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把沒結婚女子叫黃花閨女?而不叫紅花或綠化呢?

長安龍


未出嫁的女子通常被稱為“黃花閨女”,這句被民間廣泛使用的俗語,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之所以不叫紅花也不叫綠花,是因為黃花有著特殊的文化含義。

1、古代的黃花只直向一種花

在古代,所有黃花只直向一種花:菊花。無論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還是“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也不管是“籬外黃花菊對誰,跂馬望君非一度”……全部指的是菊花。

菊花被稱為黃花,自然是緣於它的顏色。黃色在古代中國具有特殊地位,明快、輝煌,讓人眼前充滿光亮。何況在悲秋的蕭瑟之中,黃色的菊花盛開,給灰暗天地和即將到來的冬天,塗抹了一片炫目色彩。因此古人口中、筆下所稱的黃花就是菊花的代稱。

2、菊花為何與未出嫁女子關聯

黃花即菊花,那麼菊花在有什麼象徵意義呢?“秋霜降草,菊吐黃花”,菊花可用形容人的性情高潔、孤傲、不與世俗為伍。明代文人馮夢龍的話則解釋得更清楚:“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與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乾枯爛,並不落瓣。”

古代的菊花又被稱為“女花”、“女兒花”,就是這種文化傳統的一種表現,意思就是希望未出嫁的女子,能如同秋天的菊花一樣,潔身自好,保持忠貞,不要被“秋寒嚴冬”所折服。所以黃花閨女的叫法從隋唐時代流行開來,明清時得到進一步強化。

3、為什麼不是紅花、綠花

古人把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臘梅、杜鵑、玉蘭列為花中上品。細看名單你會發現,有紅花、白花但是沒有綠花。這是為何?其實很簡單,紅色象徵富貴、詳和;白色象徵高雅……

古人通常把色彩分為正色、間色(民間稱賤色)兩類。其中正色有紅、黃、黑、藍、白。而綠、紫、青、褐是間色,正色高貴,間色卑下。因此,如果用綠色來形容一個人,只能說明其是低賤的。

4、黃花還有其他含義嗎

菊花綻放於秋冬,在百花調零裡不畏嚴寒,一身傲骨,迎風獨立。古人對菊花的性情百般崇敬,紛紛以花喻人,抒寫了很多詠菊詩。傳說朱元璋也曾寫過一首詠菊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這首詩明顯化於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看來在不同人的眼裡,黃花(菊花)的含義也是不同的。不過,作為普通人來說,還是更喜歡這樣的黃花:當然一任狂風寒徹骨,寄人籬下不低頭。


指動濟南


李清照曾說,人比黃花瘦,還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這裡的黃花是指菊花,黃是菊花的容貌。從梅蘭竹菊四君子可以看出,菊花代表高潔。



如果將“黃花”顛倒過來,就成“花黃”,這是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還挺流行、時尚,是由黃色花粉製成的粉料,如果用臘梅花製成,用它花的妝,叫做“梅花妝”。但臘梅花有季節限制,所以常常用黃色的花粉代替。



另外,“花黃”還指女子頭上的裝飾物,也是由黃色的花粉粉刷的。在木蘭詩裡說:“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裡的“花黃”就是指裝飾物。

加上,這種妝飾和裝飾都是些未出閣的女子在用,因為出嫁又是另外一番裝扮。正是:

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

所以就把“花黃”顛倒成“黃花”,指高潔,對象又是未出閣的女子,於是稱“黃花閨女”,寓意貞潔。也就成未婚少女的代名詞!


非常茴香豆


黃花閨女,就是沒出閣的姑娘,沒開面,沒盤頭,保有貞潔。

北朝長篇敘事詩《木蘭辭》中,即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描寫,沒嫁人的姑娘,沒有盤頭,頭髮是鬆散的雲鬢;額頭上貼一副花黃,漂漂亮亮的明示自己還是大姑娘的身份。

南朝劉宋有位壽陽公主,生來美貌,愛捯飭自己妝容,少女時代的她有一次睡臥花間,醒來時有片片梅花落在自己額頭,揭去後,點點花痕猶在,誰見誰愛,這種意外發明的梅花妝遂在宮廷被效仿,直至流傳於坊間,被稱為“梅花妝”。

“梅花妝”好看,但得分人,臉上膚色太深,與梅花相近,是看不到梅花的,一張粉嫩的少女臉蛋配上迎春花、菊花等黃色調的花朵,更是橫生嬌氛、相映成輝。於是,慢慢的,黃花開始流行起來,被稱作“花黃”。沒有黃花的時候,少女們用黃花的汁液和花粉調製成粉料,一樣也能畫出精緻的“花黃”妝。

花黃妝如此流行,以至於在民間,黃花閨女逐漸成為未嫁少女的獨有稱謂。

到了出嫁之時,少女們只好走出自家的閣樓,出閣成為別人的新娘;以線“開面”,去除臉上的汗毛,以後不能再當自己是個黃毛丫頭了;把鬆散的雲鬢盤起,這種新發型將更加有利於從事夫家的家務勞動;洞房之夜,禮獻自己的貞潔,黃花遂已成昨日。

古人缺乏婦女解放的旺盛鬥志,一經嫁人,開面盤頭,自甘“墮落”家庭婦女,倘若重貼花黃,定被封建禮教所不容。這種不健康的理念早已被現代女性摒棄,倘受挫折,八十塊錢,定還給你一個修復過的少女。


歷來現實


中國民間常把待字閨中未出嫁、沒有性生活的少女稱為黃花閨女,這裡的“黃花”一般是指菊花,用來比喻待潔淨的處女,把黃花比作處女的原因是菊花品質高潔,象徵著女子貞潔。

”黃花閨女”一詞最早源自於北宋年間的《太平御覽》一書,但最初的黃花並非指菊花,而是指臘梅花。

據記載,南朝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嬉戲玩樂,累了躺在簷下小憩,微風拂過,一樹臘梅花落英繽紛,有幾朵落在公主額頭上,留下淡淡的黃色花痕,如同美妝,顯得公主更加嬌柔嫵媚,後來愛美的壽陽公主時常將幾片臘梅花貼在前額作為裝飾,這一妝容很快就流行起來,被稱為“梅花妝”。

但梅花是季節性的,無法四季常開,於是有人想出法子,採集黃色花粉製成粉狀用於化妝,這種化妝品被叫做“花黃”。由於使用這種妝飾和化妝品的大多是未出閣的處女,慢慢“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處女的專有稱謂了。

隨著貞操觀念的不斷強化,黃花逐漸與菊花聯繫起來,用於表達一種貞潔,而非最初那種純粹的審美觀念了。

古代把女子貞操看得極重,女子的貞潔往往與男子的氣節相提並論,用青松、翠竹比喻男人堅貞不屈的品行,用菊花形容女子守身如玉的品格。女子若是出嫁前破瓜,會被譴責為傷風敗俗,視為家門不幸,甚至連累家人;若是婚後喪夫,妻子要守節不改嫁,官方為其立貞節牌坊,謂之“一女不侍二夫”。

如今雖然仍用黃花閨女用來指代未結婚的女子,但隨著社會風氣的不斷開放,真正的黃花閨女已屬稀缺品,男士們也無需糾結了,畢竟男人才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黃花指菊花,意指貞潔,黃花閨女就是貞潔女子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古人認為少女的額頭處的頭髮是黃色的,意為黃花。

中國人說話和外國人不同,性格都比較含蓄,喜歡託物於人,歷來詩詞、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含蓄婉轉表達。比如說“我想你”,可以說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等。

尤其在情和愛、男和女方面,描述詞語就會更加隱晦,比如結婚送棗、花生、桂圓、蓮子,意思是早生貴子。繡蝶戀花、鴛鴦戲水、魚戲蓮的圖案,意指夫妻恩愛,總之能用其他事物扯上關係,就堅決不直述。

黃花閨女的由來至今無法查證,但是在東晉《木蘭辭》中就有女子頭戴黃花以示貞潔,可見黃花一詞由來已久。


平民對對話詩詞


最早的時候古代女子喜歡畫一種叫做“梅花妝”的裝束,後來慢慢演變成菊花,花黃,再後來便成為了黃花,並且以黃花閨女代指未婚少女!


梅花妝主要是臘梅,但是臘梅不是什麼地方都有,也不是什麼季節都有,於是,梅花妝開始演變,各種各樣以梅花妝為基準的裝束便出現了。

顏色有黃色,還有綠色紅色,形狀也不止梅花狀了,雪花、小動物之類的都有,材質上,開始有紙片,金箔,甚至有玉片。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這幾句詩歌就是描寫女子早晨起來畫上梅花妝,思念遠方情人的,愛意纏綿!

再往後,這種妝只適用於未曾婚嫁的女子,而已經嫁人的女子,要畫另一種妝。

古時候民間諺語: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

未婚女子,在用黃色花粉在臉上製作花紋,或者用黃紙剪成花,叫做“貼花黃”,《木蘭辭》裡“對鏡貼花黃”就是指這個。

後來這種花又指菊花,比喻有節操,表示處女,再後來有人把花黃叫做黃花,念著順暢,於是便流傳開來,黃花閨女便成了未婚女子的代名詞!

【我是潁州小史官,喜歡文史野趣的朋友們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哈!】


無筆史官


我國古代的確稱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閨女,至於為什麼不是紅花閨女或者綠化閨女,沒有明文記載,我們只能從古人遺留下來的其他記載來推測。

關於黃花閨女的來源,最為廣泛的說法跟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一位公主有關。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曰: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說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天躺臥於宮殿的簷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

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皇后見了,非常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著它,三天後才將其用水洗掉。

此後,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以助美觀。宮女們見了,也都跟著仿效起來,壽陽公主一時間竟成了時尚達人。

壽陽公主的這種打扮被稱為"梅花妝"。不久,"梅花妝"傳到了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就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被稱作“花黃”或“額花”。

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但是這種說法漏洞很多,為什麼一定要用黃色的花粉製作粉料,紅花和綠花難道不行?是黃色花粉更易得?並不見得。

而且史書並沒有記載壽陽公主是誰,普遍猜測是劉裕嫡長女會稽宣長公主劉興弟。不過“花黃”這種東西不僅見於南朝,在南朝詩詞中多次出現,在北朝也同樣出現,如北朝民歌《木蘭辭》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而北朝與南朝對立,南朝宮廷妝容要傳到北朝並被普通民間女子採納,顯然很不容易,更可信的推測應該是這種妝容在晉朝即已出現。

未婚少女好打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為什麼偏偏是黃花,可能跟文化涵義有關係,在古代,黃花不是今日百合科的黃花,而是指菊花。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素有傲立霜寒的高潔之意,所謂“此花開後更無花”事業,稱未婚女子為黃花閨女,應該跟貞潔有關,在後世理學盛行的明清時期,這種趨向應該更為明顯。


平沙趣說歷史


沒有結婚的女子叫“黃花閨女”,這裡的“黃花”實際上是指菊花,至於為什麼用菊花而不是其它的花來比喻沒結婚的女子,我想可能是與菊花的品質有關吧!


自古喜愛菊花的詩人很多,但最出名的當屬陶淵明瞭,陶公之愛菊、詠菊、賞菊,已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黃巢的“我花開後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兩句。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懷。而正是因為菊花有著凌霜不屈的高貴品質,所以才把沒結婚的女子比做菊花,意思就是希望女子都能像菊花那樣堅貞不渝,那是因為在古時封建時代,女子的“貞潔”是比生命還重要的。

因為菊花花色是黃的,所以又叫黃花,於是這就有了黃花閨女一說了。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在民諺傳說中,黃花閨女一詞與南北朝時期的壽陽公主,或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是在歷史上,於明代才多見‘黃花閨女’的確切記載,比如《三刻拍案驚奇》。在此前的元代叫‘黃花女兒’,比如《竇娥冤》和明代的《封神演義》[注1]。


《竇娥冤》成於元初,而關漢卿出身醫戶,到大都後才開始雜劇創作,因此黃花女兒一詞,應已在民間流傳,並且是北地方言的可能性更高。於是便想到南北宋的問題,這樣就想到了‘黃花晚節’的典故,與可見宋代黃庭堅的“黃花白髮相牽挽”的詩作。‘黃花晚節’於宋代多見表述,不僅黃庭堅,也可見韓琦的“且看寒花晚節香”。於此處黃花、寒花指菊花,而晚節則是說到晚年仍可保證自身的氣節操守。

通過這點,對比黃花閨女的待字閨中,或者黃花閨女便是指守節之事。但孤證不舉,於是便再舉例‘黃花郎’[注2]。總不能說,是男子也“對鏡貼花黃”,這就成像姑了……可是在黃花郎此處,所提的重點並非氣節貞操,只是年長無妻,等若今日的單身狗。而說到無妻,那邊是鰥夫,與寡婦相對。


於今日鰥寡多指喪偶,可在古時並不是。《孟子·梁惠王下》說的是“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無分喪偶與否,只要沒有就是鰥寡,端的是粗暴簡單。因此或可說,黃花閨女的待字閨只是說未嫁人或嫁不出去,貞操倒成了次要問題,因此才可見《封神演義》中的六十八歲黃花女兒。可惜若真是如此,那可就遠不及‘對鏡貼花黃’的故事那般美妙動人了……

[注1]:《竇娥冤·第一折》張驢兒雲:“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又《封神演義·第十五回》:“人家六十八歲的黃花女兒(指馬氏)”。

[注2]《醉醒石》第十三回:“這來嫖的幾個黃花郎,年長無妻。”


毅而三思吳六奇


所以,這也許就是黃花閨女的由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