時有一人感於文壇百花競放,各路詩家各領風騷,於是突發奇想,學梁山好漢,為乾嘉文人在詩壇上排列坐次。

清舉人九次會試不中,遂作詩壇點將錄,自評為沒羽箭

這人就是舒位,他是乾隆年間舉人,卻接連九次參加會試不中,於是就斷了科舉的念頭。他的才學很高,卻非常謙遜,把自己的知識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命名自己的書齋為“瓶水齋”。因他時常與人在酒餘飯後閒談當時詩壇人物,開玩笑似的說:沈德潛是托塔天王,袁枚是及時雨,畢沅是玉麒麟,趙翼是霹靂火,諸如此類,當時詩壇名人個個與《水滸》中人對得上號。

結果這事傳了出去,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後來舒位為評點的人物配上贊並作了序,就成了《乾嘉詩壇點將錄》。即使是現在來看《乾嘉詩壇點將錄》,也不得不佩服舒位在詩歌上的卓絕見識。

更有意思的是,舒位自己將自己評為沒羽箭,併為自己寫讚道:“棄爾弓,折爾矢,高固王翦有如此。似我者拙,學我者死,一朝擊走十五子。”充滿了自知和自信,讓人佩服。

清舉人九次會試不中,遂作詩壇點將錄,自評為沒羽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