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最後5天,快來遼博與《萬歲通天帖》進行一次親密接觸

北國君說

2017年,《萬歲通天帖》作為遼博的三件國寶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未能在現場一飽眼福的小夥伴來說,是人生一大憾事。

為彌補大家的遺憾,春節期間,遼寧省博物館特別舉辦了《萬歲通天帖》特展,並將展期延長至11日。

現在,還剩最後5天,想要一睹國寶真容的小夥伴們一定要抓緊時間了!

「关注」最后5天,快来辽博与《万岁通天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萬歲通天帖》是國家一級文物,一睹真容並非易事。正在省博物館展出的《萬歲通天帖》應廣大觀眾的強烈要求,將展期延至3月11日。那麼,《萬歲通天帖》為何如此受觀眾青睞?在中華三千年的書法史上具有怎樣的價值?對後人究竟有何影響?省博物館藝術部主任、本次展覽策展人董寶厚表示:“《萬歲通天帖》歷經千年歲月,保存至今實屬不易。《萬歲通天帖》承載的歷史信息是獨一無二的,其藝術價值是不可替代的。”

琅琊王氏一門28人集體創作

「关注」最后5天,快来辽博与《万岁通天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萬歲通天帖》尚存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七人十通書翰,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表明這件國寶曾歷經滄桑。

董寶厚告訴記者,這件書法作品是唐代鉤摹的一組王羲之家族的字跡,可謂這一書法世家的墨寶集成,在唐代稱這全組為《寶章集》,因其鉤摹於公元697年,即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宋代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這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帖》中首推王羲之的《姨母帖》與《初月帖》,因為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是承前啟後的書壇巨擘,是引導中國書法產生巨大飛躍的歷史性人物。

王羲之生前便頗有名氣,但他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卻是在唐代。因為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為獲得《蘭亭集序》,他甚至不顧帝王體面,命御史蕭翼假扮客商,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的手中將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的《蘭亭集序》騙到手,並將《蘭亭集序》作為最重要的陪葬品帶入自己的昭陵。唐太宗喜好王羲之書法,朝堂上下一致效仿,王羲之墨寶被炒成天價,民間流傳的王羲之真跡日漸稀少。

迄今為止,世間已無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了。

其實,《萬歲通天帖》不是王羲之一人的書法,而是書法世家琅琊王氏一門28人集體創作的。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父親王曠,伯父王導、王敦,岳父郗鑑均為當世權貴,且以書法見長。王羲之早年師從衛夫人學書,其母即衛氏,因此世人懷疑這位衛夫人可能是王羲之母親的姊妹,乃其姨母。姨母去世時,王羲之悲痛欲絕,留書傳世。

據介紹,王羲之有八個子女,他的七個兒子長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渙之、四子王肅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獻之均為名垂當世的書法家。王玄之與王肅之參加過父親主持的蘭亭聚會,在那個時代書壇名流同聚一堂的盛會中,工草書與隸書的王玄之有帖傳世。王渙之擅草書,自幼模仿父親書法,以至於達到形似的地步。至於王徽之與王獻之,更是堪與其父並列爭輝的書壇大家。王羲之唯一的女兒亦擅書法,其孫即王羲之的重外孫乃大名鼎鼎的南朝詩人謝靈運,謝靈運的書法據說也有王氏遺風。

王羲之的旁系親屬也精書法。如其堂兄弟王洽、王薈(王導二子)皆為書家,王洽之子王繤留有《伯遠帖》,為東晉王氏存世的唯一真跡,文中的伯遠是王羲之長子王玄之,二人平輩。清乾隆皇帝創立的“三希堂”,即因收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繤的《伯遠帖》而得名。

王羲之四世孫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都是當時的大書法家。與王羲之已隔近300年的其七世孫智永禪師,是從晉至唐中國書法轉折的一個關鍵人物,他上承王氏家學,下啟唐人書法,對歐虞顏柳書法有極重要的啟發。

董寶厚說,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在介紹《萬歲通天帖》時主推王羲之,但觀眾欣賞此帖時,切莫只盯王羲之,要把此帖置於中國書體演進的歷史高度,才能領悟其中真味。

談到《萬歲通天帖》的藝術價值,董寶厚認為其一是樹立了鑑別“王書”標本。他說,如何認定“王書”的真實面目,並不容易;認定“王書”的某些作品可以作為鑑定標準範本就尤其不易。《萬歲通天帖》的出現,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萬歲通天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在於它以墨跡提供了一個南北書風相似的鮮明例證,有助於劃分“王書”分期。《萬歲通天帖》的第三個重大貢獻是其中王羲之的《姨母帖》和王獻之的《廿九日帖》與以往見到的並不一致,但其真實性無人懷疑。這些作品具有劃分王羲之書法分期和揭示王獻之書法本來面目的重要意義。

武則天命弘文館複製摹本保存

「关注」最后5天,快来辽博与《万岁通天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董寶厚說,此帖中收錄的是王氏一門真跡的摹本,因此《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氏一門書翰》,這個摹本的產生與武則天有關。

武則天精通文史,熟諳藝術,尤其愛好書法,對於王羲之的字帖,更是愛如至寶,曾遍尋王羲之真跡。有資料介紹,就在武則天苦求王羲之真跡而不得之時,鳳閣侍郎王方慶向武則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孫,本來有40餘幅王羲之的真跡,在貞觀十二年(638年)獻給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還有一件,因世祖獻之和其他幾個祖上都擅書法,所以這件書法實則是十卷,願意一併獻上。

武則天得到王氏一門書法真跡,自然喜出望外,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賞王氏書法真跡,並且命中書令崔融作《寶章集》,記錄了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非常喜愛這件作品,但並沒有將之據為己有,而是在萬歲通天二年,命內府弘文館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門書帖原作為底本,用雙鉤填墨法複製摹本,並將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方慶。她還囑咐王方慶,這是祖先的手跡,後代子孫應當善加守護。

然而,王氏後人未能守護住先祖的真跡。唐代以後,王氏一門書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無相關記載,反而是武則天命弘文館複製的摹本保存下來,並被後人一再臨摹和刻拓。

為書法史提供體系性研究資料

「关注」最后5天,快来辽博与《万岁通天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該帖卷尾小楷署“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字樣,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鉤摹精到,說明其在中國歷史上傳承有序。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唐摹《萬歲通天帖》曾藏於北宋建隆史館,歷經北宋宣和內府、南宋紹興內府及南宋韓莊敏家收藏,後為抗金英雄岳飛之孫岳珂收藏,並著錄於《寶真齋法書贊》;至元初,此摹本轉到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又轉至家住宜興的岳飛五世孫嶽浚之手;後被無錫的華幼武收藏。到明朝,《萬歲通天帖》傳至華幼武后裔華夏手中,其後被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項元汴及其哥哥項篤壽收藏,至清代中期入清內府收藏。

清朝滅亡以後,《萬歲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宮,幾經輾轉後散佚在外,被找到後由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典藏。

董寶厚說,這一收藏過程中也充滿曲折,其經歷的最大風險是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遇火災,一次是明代華夏的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那兩次火災給古代書畫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少書畫在大火中焚燒殆盡。《萬歲通天帖》雖倖免於難,但也受到很大的創傷,至今火焚痕跡猶在。

目前,王羲之的墨跡均亡佚不傳,該帖從北宋開始即被視為珍品一再臨摹和刻拓。董寶厚說,從《萬歲通天帖》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書法領域從東晉到南北朝不同時期的藝術風貌,可以摸清中國書法風格在這一名門望族內的變遷與繼承,為中國書法史提供了體系性的研究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