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即使有些人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毛病,也不能求全責備,使其一技之長得不到發揮。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古人東方朔曾有一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對人才的缺點過於苛求就會埋沒他的長處,既要看小節,更要看大節,這才是對待人才的正確態度。

——摘自習近平著作《知之深 愛之切——人才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不可估量》一文

出 處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原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釋 義

旒(liú):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 。

黈纊(tǒu kuàng):是指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

水太過清澈,就沒有魚在裡面生長了;人太過苛刻,就沒有同伴了。冠冕前懸垂著玉串,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卻有所不聞。揚大德,赦小過,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啟 悟

人才是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才大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真知灼見、獨到之處,但某些方面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弱項,如果只盯住人家的缺點、不足不放,一味求全責備,不敢放手使用或大膽提拔,不但寒了人才的心,也誤了黨的事業。對於選人用人而言,我們不僅需要具備慧眼識珠的能力,更需要容錯納言的胸懷和度量,既要看小節,也要看大節,既要看缺點和短處,也要看優點和長處,做人才的摯友、諍友,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讓各路高賢大展其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