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劉中民:制裁伊朗“留餘地”實屬無奈

2018年11月5日,上外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在《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制裁伊朗“留餘地”實屬無奈》,全文如下:

制裁伊朗“留餘地”實屬無奈

MESI·观点|刘中民:制裁伊朗“留余地”实属无奈

美國將於11月5日啟動對伊朗的新一輪制裁,最新加入制裁的對象將包括伊朗的能源、造船、運輸和金融行業,並對繼續購買伊朗石油以及和伊朗做生意的國家和企業進行制裁。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將有8個國家或地區得到臨時豁免,可以繼續採購伊朗石油製品,同時將出於人道主義(購買食品、農產品、藥品和醫療設備等商品)考慮,允許一些伊朗金融機構留在全球金融信息服務SWIFT內。

上述政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美國留出8個得到豁免的國家,這無疑與特朗普不斷叫囂使伊朗能源出口“清零”的目標存在較大的距離,國際輿論更為關切美國此舉的原因所在及其對美伊等相關各方的影響。

美國的新一輪制裁政策難以“一步到位”,根源在於對伊制裁問題的深刻複雜性。美國啟動更加嚴厲的制裁不僅涉及美伊雙方,同時也牽涉其他伊核協議相關各方,以及全球範圍內與伊朗存在經貿聯繫的更多國家。更與國際能源市場穩定、中東地區格局等更加複雜的問題有關,甚至也包含對美國霸權地位的影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對自身傷害在美國看來,必須儘量降低到可承受範圍。

首先,留出豁免國家是想平衡與相關各方尤其是與其盟友的關係。目前,儘管得到豁免的國家尚不明朗,但從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這些國家基本包括三種類型:一是日本、韓國等較為依賴伊朗能源的東亞盟國;二是中國、印度等具有全球經濟影響力的新興大國;三是土耳其等中東地區盟國。美國豁免盟國的考慮自然是避免因制裁政策過於強硬傷及盟友關係,並以此為槓桿調控與相關國家的關係。

其次,對伊制裁所涉問題的複雜性和諸多不確定性。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本身就不具備國際合法性,遭到歐盟、俄羅斯、中國等伊核協議相關各方及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最令特朗普強烈不滿的莫過於未能使歐洲盟友“臣服”,進而使美國陷入嚴重孤立,這也是美國明確表示歐盟不會在豁免之列的原因所在。此外,美國的伊朗政策儘管得到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地區盟國的配合,但沙特政治發展,尤其是沙特能否充當保證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的“防洪堤”,都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全面制裁伊朗的條件不成熟情況下,美國不得不留出一定的餘地。

再次,全面制裁導致的不確定性可能衝擊美國的霸權。美國製裁伊朗的任性政策憑藉的是金融霸權,金融霸權的根基是以美元定價的石油交易。如果美國不顧各方的利益,執意對伊朗及相關各方進行“無死角”的制裁,並迫使在國際能源市場出現歐盟正在探討的獨立於美元之外的交易系統,這無疑意味著美國金融霸權的鬆動。這是美國的隱憂,也是其不斷控制、打壓歐洲尤其是歐元的根源之一。美國在對伊制裁問題上對歐洲的強烈不滿也來源於此。

最後,伊朗經濟將更加困難,但一定時期內不存在系統性政治危機的可能。伴隨美國不斷加緊對伊朗的制裁,伊朗宏觀經濟環境不斷惡化,貨幣貶值嚴重。自今年5月8日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啟動對伊朗的制裁以來,伊朗政府已採取大幅減少進口物資種類、收緊外匯兌換等做法,使伊朗呈現準備重回“抵抗經濟”的跡象。當然,最值得關注的是伊朗國內經濟與社會危機向政治危機傳導的程度,即伊朗是否會因陷入嚴重危機而引發“革命”並導致政體更迭。但就伊朗伊斯蘭革命近四十年的歷史來看,儘管伊朗政體的壓力會不斷增強,但伊朗國內的團結也會因美國霸權的壓力而增強,並同仇敵愾奮起抵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