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丨泰國普吉沉船事件 我們用尊重打開當事人心扉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2018年7月5日早上,我和同事從成都飛到泰國清萊,再換汽車到泰北邊境小城湄賽,準備採訪泰國少年足球隊員們被困洞穴一事。下午2點過,歷時6小時,我們趕到了救援現場。4個小時後,泰國南部的旅遊勝地普吉島,滿載約百名中國遊客的“鳳凰號”遊輪在暴風雨中傾覆。我們接到後方指令,立刻前往現場採訪。

我们的故事丨泰国普吉沉船事件 我们用尊重打开当事人心扉

家屬在海邊祭奠逝者。

6日我和搭檔搭乘最早的航班,前往普吉,接下來的一週裡,我輾轉普吉四處採訪,也被帶入這場暴風雨後人們悲痛隱忍的情緒之中。

26歲的死者李冠南與妻子小霍同歲,小兩口是大學同學、戀愛七年,結婚7天,天人永隔;浙江海寧海派傢俱公司,有超過20名公司員工和家屬,死於這場事故;廣東人黃俊雄,和其他5名親友一起來到普吉,只有他一人生還;廣東的5人少年畢業旅遊團,以後的每一張合影,一個人將永遠缺席……命運把他們帶到這裡,然後大手一揮,一半生,一半死。

採訪中,最難的不是奔波,是提問。在這樣巨大的悲劇中,我要怎麼張口讓活著的人回憶可怕一瞬,讓遇難者家屬講述悲慟故事?最初的幾天裡,我幾乎沒有問過任何人任何一個問題,選擇在倖存者病房裡當一個沉默的觀察者,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倒一杯水,或者塞一個靠墊。我做好了“交白卷”的準備,因為害怕任何一個問題,都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幾天後,在我扶著他散步的時候,海寧人老黃突然主動開口:“你不是記者嗎?你為什麼不問問題?”然後,他開始慢慢地回憶起自己的一切,慶幸死裡逃生,哀痛同事的天人永隔。這樣的交談,從老黃開始,接力賽一樣傳遞。當我選擇了“不問”,他們反而覺得被尊重和保護;當他們選擇主動開口,這樣的交談,就不再是一場殘忍的挖掘,更像是一次輕柔撫摸傷口的傾訴,和內心痛楚的釋放。

在痛苦中仍要追問,在眼淚裡仍要記錄,用文字記錄故事,而故事組成歷史——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今年9月,廣東的少年們邁進了大學校園,帶著對最好朋友的回憶,繼續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後的每一年,他們都會相聚,每一張合影裡,都會留出那一個空位。新的生命會誕生,而逝者因為被記住,仍活在這裡。

而我還在路上,隨時奔赴下一個未知的約會,用筆,用鍵盤,用鏡頭,記錄人間冷暖,以溫柔目光,守望相聚和別離——我熱愛這個職業,其實是因為熱愛在這一路上,遇到的堅韌美麗的你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