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馬桶上更容易思考人生

許多人習慣帶著手機或書籍雜誌進廁所,在馬桶上一坐就是十幾二十分鐘,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這種所謂的“馬桶情結”,你有嗎?

中國臺灣歌手吳克群,就喜歡坐在馬桶上思考。他曾經在媒體見面會上說:“我坐在桌子前面是無論如何都寫不出東西來的。最大的靈感集散地是廁所,我坐在馬桶上就超有靈感。《周星星》就是我在馬來西亞家酒店的廁所裡寫出來的。”

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個人待在廁所裡,坐在馬桶上悠閒地看書、看報紙、玩手機。一段時間後,外面有人拍門大叫:“怎麼還不出來,掉則所裡了嗎?”這時,他才意猶未盡地從廁所出來。

坐在馬桶上更容易思考人生

當人類運用工具和通過勞動,漸漸獲得與自然抗爭的實力後,就開始結東長期遷移、顛沛流離的生活,修築房子安定下來。房屋讓人類的個人生活變成種隱私,自然而然,如廁這樣一個問題,也變成一件私密的事情了。

在中國古代,對於廁所有多種說法。大略言之,就有圖、溷、清、聞、腰、偃、屏、廁等。“屏”本指當門小牆,作蔽障之用;“偃”是偃伏;“廁”義取偏側,不難發現,它們都含有“隱蔽”的意義。故《廣雅·疏證》中王念孫說:“腰(偃)與屏皆取隱蔽之義。”而《急就篇》中,“屏、廁、清、溷”,顏師古注云:“圓之言側也,亦謂僻側也。”可是,古代人如廁,並不像現代人這麼方便。輕輕一按便乾淨無異味的抽水馬桶,直到16世紀,才由英國一位名叫約翰・哈林頓的教士設計出來。抽水馬桶的發明,減少了疾病的傳播,改善了衛生條件。

同時,人們待在馬桶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平均每天花在衛生間裡的時間長達35分鐘,並且這個時間還在不斷增多。42%的人表示,喜歡在衛生間裡看報紙、書籍:22%的人愛在衛生間打電話還有10.5%的人會在衛生間看視頻、聽音樂等。也有很多中國男性表示,在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馬桶上。

喜歡坐在馬桶上的人,並不僅限於在家。有不少人在單位工作時,同樣喜歡上廁所。不過理由卻是五花八門:“工作辛苦了,上個廁所偷懶,就多待一會兒”“心情煩躁的時候,去馬桶上坐會兒就舒服多了”“腦子裡很亂,上廁所的時候能清理一下思路”,等等。

有心理學家做過問卷調查,發現男性要比女性更喜歡坐在馬桶上,而這很可能是因為男性承受的壓力比女性桶上更大,但釋放壓力的方式卻更少。除了坐考人生在馬桶上能釋放壓力外,有生物學家發現,當身體彎曲、充滿張力時,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而坐在馬桶上時,差不多就能讓人保持這樣的姿勢。所以不少人覺得坐在馬桶上能獲得更豐富的靈感。

也有人單純地喜歡在馬桶上坐著。在狹小的廁所空間裡,人對著四堵牆,思維能充分地發散,還不必擔心有人闖進來打斷思路。如廁令人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伊斯特・布霍茲認為,獨處是個體建構和重構自我功能的一種需要,目的在於增強個體的感知力、認知組織能力以及幸福感坐在馬桶上是人進行獨處行為的一種表現。人選擇獨處時帶有一些積極的目標,比如獨處的時間能幫助個體自我認知、獨立思考、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所以,人坐在馬桶上時會感覺思維更加活躍和清晰,不受外界干擾。

(文章摘自《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