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最想成为的人?

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最想成为的人?

像马克·吐温说过“我有一个梦想”一样,左晖也说过他有一个梦想:自己能像比尔·盖茨在IT界取得了成就那样,在中介界也干一番事业。他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将来买房人、卖房人和中介尽可能团结友爱,互相信任,变得像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不久前,左晖朝着他的梦想又迈了一步。

今年5月,链家推出了一款叫贝壳的app。在左晖看来,这是链家从中介公司转型平台公司的标志性事件。“中小中介不再是一座孤岛。”

无疑,把链家和中小中介联系在一起的左晖,将更加深远的影响中介业。

实际上,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成熟的中介平台:MLS。

这里的MSL不是穆斯林的缩写,而是发达国家中介业发展了多年才形成的成熟产物。

就像古话说的:不患贫就患不均。很多难题的根本诱因是利益分配不均。而MLS核心点之一就是解决这个难题。

觉得在中介业已经找不到对手的左晖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和同行早已不在一个时代,(我们)正布局的是10年以后的事,我远远在一些地方等着消费者赶上来,等着消费者喜欢这些真正重要有品质的东西。”

贝壳推出之后,镇长联想到一个未来情景:10年20年以后,买房人、卖房人、中介相亲相爱,刚买了房的人听到“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时,想到的不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而是觉得流芳千古很难的“中介头子”左老板……

现实版本的中国中介真的会这样发展吗?

不能的话,随着链家的蜕变,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1.

左晖从客服小哥变成中介大哥,他的人生一直被两条线牵引着:一条线是命不能这样;另一条线是世道不能这样。

这里的“这样”,指的是左晖对命和对世道的某些不满。

1995年,24岁的青年左晖辞了客服的工作,去了中关村,在一家软件公司当销售。

依旧位于社会底层,左晖内心依旧充满不满。

又坚持了3年,左晖又辞了工作,和俩同学误打误撞做起了财产保险代理生意,意外赚了第一桶金。

2000年,手有余钱的左晖试着买房时,第一次发现两条线重叠了:中国还没有一家让人放心的中介公司。左晖意识到:修正中介业的陋态,既能抓住“98房改”带来的商机;因为提高了人们的购房体验,也能满足他作为一个人希望被人尊重的个人愿望。

与其他企业家相比,左晖希求着能获得更多的尊重,这是他的性格中的个性成分造成的。虽然他出生在一个企业家不太被尊重的国家(中国的“士农工商”——商在最后),还进入了一个不太被尊重的行业。

1年后,左晖创立了链家。

十几年来,链家对中介最重要的影响是推出了真房源,随着我爱我家、麦田、安居客等其他公司的共振,沆瀣多年的“吊客”假房源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殆尽。

中介的“虚伪”原本是有市场的。因为买卖房屋属于大笔、低频的买卖,中介做成一单生意的收入很高,购房者短期内再买卖房屋的可能性很小。中介一定程度的“欺诈”行为,确实是有效的获客,以及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径。

可随着购房者普遍被欺骗,购房者的心里发生了变化,对网站或app上发布的低于市场价的房源信息不再有幻想,捡漏的心理归零,坐等被欺骗的心理上升到100%。

购房者之所以继续选择和这些中介合作,和左晖买房时的心理是一样的:没有更好的选择。

左晖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了购房者心理的未来变化,抓住了这个商机,推出了真房源。这就像他说的:很多创业者将失败归咎于执行力,但真实原因是缺乏战略洞察。左晖有着很强的洞察力。

行走在“造福自己”和“造福社会”重合线上的左晖,渐渐把链家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着一堆专业数据,几千家线下门店,10万经纪人的庞然大物,估值超过了400亿元。

可是,因为两条线一直是重合的,别人很难分清楚左晖走在这条线上,更多的是为了谋利;还是通过给别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来获得更多的尊重。

如果两条线一直重合着,上面这个问题难以找到答案,也不需要答案。可是,随着链家的一次又一次的进化,如果两条线出现了背离,左晖对这两条线的感情厚薄,将决定着他选择跟着哪条线走下去。

当岔路真的出现的时候,将怎样选择,可能左晖要踌躇良久。

2.

链家告诉镇长:链家推出贝壳,是希望构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真房源网络。

推出贝壳前几个月,链家还推出了把线下15万经纪人囊括在内的经纪人网络平台ACN。

贝壳和全国中小中介的合作模式是:中介们把真房源的信息输入贝壳;贝壳对ACN范围内的全部中介开放这些数据,十几万经纪人共同寻找买家。

至于对房源信息的甄别,链家专门培养了做该工作的验房师。

虽然贝壳将要对中介开放线上资源,但实际上,链家在很多城市的信息都是匮乏的。

数据匮乏不是链家自己面临的难题。一个业内人士告诉镇长:叫的出名字的大型中介,都面临着数据匮乏的难题,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跟克尔瑞、中指买数据。

可克尔瑞、中指很难提供异常珍贵的二手房信息。链家对新进入城市二手房信息的收集,必须像链家发动5000名中介收集北京二手房信息那样,一套一套去收集核实。

现在链家线下经纪人只进入了30多个城市,在其他上百个大中小城市,链家经纪人还没有进入。即便单纯整理一座城市二手房真房源信息,单凭链家经纪人之力,都是一个异常繁重的工作,何况需要信息整理的城市有上百个。

由此可知,构建贝壳这个平台,前期对链家和中小中介都存在着利好。当然,双赢本质上就是一切合作的根基和意义。

贝壳找房对中小中介存在哪些利好?

2015年,左晖的智囊杨现领和经济学家巴曙松联合写了一本叫《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的书。这本书可以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书中提到了中介“信息悖论”:

中介信息具有高生产成本,低复制传播成本的特征。


一方面,信息产生者一旦公开信息,既有可能被买卖双方直接“跳单”,也可能被其他经纪人免费使用,最终,信息产生者无法获得佣金补偿;另一方面,最大范围的房源信息传播能产生最大化的规模效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潜在买家。


因此,从经纪人的角度看,为了盈利,必须限制别人使用和出售该信息。可是,如果限制别人使用,找到潜在买家的概率就会降低,甚至无法交易。

美国的MSL体系对中介“信息悖论”难题解决的最为彻底:

MSL中,卖家把房源独家委托给一个卖方经纪人,签署委托合同后,卖方经纪人把房源信息发布到MSL中,MSL上的百万买方经纪人都看得到这条信息,他们将这条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曝光。

《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这本书中说:MSL的核心是确立了独家委托、房源集中展示与最大限度曝光机制。

由此可知,链家的“ACN+贝壳”体系也实现了后两点:房源集中展示与最大限度曝光机制,无疑能极大的提高了成交效率。

链家推出贝壳对自身的利好是:扩张方式从“线下门店收购-线上消息采集”翻过来了,变成了“线上消息采集-线下门店收购”。

推出贝壳以前,链家主要通过收购的形式进行重资产扩张,先后收购了满堂红、德佑、易家等10个左右中介机构。

一个业内人士告诉镇长:

(链家的)平台价值高于线下价值,(平台式扩张)风险更小。链家没有必要自己一直直营线下。另外,资金压力也迫使左晖不能持续地维持现金收购。

至于贝壳未来的的样子。链家很诚实的告诉镇长:还没有规划那么远。

上面的业内人士对镇长推导:

链家作为一家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公司,而且还是一个拥有着多方股东,面临着上市压力的准上市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中介佣金分成。当贝壳扩张进入后期,拥有了很多个城市的数据资源后,难免通过给自己的经纪人资源倾斜,来大幅提高公司的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抵挡的诱惑。


经纪人是流动的,当链家对自家的经纪人和链家以外的经纪人区别对待时,可能导致经纪人流向链家。


到了那一步,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和技术都归拢到了链家手里,难免形成垄断。

我爱我家集团研究院院长胡景晖告诉镇长:(链家)又做平台又做线下,这里面是存在利益冲突的。

垄断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词汇,也是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极力避免的现象。垄断意味着,垄断者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抢占先机,获取利益,而市场的约束力对它来说是零。

首先给左晖一个大赞。

可不得不承认,如果链家真的逐渐变成了中介业的垄断者。“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便出现了岔路,彼时,左晖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却变得越来越难。

即便左晖是一个深具情怀的人,可链家的其他股东们——腾讯、融创、万科等等,是否同意链家放弃利润最大化呢?

总之,左晖想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人,还要经历很多艰难、诱惑与考验。

你觉得,左晖到底是不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中介头子呢?

来古楼镇约个破呗。p@镇长微信。做好爆料准备哟。

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最想成为的人?
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最想成为的人?谁可能阻止左晖变成他最想成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