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神奇的音樂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世界大指揮家卡拉揚有一句經典的論述:“任何能夠與音樂相伴終身的人,都已經得到了上帝給予的最大恩賜……”

就以現代史上的抗戰歌曲為例,那一首首革命歌曲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喚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激勵z著中國人民赴湯蹈火,英勇作戰。多少中華好男兒就是唱著這些歌曲奔赴前線的。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抗戰歌曲

不光是現在,其實在古代,人們對於音樂的認識就已經很深刻了。《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與行為。

在古代把音樂用於戰爭 ,最有名的當屬劉邦和項羽決戰時的垓下之戰了。劉邦的軍隊使用韓信的“十面埋伏”戰法,天羅地網般把楚軍圍困在垓下,這時項羽困獸猶鬥,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四面楚歌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國的歌曲。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

項羽聞聽大驚道:“漢軍是否已經佔領了楚地,要不然如何這麼多楚人在唱歌?”

於是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裡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罷,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但跑到烏江,被江水阻隔,被迫在江邊自刎。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的來歷。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烏江自刎

音樂不光能殺敵,而且還能退敵。東晉時期就有一個將領叫劉琨的,就是用樂曲巧妙退敵的。

劉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西晉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和軍事家。 年輕時曾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後累遷至幷州刺史。

劉琨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曾經立下志向:“枕著兵器等待天亮,立志要消滅敵人。要是有人比我搶先一步,那麼我也要迎頭趕上,爭取後來居上。”(“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晉書·劉錕傳》)正因為他少小立志,從軍以後作戰勇敢,所以提升很快。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劉琨

公元307年,劉琨出任幷州剌史,進駐晉陽城 。當時的晉陽北鄰匈奴,是抗敵的前哨,在這裡經常和匈奴發生戰鬥。

一日早起後,還沒有升帳呢,就有牙兵來報,匈奴大舉進兵。劉琨得報,急忙登上城樓,往遠處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氣。只見城外旌旗招展,黑壓壓的一片。按他的經驗估算,這次來犯的敵兵有十萬之眾!劉琨急令馬上備戰。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

敵軍的攻城戰鬥打響了,劉琨引兵鏖戰。幾個來回,戰鬥十分慘烈。激戰了七天以後,他渴望的援軍始終沒有消息。此時因城內糧草儲備不足,兵士們已經恐慌萬狀了。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圍困

看到士氣這麼低落,劉琨十分焦急。如果不趕快想退兵之計,這個仗打不下去了。他在城樓上俯瞰著城外的敵營,來回的踱步,瞑思苦想對策。忽然,他靈關一閃,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劉邦能用音樂殲敵,我為何不能用音樂來退敵?

於是下令,召集會吹卷葉胡笳的軍士全部到帳下報到。命令一下,把將士們給造懵了。心說,這都什麼時候了,將軍還有心思擺弄你的音樂。但想法歸想法,命令還得執行。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胡笳五弄》

很快的一支胡笳戰地樂隊組建而成。劉琨先讓士卒們先熟悉譜子,就是自己創作的《胡笳五弄》樂譜。

半夜時分,月朗星稀,在這寂靜的夜色裡,一陣陣哀傷、悽婉的樂曲,劃破夜空,直傳到匈奴的營帳。樂曲充滿了惆悵,充滿了哀怨;是那麼的悽婉,如怨如訴。匈奴的士兵們聽得入了迷。隨著樂曲的起伏,匈奴兵彷彿聽到了家人那遙遠的呼喚,一個人一抽泣,引起了共鳴,頓時營壘裡哭聲一片。

一開始單于還要制止,但一看此情景,是無論如何也制止不住了。這樣的情緒,明天還能打仗嗎?他也深知士氣對軍隊的戰鬥力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這仗沒法打了。於是深深地嘆了口氣,下令趁著夜色,悄悄的撤兵。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逃遁

第二天天一亮,劉琨登上城樓,觀看敵營動靜。哪裡還有敵軍的蹤影!好似一陣颶風,把敵軍都刮跑了,落得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將士們一看匈奴撤兵了,不由得歡呼雀躍,喜極而泣。

劉琨智退敵兵,讓士卒吹的胡笳是一種什麼樂器呢?秦漢時期的胡笳,是將蘆葦葉捲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後來開始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據考證,劉琨他們吹的,是三孔胡笳。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唇,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胡笳

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胡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劉琨創作的作品《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五首琴曲,琴曲中融入胡笳音調,描寫了塞外荒漠蒼涼的景象,抒發了思鄉和愛國之情。

大將軍一曲《胡笳五弄》,居然瓦解敵兵圍城,創造了戰爭神話

戍邊將士

劉琨這個創意,譜寫了一曲戰爭的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曾寫一首詩作《胡笳曲》:

城南虜已合,一夜幾重圍。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聽臨關月苦,清如海風微。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

最後那一句“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就是讚歎他有創意,用音樂趕走了胡人。

《晉書》唐·房玄齡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