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物極必反道之動

第40章:物極必反道之動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新譯]

走向反面,是道的運動。柔弱謙下,是道的功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形,而有形生於無形。

[會意]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老子參透宇宙人生真諦之後的至理名言,也是有道之人修道成道和謀事成事的最高法則。

“反者道之動”,說的是大道的運動規律和特點。前些年如果說誰“反動”,那可是攤上大事了!其實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都是“反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反者道之動”就是“反動”。由此可見“反動”這個詞也是老子發明的,只是後來的使用者在這個詞里加進了特定的政治因素,“反動”就變得可怕了。

“反者道之動” 的“反”有三種含義:一種含義是返回、返還、反覆的意思,是說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是反覆、返還、返回式的,循環往復,週而復始。太陽早上升起在東方,下午在西方落下,第二天早上又升起在東方,下午又在西方落下。月亮每一個月都有陰晴圓缺,下一個月又以同樣的方式運行。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光陰從未停止卻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完成一個運動週期,也就構成了一個“返”。新月漸圓,滿月漸缺,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生生滅滅,週而復始,這都是一種“返”,返回、返還、反覆,如環無端,始終相連。

“反”的第二種含義是反對、相反、相對。萬物負陰而抱陽,無不內含著相對、相異和相反的對立面,對立面各自向著相反的方向滲透,這種內在的生命動力,既相互對立、相互依賴,又相互沖和,相互轉化。老子與孔子的思維方式就不一樣,孔子的思維是一種順向思維,老子的思維是一種反向思維,孔子一般都是從正面論述,說“是什麼”,老子喜歡從反面說事,說“不是什麼”。孔子愛說“是”,老子愛說“不”。有細心的人查過,一部五千多字的《道德經》,老子竟然說了227個“不”字,佔全文字數的4.4%,比“道”字多了近3倍。其中第60章說了6個“不”,第81章說了8個“不”。第14章說了9個“不”。正因為老子敢於說“不”,而且說了那麼多的“不”,才使得《道德經》的歷史作用經久不衰、永放光芒。

“反”的第三種含義是相反相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沖相蕩,交通成和,兩個對立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成,從而使得萬物充滿生機。就像中醫說的:“善補陽者當陰中求陽,善補陰者當陽中求陰。” 有反才有動,道者的思維常常是逆向思維,常常是“反彈琵琶”,“倒騎毛驢”。有一首插秧歌這樣寫道: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正是這種反者道之動的道理。從修道的角度來說: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常人是順行從正面走向反面,走向泯滅;修道之人是逆行從反面走向正面,走向永生。反者道之動,就是指的逆則成仙。逆則逆向返還,不逆不返。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偉大作用。《道德經》中有多處論述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主張學習水,學習嬰兒,不要爭強好勝,不要鋒芒畢露。老子認為柔弱是道的基本屬性,道的本質是柔和、天成、順乎自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初始狀態都是弱小的,人剛剛出生是弱小的嬰兒,長到二十歲稱為弱冠,但這個弱小之中蘊含著無窮的生命活力和無限的生髮動力,柔弱是事物和諧發展的最佳狀態。任何事物都無法逃避消亡的最終結局,但我們可以把事物調整到柔弱、初生的狀態,從而保持旺盛生髮動力,延緩它的衰老進程。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弱點,而只要你善於用弱,善於示弱,往往成為人生中的重大轉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老子宇宙創生論的重要觀點。是對第一章“有名無名”、第二章“有無相生”的延伸。老子認為,無中含萬有,無中含有無限生機,天下萬物皆從無中化生。無中生有,有也生無,萬有必返於無,歸於無。有無相生,生生不息,我們不但要知有用有,而且要知無用無。任繼愈先生說: “老子哲學在先秦哲學中巨大貢獻之一,就是無與有一對範疇的初步被認識。就這一點來說,就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大進步。”

學習本章要把握的要點一是要向老子學習反向思維法。反向思維法貫穿於老子《道德經》中幾乎所有的章節,它反映老子的一種獨特視角和思維方式。正因為藉助於這種反向思維方法,老子才把博大精深的道揭示得淋漓盡致、細緻入微。老子用高度濃縮的語言,為我們凝練出一套整體宇宙觀,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空前絕後的理論創舉。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決定著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決定著人的思想和行為取向。反向思維法著眼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是從事物演化的結果進行反向推演、反向思考,它屬於一種動態觀察法,是立體地、全息地、多維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一些世俗的常規思維,往往只著眼於事物發展的片段,靜止地、平面地看問題,結論往往有很大的侷限性。學習老子的反向思維法,能幫我們解析當今世界的諸多困惑。現代人的思維常常被商業利益集團所“綁架”,患了高度的物質依賴症,丟失了自我,丟失了精神,丟失了靈魂,人們成了金錢、物質的奴隸,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老子的智慧能幫我們再造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平衡,使人性迴歸自然,迴歸本真。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精神危機和心靈危機,是人類社會的重災區。用老子的反向思維法,才能正本清源。老子的反向思維法是催生和諧世界、大同世界的思想方法。如果人人都向老子學習,都效法他的思想境界,自覺掌握這種方法論,那麼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人類將返璞歸真,出現社會道德大提升、人類文明大升級的可喜局面。道都是反過來的,世上的事也常常是反過來的。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一定要反過來先成就別人,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就成就了自己。一個人要想讓別人對你好,一定要反過來先對別人好,上天肯定不會虧待你。比如范仲淹為官為人,都很少為自己著想,很少為自己家族的利益著想,而是為天下人著想。範公在蘇州做官時,託人買了一塊地,懂風水的人說,這個地方好,子孫必定昌盛。範公一聽,說自家子孫昌盛,不如國家人才昌盛,就把地捐出來辦了學校。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祿供養了三百多家的人口,而自己卻過著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一生出將入相幾十年,到年老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范仲淹道德傳家,子孫昌盛。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個個都道德高尚,舍財濟人。他的曾孫輩也都非常發達,到了清朝的時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子孫後代一直承傳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並保持著興辦義學的傳承,受到世人的尊敬。

二是要向老子學習用弱、示弱。示弱,不僅是一種勇氣,而且是一種智慧。韓信忍“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勾踐忍“嘗便之苦”,終建復國之功;項羽不能忍一時之敗,落得烏江自刎。一個人太強勢,不管出發點是不是好的,定會受到傷害,這種傷害幾乎無法挽回,所以很多人遍體鱗傷,因為他們不懂得示弱。生活中有許多矛盾並不涉及大是大非,也不涉及原則問題。諸如朋友間的誤解、夫妻之間的爭吵、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等等。若一味地逞強,有時會失去難得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善意地說“我不行”,激勵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並進而培養孩子的自信與生活能力;老師也可以善意地說“我不懂”,鼓勵學生勇於發表意見,培養他們獨立探究的能力。這種示弱,可以說是父母老師有意借己之“弱”,以培養孩子學生之強。示弱是一個強者遇到事情以後,所表現出來的優雅風度。它在某件事上示弱,不等於他是一個弱者,恰恰表明他心裡的強大。強者示弱是一種美德。有一個沈從文示弱的故事。說沈從文小說寫得很好,不過講課和小說比起來稍遜一籌。沈教授沒有掩飾,上課開頭就說:“我的課講得不精彩,你們要睡覺,我不反對,但請不要打呼嚕,以免影響別人。”這麼“示弱”地一說,反而贏得滿堂彩。一個沒有大智慧的人,應該不敢在自己的學生面前說這種示弱的話。強者以弱者的姿態行事,別人肯定樂於接受。如果女人學會示弱,境界就更高了,懂得示弱的女人肯定活得輕鬆,人前給足了男人的面子,還怕他不俯首貼耳地為你賣命。一個示弱就把婚姻、家庭、生活統統搞定。如果有誰敢欺負示弱的女人,肯定會被群起而攻,絕對沒好果子吃。懂得示弱的女人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捎帶著和諧了家庭,和諧了社會,這是多大的智慧呀。一個甘心示弱、敢於示弱、主動示弱的人,必定是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必然是一個堪破世事、洞透人情的人;必然是一個思維超常、充滿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