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耶魯畢業生村官秦玥飛的故事感動著你我,其實在我們身邊,和他一樣選擇紮根基層、選擇回到農村的青年人還有很多。在殿堂和田壟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青春的汗水,埋下理想的種子。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攜手南大基層研究會傾情推出“選調生紀實”欄目,採訪廣西、貴州、四川、浙江、江蘇、上海、河北等地的選調生校友,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心得體會,感受最真實的基層工作生活,帶領大家深入瞭解選調生的酸甜苦辣。希望大家能對這份工作和這個群體有了解,對未來的擇業有所幫助,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貴州省定向清華、北大等名校應屆畢業生選拔選調生工作開始於2013年,2015年貴州省向南京大學選拔了第一批定向選調生。2016年,南京大學又一批畢業生奔赴貴州,他們經過將近一年的貴州基層的工作和生活,將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南大學子帶來真實的基層選調經歷分享。貴州篇首先要介紹的是南大基層研究會創始人之一,理論經濟學專業2016屆博士研究生林思宇。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2016年,林思宇博士畢業,秉持著自己貢獻社會、貢獻國家和民族的人生信念,他成為一名貴州定向選調生,就職於貴陽市委組織部,目前主要負責農村的扶貧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棄學棄商,不遠千里來到扶貧一線,我的立場就是黨和人民的利益第一,這是我的選擇,不用猶豫,更不能猶豫。”今天,我們有幸採訪到了百忙之中的林思宇,聽他分享職業選擇的點點滴滴,聽他講述基層工作的酸甜苦辣,聽他暢聊未來的工作規劃。

關於畢業後的職業選擇,林思宇的回答堅定而坦然。從本科到博士,讀書十載,大江南北,海內海外,其實他的心中早已寫好了答案——選擇選調生,選擇到西部,到扶貧一線參加工作。他說,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在性格成型以後樹立了比較明確的理想信念,那麼理當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偏好選擇自己的職業,如果僅僅是為了餬口而去從事一項工作,那回首一生怎能不覺遺憾?因而他毫不猶豫地追隨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選擇了貴州,選擇了經濟欠發達地區,選擇了這個我們國家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如果能夠深入實際,找到貴州發展的好思路好辦法,我認為這是自己知識和人生最好的歸宿。”

同時他也談到,在南大學習和生活的時光對自己的影響巨大,校訓裡講的“勵學敦行”的南大氣質薰陶和重塑著他。他給我們講了兩個可以影響自己一生的小故事。“博二的時候,商學院的劉志彪教授曾給我們講過為人做學術的態度,只有九個字‘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這句話至今讓我受用,即使之後的工作不從事學術,這九個字也時常警醒我,保持獨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信仰,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還有我的導師黃繁華教授,畢業論文成文後,老師反覆指導我修改,前前後後一共對論文進行了20次修改,過程當然是痛苦的,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撐不下去,畢竟十來萬字的論文這樣反覆改動對人的意志和精力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是當最終稿成型,回頭去看,才能深深的感到老師嚴謹的學術作風,以及這種言傳身教的良苦用心,我想這種“工匠精神”將會影響、伴隨我一輩子的工作和生活。”

剛到貴州時,林思宇是在貴陽市委組織部研究室從事文稿工作。他坦言,自己在高校待了10年,由於黨政機關的政策、規定等都跟高校的體系有很大差異,所以從高校到政府部門的轉變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而這項工作恰好給他提供了一個打基礎的機會,在研究室他可以接觸到大量的黨的理論知識,對於黨的根本、黨的工作、黨的制度、黨的體系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他感慨道“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國家命運的成敗,緊緊的維繫在執政主體之上,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黨,所以對於黨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尤為關鍵。”

今年二月,林思宇服從組織安排,到貴州開陽縣毛家院村開展扶貧工作。作為一個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人,這是他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看到中國貧困山村的模樣。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他的鄉村之行一開始並不順利,不是工作上,而是身體上。剛到鄉村的第二個星期他身上就起了四十多個泡,晚上癢的睡不著覺。可他並不覺得苦,不把身體的不適應放心上,反而覺得心裡和意志得到了滿足,因為這正是他去貴州的真正目的——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扶貧解困的一線去,看看那裡是什麼模樣,想想未來的發展出路,好好驗證自己的所學所知,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當地老百姓辦點實事。末了,他說“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貴州省開陽縣毛家院村農家風貌

“基層的真實面貌只有當你真正的住在這裡,吃這裡的菜,喝這裡的水,和這裡的人交朋友之後才能從內心深處有客觀的瞭解。”談到在基層的工作感悟,他引用了陸游的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在恰當不過。他告訴我們,山村的百姓淳樸可愛,走訪每一戶他們都會熱情的跟你攀談,挽留你在家吃飯,知無不言的講出自己的想法,同時,這些百姓也是現實的,扶貧工作隊帶著扶貧項目來,如果不能給老百姓一個穩定可靠的收益,工作的開展就會受到質疑。這些工作都涉及到一個方式和方法問題,給老百姓做工作你不能談凱恩斯,不能談亞當斯密,你要學會實實在在的講接地氣的話,講老百姓聽得懂,願意聽的話,這些都是在高校裡學不到的東西,這些工作的經歷和方法是一輩子的財富。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林思宇在貴州省開陽縣毛家

談到對未來工作的憧憬,林思宇早有規劃。近期來說,他希望能夠幫助毛家院村完成扶貧項目,理順村集體公司長效化的扶貧機制、辦法。長期來說,他希望能夠留在基層,理論聯繫實際,為老百姓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同時,在基層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他也在籌劃寫一本關於中國“鄉村經濟”的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想所思進行一些整理,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把中國基層經濟的運作模式和方式方法傳達給更多有志於扶貧工作和基層經濟建設的人們。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引導村民種植大蔥1000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每個人的模式都是不可複製的,因此我想給學弟學妹的建議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不會有具體的東西。我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出發點,或者叫立場。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想清楚自己的立場,究竟是為了什麼?值得不值得?是不是和自己的立場衝突?這種以立場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在今後大家參加工作以後可能會有更深入的體會,好比我現在是一名公務人員,如果有人要我去做一些損害老百姓利益的面子工程,我的立場是什麼?是自己的前途?還是老百姓的利益?既然我棄學棄商,不遠千里來到扶貧一線,我的立場就是黨和人民的利益第一,這是我的選擇,不用猶豫,更不能猶豫。身為一名南大人,如果連我們都沒有立場,都不敢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堅持原則,我們南大人百年來為國家和民族所做的貢獻豈不是要被辱沒?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還會有希望嗎?”

“這麼大一片山村,我們要做就是用腳步去丈量,用心去傾聽百姓的要求,就是要甩開身份包袱,把自己轉變成一名真正的村民,不這樣又怎麼能設身處地的想出扶貧致富的好辦法呢?”這是談到在基層的工作時,林思宇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在基層工作的寫照。現在他住在村裡,生活和工作早就融為一體。走家串戶,翻山過河,帶動百姓發展產業,指導參與村集體公司的建立和運作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課,他也樂在其中。正如他所說,誰說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分開?

基層選調生紀實|林思宇:去最艱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懷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