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胡歌哪來的《你好,之華》?!


見到很多影評公眾號裡,把胡歌飾演的張超解讀成《你好,之華》邏輯上的漏洞,巖井俊二對中國的水土不服。電影鯊真心勸你,看到諸如此類的影評解析,直接取關吧。因為《你好,之華》和《情書》之間最大的區別和昇華就是通過胡歌飾演的張超這個人物來體現的。張超是《你好,之華》裡一個符號性的存在,是《你好,之華》故事的源起和存在的理由。看不懂胡歌飾演的張超,只能代表你根本沒有看懂《你好,之華》。


《你好,之華》是更現實的成人世界

《情書》講的是什麼?

男主死了,他的現任女友出於哀思給他寄去一封天國的情書,卻出乎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由此深挖出一段沉埋多年,男主的初戀故事。

《你好,之華》講的是什麼?

女主之南死了,妹妹之華代她參加同學聚會,由此回憶起姐妹倆與男主尹川的一段舊情,並同時向觀眾展開姐姐之南不幸的一生。

兩部影片的不同處一目瞭然。

《情書》裡死去的男藤井樹生前就集萬千寵愛於一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登山隊友眼中好兄弟、博子眼中的好愛人,一直是別人家孩子的典範。他代表被大家珍惜珍藏的那份美好。

《你好,之華》裡死去的之南,雖然也被塑造成學生會主席、校花、好學生,但她的人生因為遇人不淑(遇到胡歌飾演的張超,和他結婚),被長期家暴,歷經苦難,最終患抑鬱症自殺身亡。

她代表被摧毀和破壞的另一種美好。

比起男藤井樹遭遇的天災山難,之南因家暴導致抑鬱自殺,這是一種人禍,人禍比天災更具現實意義。巖井俊二願意將《你好,之華》的故事情節放置在之南不堪的現實、苦痛的經歷裡,還加進一個酗酒、家暴、粗俗不堪的張超。說明巖井俊二成熟了,他更關注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況。這是《你好,之華》比《情書》昇華的第一點。

沒有胡歌哪來的《你好,之華》?!


《你好,之華》是夢想照不進的未來

《情書》裡的男主在死後:

讓女藤井樹打開”無法面對父親死亡“的心結,終於敢重視自己,發現男女關係中的美和純,承認了自己與男主之間的情愫;讓博子,自我成長,重新開始新生活。

《你好,之華》裡的女主之南死後:

讓妹妹之華更珍惜自己的家庭,可以坦然面對曾表白失敗的尹川學長;

讓尹川繼續寫作的勇氣,不再消磨時光;

讓女兒理解死亡,尊重媽媽的選擇,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認為自殺就是怯懦和逃避;

兒子雖然後知後覺,但也讓他開始思考死亡這個終難避免的人生命題;

讓外甥女(之華的女兒)間接受到影響,沒有再因怕被發現自己有喜歡的人而逃避去學校。

無論是生前集萬千寵愛於一生的男藤井樹還是生前遭受苦難、抑鬱自殺死去的之南。這樣的一個男孩兒和女孩兒,他們死後,給予大家愛的傳遞都還在繼續,依然在拯救著周圍人,拯救著殘酷的世界。但殘酷二字在後者,袁之南身上體現得尤為醒目。

之南正是因為和張超經歷的殘酷人生,她與尹川曾經的初戀情愫才會更顯得珍貴難得,鮮明對比之下,才會讓我們更為這段錯誤的姻緣深深感概。這是《你好,之華》比《情書》昇華的第二點。

沒有胡歌哪來的《你好,之華》?!


可是,《你好,之華》對比《情書》的這兩處昇華:

成人在社會中的真實生存狀況。(《情書》裡的世界只有愛和關切,離現實很遠)

殘酷婚姻對比下的純美初戀。(《情書》裡的愛情只有浪漫和純美,不可能出現家暴)

如果沒有胡歌飾演的張超,根本就沒有被實現的可能。

沒有胡歌哪來的《你好,之華》?!


是張超把大家心中的白蘭花踐踏成豆腐渣;

是張超打碎了觀眾目標意識裡齊齊整整、團圓美滿的“美好概念”,讓之南變得落地;

是張超在證明之南也是個出過錯誤、犯過糊塗的普通女人;

是張超將美好的神像拉下神壇,卻無意間也讓被破損的神像更具備了代言美好的資格。

所以,看完《你好,之華》,我們的感動到底源自哪裡?那就是巖井俊二一直以來的愛情主題——錯過!是對曾錯過的美好時光,刻骨銘心的惋惜之情啊!而張超的出現不是正將這份遺憾表現得入木三分了嗎?

正如之南和尹川合作的演講稿裡所寫: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走在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許有的人能實現夢想、也許有的人不能。人生有艱難的時候、也有痛苦的時候、在那樣的時候、我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想起這個地方、這個我們人生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沒有胡歌哪來的《你好,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