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穀子在非洲“種”出“大”事業

中国“小”谷子在非洲“种”出“大”事业

一種原產於中國的古老糧食作物穀子,近年在非洲多個國家試種成功,把“小”穀子做成了“大”事業。

“小”,在從事這一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家趙治海眼裡,顯有所指:除了顆粒小外,種植面積和民眾消費量相比過去,“也都變小了”。

穀子被譽為“五穀之首”,在中國北方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作為曾經的傳統主糧,上世紀50年代中國種植面積約1.5億畝。後因產量低等原因,漸被高產的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所取代。

但這並不影響民眾對穀子的喜愛。時至今日,去殼水煮而成的小米粥,作為民眾常見食用方式之一,依舊會出現在病人、老人和嬰幼兒的日常“食譜”中。

穀子,也是趙治海“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從大學畢業分配到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算起,已“朝夕相處”36年。此間,他培育出的“張雜谷”系列,使穀子最高畝產超過810公斤,填補了世界空白。這也為趙治海贏得“雜交穀子之父”的讚譽,業界甚至一度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之說。

由於高產、抗旱、耐瘠等特點,目前“張雜谷”已在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多地廣泛種植,節水之餘,也實現了增產。

趙治海說,在中國種植成功後,他就想著讓穀子走出國門,為一些仍未全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國家的農民提供服務,“也能拓寬中國種子的遺傳圖譜”。

2008年5月,趙治海跟隨河北農業部門,第一次去了非洲。用小米做成的爆米花,受到了當地民眾認可。隨後,他在埃塞俄比亞一高粱研究所開始了穀子試種。

趙治海告訴記者,相比當地“苔麩”“手指谷”等主要農作物,穀子產量高、適應期短、容易吐殼。而同種植的玉米相比,穀子3個月的短生育期,也可更靈活適應降雨條件。

這也引起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度關注。2009年,時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專程到張家口考察。趙治海清晰記得,迪烏夫考察結束後隨即就給總部打電話,建議將“張雜谷”在全球推廣。

在非洲推廣穀子的過程中,趙治海說他們一直“把當地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教授種植,有時還負責回收,“再幫他們賣出去”。

如今,埃塞俄比亞有的地方已用穀子代替“苔麩”製作“英吉拉”,也有地方開始用小米煮粥。“但裡邊會加入咖喱或糖等調味品。”他笑著補充說。

十年間,“張雜谷”已在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尼日利亞、納米比亞、蘇丹等國家試種成功。如今,這一中國支援非洲的農業項目,示範種植超過3000多畝。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趙治海說,改革開放讓中國農民富了起來,也使得中國穀子走出國門,“正為世界上更多的人解決飢餓問題”。(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国“小”谷子在非洲“种”出“大”事业
中国“小”谷子在非洲“种”出“大”事业中国“小”谷子在非洲“种”出“大”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