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孩子成績差、孩子需要學一點特長、孩子的作業需要輔導……為了孩子,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課後時間安排極其緊湊:晚上送作業吧完成當天作業;週六送輔導班強化訓練,週日送特長班學習“一技之長”。

其實,談起校外輔導班,父母也是“一肚子苦水”:孩子成績差,不去輔導班怎麼辦?有些知識,自己真心教不好;自己工作忙,總不能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吧?何況別的孩子都去,自家孩子不去,萬一真被落下,又該怎麼辦?

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參加輔導班的學生大多分成兩類:一是某些科目有“短板”,自己花費時間卻沒有多少效果,需要請老師指點;二是孩子成績實在讓家長難以啟口,去輔導班好歹能夠學一學,將來考學,哪怕進不了公立學校,買分進私立高中也能少花錢。

但是,“事與願違”。很多時候,花錢不少,孩子的成績根本沒有提高。到底是輔導班的原因,還是孩子自身與輔導班“不合拍”?如果同一個輔導班裡,別人家的孩子進步,家長便會無情地指責孩子:“給你創造條件也學不進去?……爛泥難上牆。”

家長送孩子參加輔導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成績。在某種程度上,輔導班確實能為家長解除一部分後顧之憂,也的確能提高一部分孩子的成績。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去輔導班,尤其是成績差、基礎差的孩子,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恰恰是這類孩子最需要補課,最需要提高成績,也是參加輔導班最多的群體。

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辦輔導班”是當前經濟發展中最熱門的商道之一。有些機構把課外輔導辦成賺錢的產業,利用資源大力包裝宣傳,實際上骨子裡仍舊是“商家”,雖然會注重塑造教育品牌,重視教育質量,重金延請“名師”,但最終目的還是賺錢,永遠脫離不了追逐資本的本質,與“育人成才”關係不大。

輔導班的紀律管理,向來被許多家長詬病。很多孩子,有在輔導課上玩遊戲,而教師視若無睹的;有偷懶逃課,而父母矇在鼓裡的;更“慘烈”的是即使孩子被押送到輔導班,父母在後面“陪讀”,孩子“身在曹營心在漢”,魂遊天外。

孩子自控能力差,遇到學習氛圍差、管理相對鬆懈的輔導班,或者輔導班教師授課方式不適合孩子,不注重的基礎鞏固,即使眼前短暫的成績提升,最終依舊是空中樓閣,缺乏後續提高能力。種種原因,造成孩子參加輔導班的結果,是家長白花錢,孩子成績沒有多少起色,把輔導班當成了“看護孩子成長的幼兒園”。

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牛不喝水強按頭,沒有好效果是大概率的事情。因此,父母在送孩子參加輔導班之前,與其費盡心力尋找輔導班,不如捫心自問:自家孩子的學習慾望怎麼樣?在孩子沒有強烈的學習慾望,沒有迫切提高成績的需求,沒有找到輔導班“給力”的教師,沒有遇到學習氛圍良好的輔導班之前,父母還是慎花冤枉錢。

即使孩子不上輔導班,是不是學習成績就無法保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目前輔導班通常授課時間一般在週末,每門功課大多是兩個小時,採用“講課件+做練習”相結合的運行模式,教師概括講一下本週的知識點,然後通過習題練習加深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

這種“以講代練”模式,註定導致基礎差的孩子難以在短時間內充分消化輔導課上的學業內容,如果孩子課後不注重複習,輔導效果只是“聊勝於無”。如果報名“一對一”、“網上教育”,學習效果值得商榷,對父母的財力也是很大考驗。

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如果孩子不去輔導班,成績又該怎樣提升?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上課專心聽講。可以不要求孩子預習新課,但必須強調聽課的重要性。認真聽課,認真複習,認真作業,認真做一些參考習題,養成善於思考、積極交流的習慣,對待疑難問題,反覆思考仍舊不得其法時,一定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如此學習一定比去輔導班走過場成績要好得多。

人的成才好比馬拉松賽跑,抬眼望去,對孩子前途焦慮不已的家長不在少數,為孩子的前途付出心血的家長數不勝數,但是真的能按照家長期望中去成長的孩子,少之又少。因此,父母在送孩子去輔導班之前,宜多考慮孩子自身的情況。

同時,父母有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輔導班的水平存在良莠不齊:老師與孩子接觸時間短,不能真實掌握孩子的基礎和水平,補課沒有找準孩子的“知識空窗”;把輔導班老師能把當做終生職業的人比較少,離職率比較高,導致輔導班的老師“換來換去”;授課效果追求“短平快”;即使有些老師真想做好,但囿於自身水平限制,付出時間成本卻沒有換來孩子成績提高,“有苦勞沒功勞”……這些原因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效果。當然,如果孩子遇到有水準的老師,或者孩子自身基礎好,參加輔導班後成績一般都會有提升。

你是否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參加學習輔導班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在動力,如果孩子沒有自發地去努力,去爭取,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甚至做得越多,越會引起孩子的厭煩,做得越多反而是“拔苗助長”。總之,不管採用什麼方法,激發孩子上進心,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比參加多少家輔導班都要管用。

{如果您分享文章,也請您同時關注作者觀海松說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