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财务监管,足协为职业俱乐部固本扶元

2018年11月27-29日,中国足协将在香河召集由中超、中甲、中乙所有俱乐部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出席的会议,讨论2019-2021年中国职业俱乐部财务监管指标。而在本周一,中国足协已经将相关征求意见稿发给了各家俱乐部。据了解,强化职业俱乐部财务监管措施与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而财务监管措施的讨论,最为引人瞩目。

强化财务监管,足协为职业俱乐部固本扶元

今天(11月20日),新华社已经将本征求意见稿的措施进行了披露,具体内容如下:

  1. 一是设置俱乐部投资人注资限额(注资帽)。2019年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投资人的注资额同步下降,由各俱乐部议定指标,共同遵守,并在2020和2021赛季持续降低。期待经过三年努力,使俱乐部投资回归合理水平。
  2. 二是统一俱乐部财务记账规则,设定盈亏平衡线,提高俱乐部经营收入。如亏损则支出受限,长期亏损则取消准入。聘请第三方对俱乐部进行统一财务审查,并公开基本财务数据。
  3. 三是设置球员薪酬限额(薪酬帽)。具体措施包括:设置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薪酬总额占总支出的比例限额。2019赛季所有国内球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待遇按税前金额及新的标准重新签订。
  4. 四是设置单场奖金限额(奖金帽)。2019赛季,各俱乐部同时大幅降低奖金,单场奖金限额由各俱乐部共同议定,赛季初须对奖励标准进行公示,禁止以其他名目发放比赛奖金,严禁现金发放。
  5. 五是设置球员转会限额(转会帽)。2019赛季继续执行原有的引援调节费政策,即:中超、中甲俱乐部引入外籍球员资金支出不超过4500万元/人次,引入国内球员资金支出不超过2000万元/人次。对于2018赛季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将收取等额的引援调节费,处于盈利状态的俱乐部不需要缴纳引援调节费。
  6. 六是规范管理球员合同,坚决打击阴阳合同和逃税漏税行为。中国足协将联合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予以监督查处。

不难看出,中国足协希望从俱乐部的收入(母公司注资、自身经营收入)与支出两个方向来规范俱乐部的行为。从资金来源上,首先要设置注资上限(注资帽),不能因为母公司钱多就可以不计成本、肆意追加投入。与此同时,足协鼓励俱乐部强化自身的造血机能,通过转播权、广告门票、特许产品等收入来充实俱乐部的钱袋子。

在支出方面,要量入为出。无论国内球员的薪酬帽、球员的转会帽以及奖金帽的限制,都是为了让球队的花钱行为更加理性,杜绝随意烧钱。而最后对阴阳合同、逃税漏税的打击也是为了配合规范俱乐部的支出的措施。

强化财务监管,足协为职业俱乐部固本扶元

乱世需用重典,中国足协此次准备出台的《职业俱乐部财务监管指标》目前尚只是一个讨论草案,但力度之大,标准之严格,仍然让俱乐部感到足协的决心。

公开资料显示,2015赛季,中超各家俱乐部平均成为为3.5亿元;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平均支出为6.8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将近翻番!而到了2017赛季,中超各家俱乐部平均投入一下高达10.7亿,比上年度同期增加了3.19亿。仅三年时间,中超俱乐部的平均成本竟然接近原来的3倍!

强化财务监管,足协为职业俱乐部固本扶元

横向比较一下日本J1联赛,中超投资虚火过旺的特点更加突出:同样是2017赛季,J1联赛的平均支出是2.45亿,投入最高的俱乐部也不过4.52亿,尚不足中超的平均成本。如果再比较中超与J1联赛2017赛季的平均投入,中超是J1联赛的4.1倍。

高投入并未带来中国足球水平的快速上升,相反,过高的资金刺激下,球员的收入和水平出现严重倒挂,高薪低能的国内球员,屡创天价的大牌外援转会案例绑架了投资人,也妨碍了俱乐部的长远建设和整体规划。

强化财务监管,足协为职业俱乐部固本扶元

俱乐部不计回报的资金投入下,本土年轻球员逐渐失去了提高水平、磨炼球技的动力,只要保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就可以轻松赚到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年薪。过于安逸的国内环境,让他们失去了出国留洋、开阔眼界的动力,甚至有些球员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害怕受伤错过俱乐部的高薪、高奖金而出工不出力……

种种怪现象,都指向职业足球虚火过旺的投资市场。长此以往,中国足球的未来将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方向,中国足球的崛起也只能沦为一句空话。中国足协在2018赛季末终于开始向大肆烧钱的中超联赛宣战,出重手整治中超的投资乱象,相信会得到更多投资人的理解,得到更多真正关心中国足球未来的球迷的全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