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佳玉:我來自漢中,我是一個韓城人

荣佳玉:我来自汉中,我是一个韩城人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荣佳玉:我来自汉中,我是一个韩城人
荣佳玉:我来自汉中,我是一个韩城人

我叫榮佳玉,陝西漢中人,是韓城日報社一名普通的記者。

2012年,韓城開展省內計劃單列試點;2013年7月,《韓城日報》正式創刊;同樣,2013年7月,我從西北政法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通過招考進入《韓城日報》,謹記著畢業時老師對我們說的:以後當了記者,記著良心、記著堅持,孤身一人開始了我在韓城的工作和生活。

那個時候,韓城還沒有南湖、沒有國家文史公園,沒有黃河明珠和文淵閣,更沒有綠地、恆大、碧桂園,最高的樓還是民楊國際,最好的住宅小區叫江南名苑,每年最大的活動只有民祭司馬,古城旅遊也並不出名。當時只覺得韓城的天是灰的、地是髒的,人還有些略微古板,並不能理解“北龍門,南司馬,中間待著小北京”的真正含義。

第一次的震撼,發生在徐村。剛工作的頭兩年,在一次和領導下鄉採訪的過程中,我第一次來到徐村,千百年來,經歷無數個風吹日曬、長夜漫漫, 厚重的歷史沉澱、遍地的絕世瑰寶,寧靜古樸的傳統村落顯得更加珍貴。讓我更為感動的是還痴痴守在這裡的一位司馬後人,白髮蒼蒼的老者撫摸著漢太史遺祠的楹聯,步履蹣跚眼神卻異常堅定,他說: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得好好守著,千金不換。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公佈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徐村司馬遷祭祀”作為祭祖習俗進入名錄。又是一年清明,徐村的司馬後裔們齊聚,一股跨越千年的力量推著他們挺直脊樑,仰承司馬遺風,耕讀傳家,生生不息。原來,韓城人不是古板、不是守舊,是對聖賢的敬畏和精神的傳承,是值得我尊敬的。

2015年5月,一年一度的西洽會如期舉行。報社安排我和一個老同志參會。出發前,從未獨自參加過重大活動的我異常忐忑。以為只是按照往年一樣的常規發稿,沒想到市領導在參會時,對著我們當場提出了三點新聞宣傳的具體要求。回到韓城將領導要求傳達給社領導後,報社做出了圍繞三點要求連發三天專版的決定,於是,我經歷了記者生涯最為緊張的三天,連夜查資料、要數據、趕稿子,編輯們每天不管多晚都耐心等著我寫完,他們才開始修改校對,最後圍繞簽約項目、新興產業和主動招商刊發了三個圖文專版,雖倉促卻不失質量,向讀者全面展示西洽會韓城團的傲人成績,也獲得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肯定。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的業務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也學習到了許多處理重要新聞的方法,更感受到了團隊的溫暖。從那以後,再緊急的稿件、再複雜的選題,我都可以做到不慌不忙,欣然接受。

2016年,我採寫了一篇社會民生類新聞,講述了龍亭鎮姚家莊村杜建軍一家的苦難和無助,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失明,妻子在生下兒子後決然離去,十五歲的兒子重病導致殘疾,而此時,他的親弟弟遭遇重大車禍,生命垂危。在杜建軍家裡,我看到了那個輪椅上的孩子清澈的眼神、看到了他失明的母親痛苦的眼淚,看到了千瘡百孔的家庭奮力求生的慾望和好心人對他們的無私幫助。寫稿的時候,格外認真,希望通過我的稿件對他們的家庭貢獻小小的力量。稿件刊發後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電話說有讀者看到稿子想要捐款,後來,也正是因為許多讀者看到稿子後的捐款,讓杜建軍一家緩解了部分的苦楚。那一刻,我只覺得內心世界的滿足與自豪是其他任何行業所不能給我的,我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腦海中再次響起了學校老師對我們當年的叮囑:以後當了記者,記著良心,記著堅持!

五年來,大大小小的稿件已寫了六七十萬字,有關月季進城、古城文化街區開街、北林工程、沿黃觀光路、創國衛成功以及躋身全國百強縣等眾多內容的消息、通訊、專版、評論,各種題材寫了個遍,我也從最初的懵懂無知成長成為了一名日漸成熟的新聞工作者。有幸見證了韓城這五年的巨大發展變化,甚至可以說,我是踏著韓城的計劃單列的腳步一起前進的。通過一次次採訪,見證了韓城緊扣建成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和旅遊兩大突破,開展“五城聯創”、鐵腕治霾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做出的所有努力,看著韓城的天逐漸藍,地一塵不染,人民生活幸福安穩,而我現在會常常驕傲的告訴所有人,我來自漢中,但我現在是一個韓城人。

我雖然很普通,但普通的我們,組成了“韓城記者”這個並不普通的群體,堅持著我們的堅持,將更多的韓城故事記錄下來、傳遞出去、溫暖大家,書寫的每一筆都與這城市發展的腳步同頻共振,成為了大家感悟韓城的窗口和熱愛韓城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