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珠海和中山?

歷史小小達人


這個問題問的不客觀,廣東並沒有忽視珠海與中山這兩個城市的發展。其中珠海還是最早那一批經濟特區之一,與深圳、汕頭、廈門並列早期的四大特區。

而從城市本身來說,珠海與中山也是屬於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

2017年,中山以3500億元GDP名列全國城市是百強62位,廣東省第六位。中山人均GDO為9.83萬元,排名全國第31位,廣東省第五位。

珠海也在全國百強城市,以2494億元GDP總量,排名全國92位,廣東第十位。在人均GDP方面,珠海更是以14.85萬元的人均GDP,排名全國第七,廣東第三,僅次於深圳與廣州。

所以珠海與中山,其實也是發展的非常快速。國家統計局珠海調查隊分析,2017年珠海GDP達到2564.73億元,比1986年增長98.8倍,年均增速達到16%。數據顯示,2017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82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8.7%,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排第四,比1986年的1484元(珠海於1986年開始開展城鎮居民收支調查)累計增長了30.6倍。

題主問“廣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珠海和中山”,主要應該是與深圳進行對比。但深圳是不可複製、無可比擬的一個獨特城市發展歷程。

深圳就是香港的鄰居,這一優勢是獨一無二的,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其中深圳就是橋頭堡。

其次,深圳成為超級城市,是市場的選擇。因為深圳是從寶安一個小縣城發展起來的,具有大海般的包容性。而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省市,具備先天優勢。這樣,深圳珠玉在前,大量的外資以及人才,都向深圳集中,這樣越有越有,深圳一枝獨秀就能夠理解。廣州作為歷史以來的超級城市、廣東的省會城市,具備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從經濟學上來說,資源總是有限的。而資源總是向優勢區域集中,用馬太效應就很好解釋: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廣東省已經有深圳與廣州兩個超級城市,這樣基本上不可能再誕生第三個超級城市,所以珠海與中山是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深圳這樣的一個超級城市的。因為連廣州都被深圳超越,珠海與中山怎麼搶奪資源。

所以,並不是廣東不大力發展珠海和中山,而是在多種規律的作用下,珠海與中山無法成為類似深圳這樣的超級城市。這是歷史、經濟、政治、市場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波士財經


好巧,我在中山生活了十年,應該比較有發言權,怎麼說呢?中山,珠海同是珠三角城市,現在的情況是珠海的發展是如火如荼,中山則明顯掉隊,昔日的“廣東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其最近這幾年的發展可謂相當的艱難,自GDP2015年被有“深圳後花園”之城的惠州超越之後,中山的經濟便一直是不溫不火,增長緩慢,增速乏力。



中山是廣東省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民營經濟可謂是中山經濟增長的重中之重,中山和佛山,東莞一樣,在民營經濟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形成了許多聞名全國的特色鎮,沙溪的T恤牛仔服飾,大涌的紅木傢俱,小欖的五金,東鳳的小家電,古鎮的燈飾等,小欖,古鎮,坦洲,三鄉,東鳳,東昇,南頭等很多鎮都是全國千強鎮的常客,作為外貿大市,中山走過了出口訂單的巔峰時期,到了經濟轉型重要節點的時候,中山沒能走出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連續四年經濟低迷,與惠州的差距越來越大,2017年中山全市共實現GDP3450.31億,增速僅為6.6%,而同年惠州的GDP3830.58億,增速達到了7.6%,兩市之間的差距達到了380億,中山的衰弱已經顯而易見。



與中山緊挨著,曾經與中山同屬古香山縣的經濟特區珠海則情況完全不通,粵港澳大灣區,橫琴新區,港珠澳大橋,澳門大學新校址,每一個大項目對珠海來說都是送到家門口的機遇,珠海的軟肋是面積小人口少,所以城市體量和發展空間並不大,但珠海就算是小城市也能夠做出大文章,看看橫琴新區,看看港珠澳大橋,再看看近在咫尺的澳門,還有深耕珠海幾十年的格力,你們就會知道這座小小的城市的內心是多麼的強大。

作為廣東省的兩座民營經濟強市,廣東並沒有拋棄中山和珠海,但中山目前已經到了經濟發展的拐點,未來並不是很明朗,本人倒是會有一個大膽的猜測:本來同為古香山縣的中山和珠海,會不會有重新融合為一體的一天呢?


大國布衣


中山人回答一下問題吧,廣東不是沒有大力發展中山,而是用力過猛了。中山在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之前都是全國最先進的城市。全國第一個高檔酒店、溫泉旅館都在中山,小霸王、威力洗衣機都是中山出的。但中山的發展其實是由當時國營企業和市政府統一控制的,輝煌時並沒有迅速的讓企業進行現代化管理改革和上市,導致小霸王、威力這些龍頭企業失去競爭力。而保守的教育政策使市內居然沒有好的高校,致使人才短缺。近幾年中山市長基本一年一換,沒有穩定的政策,也使得發展經常改道。也就幸好中山是僑鄉,地理又有優勢,沒有折騰倒。不然這個交通不便捷、稅務沒優惠、人才缺乏、土地不多的城市,再不扶持改善環境,也就剩個適合養老的宜居城市的名頭了。


高冷笑生


珠海和中山,發展是很好的。

同在珠三角,珠海是臨近澳門,和深圳同為最早一批的經濟特區。中山是全國少有的不設區縣的地級市,還是曾經的“廣東四小虎”之一。
它們的經濟實力是很強的,發展是很好的。

之所以有人覺得中山珠海發展不好,那是因為在和周邊的廣深莞惠對比。

要是和內陸省份比,就不會這樣覺得了。

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條件

在網絡上,很多人一說到某某城市發展不夠好,就怪省和國家沒有大力發展它。

城市發展,確實需要政策支持,但是還要看自己的優勢。

這不是扶貧救助,光有政策支持不夠。跟何況,珠海也是經濟特區,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啊,中山也一樣不差。

  • 珠海


珠海雖然也是經濟特區,靠近澳門這個特別行政區。這兩點和深圳十分類似,但是發展卻和深圳差距懸殊。

珠海和深圳的差距,某種角度講,就是澳門和香港的差距。

澳門以博彩業和旅遊業為經濟支柱,經濟體量和香港差距很大。香港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發達,給深圳帶來了充足巨大的資金資源,發展動力充沛。

  • 中山

中山雖然也和廣州還有澳門為鄰,但是對比佛山,中山就沒有很大優勢了。廣佛同城搞得火熱,佛山的轄區更大,發發展空間巨大。再加上佛山還有順德和南海這兩個傳統的經濟強人。

也不能怪別人,只能說自身地緣優勢不如別人。

對比東莞,東莞緊挨著廣州和深圳這兩個一線城市。東莞夾在中間,處於廣深經濟走廊之上,近水樓臺先得月。尤其是深圳溢出效應的影響,給東莞帶來很大好處。

最後,總結兩點:

  1.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2. 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是東莞魚小智,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關注我!


魚小智


珠海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而且環境優美,緊鄰澳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但是珠海的工業薄弱,主要靠發展第三產業和旅遊業,這個跟毗鄰澳門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澳門的博彩業和旅遊業非常發達,一定程度也帶動了珠海的旅遊業。


而中山市,作為一個廣東省的地級市,地處於珠三角城市群中,最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也是非常的強勁,而且每個區都有它的特定功能。屬於製造業非常發達的城市,而且常住人口也非常多。

每個省市或者地區,都不可能全部重點發展特定的城市的,中國有句古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還沒有發展的,不代表以後發展不了,經濟好不代表什麼都好,珠海和中山希望都可以保護好環境,留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相約悅讀


珠海與中山都是廣東城市規模較小的地方,但人均gdP都非常高。廣東為什麼不力發展珠海、中山呢?這問題就不能埋怨省了,政策與資本都給了珠海與中山。那麼只能埋怨自身了!是不是小富則安(或是比鄰賭城的原因,嫌發展實業掙錢慢)?沒有像深圳那樣大膽創新呢?

以珠海看,人均全國第八(比北上都高),而中山排第二十六。人均都很高,加上比鄰澳門的優勢,第二、三產業都十分發達。就是沒有太多大型裝備製造業,較有名的科技企業只有格力了。產業較為單一,規模化產業少,這也是無法聚集人氣的原因了!隨著港珠澳大橋落成與深中通道的建設,那麼珠海及中山有可能成為珠三角下一個增長點的。因此,珠海、中山應該大力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打造成珠江西岸的另一顆明珠!

直觀點說,深圳的產值是珠海的近十倍。珠海、中山要成為第二個深圳很難!不過按人均看,珠海與中山距離深圳並不遠!個人看法,珠海與中山要發展出另一條路子。成為世界科技文化娛樂之窗也蠻好!與賭城(澳門)共舞。與澳門一體化配套建設,讓更多的富人在珠海、中山消費。



嚁月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山人,我很肯定的很大夥說,廣東是有很大力扶持發展中山的!

為什麼給人的錯覺是廣東沒有大力發展珠海和深圳呢?這就好比建房子,30年前建房子跟10年前建房子,你說哪個看起來好看?當然是越晚扶持的地方看起來發展越快,好比現在的深圳。

對於中山,個人還是覺得挺不錯的,每年都會拿到全國宜居城市的名額,中山是屬於第一批廣東扶持發展的地區,畢竟地名中山就起源於歷史名人孫中山,而且是孫中山的誕生地,所以省內早就對中山扶持了。為什麼發展沒有其他城市快?我覺得這跟很多因素有關:

1.以珠三角總體地理位置看,中山算是偏的了。有個最大的痛,四不靠!不像深圳,珠海那樣靠著澳門和香港,也不像佛山那樣靠著廣州,也不靠海,各個主要的大城市對中山提攜不大。

2.產業沒有集群化,發展不平衡,有些鎮區像小欖火炬都基本全面超過城區了,而各個鎮區產業又不一樣,東鳳電器,小欖五金,古鎮燈,黃圃臘腸等等,各自有各自的發展,不能形成集群效益!發展很不均衡!

3.城市規劃沒有前瞻性。住在城區的人,第一個感受是堵,第二個感受是,修!路那是年年修,年年都修不好,一個地方,挖了又挖,不僅處理不好,還嚴重妨礙了交通,你說,這部分錢,投入到經濟發展或者是民生,那得是多大的一次發展基金啊!

4.人少!相對其他大城市來說,確實少人。人口也就300萬左右,跟其他大城市動不動就上千萬人口來說,簡直小巫見大巫。得益於少人,中山才能一年又一年獲得宜居城市。

大概就這幾點吧,不過中山,宜居是肯定的,節奏不會太快,生活挺舒服,歡迎各位來中山體驗一下。

喜歡我的文章的夥伴們,歡迎關注和轉發。

另附昨晚看孫文公園花燈的一組圖片,帶你們看一場視覺的盛宴!


















喜歡看的頭條夥伴們,可以私信我,我告訴你們地址!


梁Tiger888


珠海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本身就已經上升為國家經濟戰略城市,何來廣東不大力發展之說。中山市是全國5個不設市轄區的城市,也就是說下面沒有所轄市縣,每一塊錢都是實打實的藏在自己的腰包裡,中山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這樣的實力還不叫大力發展嗎?



在這裡著重說一下珠海

珠海緊靠澳門,你站在拱北口岸就可以清晰的看見澳門。澳門的經濟結構我不說大家也非常清楚,珠海從澳門那裡吸收不了多大營養,反而成就了澳門大媽到珠海買菜。2006年我去珠海時,珠海市區只有一個九州港算是比較大的了,吃水4米以下的船隻都不容易進入。而貨運港口高欄港那會僅有雛形,連續發展了十年也不見規模。而高欄港距離珠海市區要100多里地。



從這裡看,珠海的先天條件不如深圳,從廣州去珠海橋樑我記不住有多少,反正很多;去深圳就方便多了。最關鍵的一點是深圳緊靠香港,以香港當年的實力,加上深圳的地理優勢,經濟爆發式增長是必然的。深圳的蛇口港緊靠蛇口區,並具備深水港的天然條件,還有後來建設的大鏟灣港都是深水港,這樣自然就讓深圳的港口地位突出了。

珠海從成立特區到現在常駐人口不足200萬,主要原因就是吸引外來人口的動力不足。招商引資這塊,外商去深圳投資要比去珠海投資方便多了,南下的商船或者是貨物週轉在深圳更方便。



現在,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珠海的居住優勢陡然上漲,只要你去廣州、深圳、中山、珠海這四個城市走走看,若選擇居住一定會選擇中山與珠海。

珠海不可能複製深圳模式,但完全有自己的優勢。珠海市區多山,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具備開發優勢,建設成本較高,這恰恰成就了珠海的環境質量。現在應該慶幸珠海沒有像深圳、廣州那樣暴發式發展,雖然低調的差點被世人所忘,但是在現在大多產業轉型的情況下,珠海後程發力,精準自己的定位,以科技創新、樓市、倉儲、旅遊、海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定然會發展的更快更好更健康。



老夢雜談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之初的九十年代前後,那時候珠三角的發展都是欣欣向榮的,珠海、中山也並沒有見得比佛山、東莞差!那時候我有從粵西的老家坐車去珠海途徑中山,在特區交界附近都好多工廠,周圍好多打工仔打工妹!那時候大家都是放重心在發展工業,大力招商引資設廠,當時珠海特區內都已經有很多外資大中型工廠!後來珠海提出要辦旅遊城市,要環保要減少汙染排放於是不再招商引資設廠,還把特區內的工業趕了出去,結果一部分工業遷往了附近的中山、江門,原本有意往珠海投資設廠的新企業也轉頭把投資投往當時為特區的深圳!

這個腦殘的辦旅遊城市的政策致使珠海發展突然中止,也影響到中山!因為特區的政策優惠致使資源都流向了深圳,珠海與深圳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珠海的旅遊城市也搞不起來,工業也走下坡路!大家想象一下,珠海這樣一個珠江口地方,沒有鐵路、沒有國際航線、沒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人口也很少,自身根本就沒有什麼旅遊資源卻要把目標定為為旅遊城市!拿什麼去吸引遊客?拿珠海那髒兮兮的海邊海水和黑色的沙灘泥?連一塊可以游泳的海邊都沒有卻要搞旅遊城市!最終的正績就是修了一條海邊情侶路、一個迷你版的圓明新園!至於那條情侶路去過的人都知道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看,那片海灘都是汙泥!

還有就是珠海想依賴澳門,以澳門為傲!其實澳門就是一個很小很小隻有幾十萬人口的彈元之地,澳門本身沒有工業,澳門人也沒有幾個做實業的,不像香港很多做實業的資本家北上深圳設廠!就這兩個原因讓珠海自hi了一番,最終沒有發展起來,錯過了當初最好的發展機會!


財經雲眼


這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同在珠江口,廣東就不把珠海和中山發展成深圳和東莞那樣?

其實,廣東並沒有忽視珠海和中山的發展。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速度的差異,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和基礎設施的影響。

首先,香港是國際性的中心城市,在改革開放後,誰近香港誰就“先得月”,這一點不要說珠海和中山,連廣州都吃虧於此。

其次,是基礎設施兩岸原本就有很大的差距,例如鐵路。而要新建的基礎設施,則投入產出比為東岸高西岸低。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投資都比較偏於東岸。例如,在港口建設上,東岸早期就有招商、和黃兩大國有、民營財團參與開發,而西岸就沒有這樣的機會。

港口是要靠鐵路支撐的,要建設大港,就必須先建鐵路。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珠海就籌劃建設廣珠鐵路,並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請求國家將之納入為國家基建項目,但無果而終。因為珠三角河流密佈,建鐵路成本太大,建廣珠鐵路很不化算。但省政府已下了決心一定要建廣珠鐵路,因此而想盡千方百計。最終決定自力更生,自行建設。為此廣東成立了廣珠鐵路股份公司,由省、珠海市、江門市共同出資。1993年廣珠鐵路被國務院正式立項興建。然而由於各方資金無法按預期到位,項目不得不於1995年停工。

廣東省政府始終將廣珠鐵路問題視為心頭之患,一直在爭取項目復工。終於,在本世紀初有了機會,省政府把鐵路部拉進了廣珠鐵路股份公司併成為公司大股東,使項目得以復工並順利建設。同時,省政府決定另行再開建廣珠城際鐵路,實現“雙龍共舞”,既惠及珠海也惠及中山。

再舉個例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珠海市就籌劃著建設港珠大橋(當時稱伶仃洋大橋),計劃從珠海北部引出,跨越淇澳島和內伶仃島到香港的元朗。但資金問題省政府無法解決,也沒法從社會上吸引到融資。但珠海方面決心很大,後來硬是擠出財政資金建了一段橋一一淇澳大橋,想造成港珠大橋已建的事實,引迫省政府追加投資建成全橋。但由於資金匱乏和投資價值評估不理想,省裡還是拒絕了建設該港珠大橋。以致投巨資的淇澳大橋一度成為長期不行車的景觀橋。

因為沒有跨海大橋,珠海、中山的發展就被深圳、東莞甩得遠遠的了。但省裡一直的目標都是要把珠海建設成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並爭取東西兩岸經濟平衡發展。

所以,在各種條件基本具備時,廣東省政府於2008年4月上旬大氣魄地同時拍板決定開建兩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一一港珠澳大橋和深中大橋(後稱深中通道)。為了不影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深中大橋秘而不宣,直至港珠澳大橋資金投入大局已定才公佈。因採用單Y方案的港珠澳大橋不能更好地惠及深圳和中山而失望至極的中山人和深圳人,這時得知要另行開建深中大橋且早已有了決定,才如夢初醒,仿如大悟,欣喜若狂,飛網相告!

可見廣東省是很重視珠海和中山的發展的。這印證了一句俗語一一時候一到,全都要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