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赤城司爐工為北京供暖 從“堆煤工”到“司爐工”

自從十幾年前來北京幹上供暖這行,赤城人石連有就再沒有回家過過年。

張家口的赤城縣,是與延慶、懷柔接壤的京北小縣。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來自赤城的務工者就逐漸“壟斷”了北京冬季供暖中的“司爐工”這一角色。至今,活躍在北京冬季供暖一線的赤城籍司爐工仍有上萬人,佔群體總數的90%以上。

上萬赤城司爐工為北京供暖 從“堆煤工”到“司爐工”

上萬赤城司爐工為北京供暖 從“堆煤工”到“司爐工”

司爐工這個聽起來頗有些專業味道的稱呼,源於供暖行業一線從業者本身的不同分工。在近幾年北京市清潔能源供暖取代傳統的燃煤供暖之前,像石連有這樣的一線供暖從業者都得從“推煤工”幹起。“司爐工有技術要求,得參加培訓,拿到上崗證了才能幹。”石連有說。

一個推煤工,每天要在鍋爐房裡推幾百車煤,加起來有五六噸重。“把煤推到煤鬥裡升上去,遇到那種小茶爐,大塊的煤還得拿錘雜碎。”回憶起當年的這份生計,石連有連說了三個“又”,“又冷又累又髒。下了班,鼻孔裡、臉上都是煤黑,必須洗澡,不然沒法睡覺。”

供暖是季節性行業,而且越是在元旦、春節這些節假日的時候,工作壓力就越大。“只要幹上這行,就沒法回家過年。”62歲的赤城人任風河說。

“夏天其實也不輕鬆。”石連有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冬季供暖順利,他們需要在夏天對供熱系統進行認真細緻的維護,管道、儀表,都要逐個小區、逐樓地檢修,“夏季弄好了,冬季才有保障。”

上萬赤城司爐工為北京供暖 從“堆煤工”到“司爐工”

上萬赤城司爐工為北京供暖 從“堆煤工”到“司爐工”

正式供暖第一天,任風河在操作間內工作


隨著傳統的燃煤鍋爐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北京市司爐工的工作環境也有了大幅的改善。石連有和任風河所在的華晟綠地能源公司為平谷區馬坊鎮的上萬戶居民供暖,擁有全區規模最大的燃氣鍋爐房。鍋爐房內窗明几淨,曾經的惡劣環境已經一去不返。

公司負責人梁登城是張家口市駐京流動黨委副書記。過去,很多像任風河一樣的司爐工在夏天還是得回赤城老家待著,正是通過流動黨委的平臺,他和兒子任國偉才能在同一家公司幹上穩定的工作。任風河已經把老伴接到了平谷,今年春節,一家人這麼多年第一次過了一個團圓年。

任國偉當初“子承父業”,乾的是維修。不過,現在赤城的年輕人可不比他那時候,雖然環境改善,願意幹司爐工的還是越來越少。

“環境是好了,但燒鍋爐熬人啊。一天三班倒,晚上12點到早上8點的大夜班,人正是想休息的時候,上著還是太辛苦。要是幹維修吧,得鑽下水道,一鑽一身泥,或者噴你一身水。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了。”石連有說。

用石連有、任風河他們自己的話說,幹了這麼多年司爐工,他們算是“熬出來了”。石連有多年前就不再直接接觸鍋爐,現在主要負責收取供暖費;任風河也擔任司爐班長,手底下管著幾號人。

雖然熬出來了,責任和辛苦的程度比起當初並沒有減輕多少。“推煤工、司爐工都是簡單的工作,收供暖費要操心的可就多了。經常要打電話催繳,遇上‘難纏戶’,還得上門去做工作。燃氣供暖價格更高,把供暖費收上來才有錢去買氣;燃氣供暖對安全的要求比燃煤高多了,最怕洩露發生事故,每天早晚都得檢測,手機都不能帶進操作間;一旦燃氣供應緊張,既限量還要保證供暖效果,燒多燒少了都不行。”兩人對記者說。

今年北京市的供暖昨天零時正式啟動,而石連有和任風河從10月初開始已經忙了一個多月。設備冷運行、全面檢測“跑、冒、滴、漏”……這些初期的工作實際上是最耗費精力的。累歸累,比起當初“臉上鼻孔裡都是煤黑”的日子,兩人還是很知足。特別是每天下班推開家門,家人的微笑和一陣溫暖撲面而來的時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本報記者 白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