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鄉村讓我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吳鵬飛是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波鎮霍家溝村養雞場的副廠長。在人人都想進城工作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辭去城裡的工作回到農村,成為了一名鄉村獸醫和技術員。“別人可能覺得農村沒有什麼發展,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很快,主修畜牧專業的吳鵬飛憑藉過硬的專業知識,成為了這裡頗受尊敬的“大專家”,帶領村裡人一起進行蛋雞養殖,共同致富。

10月18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一週年。作為該戰略階段性謀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在9月底也已經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並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規劃》為我國鄉村發展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提出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會有越來越多像吳鵬飛這樣的人紮根鄉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中國大地上漸次展開。


鄉村振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並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規劃》的發佈,對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鄉村由“興”到“衰”,在唐宋時期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小農經濟使農民自給自足,中國的鄉土社會也走向了一個巔峰。然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城市化的興起,鄉村在世界範圍內衰落。中國的鄉村也在鴉片戰爭、列強入侵,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逐步走向沒落。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數量超過2.8億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使城鄉人口流動帶來了許多變化,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建設市場的轉移,改變著中國社會結構。

近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自然村的數量一直在持續減少。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都有80至100個村落消失。當下中國,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和貧困村不斷增多已成為當下中國,尤其是西部廣大農村不爭的客觀事實,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鄉“愁”。

同時,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存在,並且十分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別依然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的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也不高。從城鎮居民需求角度看,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已不是問題,但對農產品質量要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是對食品安全要求更高。

一方面,農村居民希望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可靠的社會保障、豐富的文化活動,過上富足現代化、有尊嚴的生活;另一方面,城鎮居民希望農村能夠提供清潔的空氣、潔淨的水源、恬靜的田園風光等生態產品,以及農耕文化、鄉愁寄託等精神產品。這些伴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期待,都要靠鄉村的全面振興來實現。

“中國以前是個農業國,農業過去是,現在也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以鄉村振興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地位尤其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這是基於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是符合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而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這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魏後凱說。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海原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是苦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區最貧困的第一縣,曾經貧困發生率達36%。2010年,海原縣成為華潤集團的定點幫扶對象,這個也從此開啟了脫貧的道路。

“由於海原縣為回族聚居區,素有養牛的傳統,而我們旗下正好有一家優秀的綜合食品企業,擁有66年活畜供港經驗。因此我們在扶貧工作中創新模式,建立‘基礎母牛銀行’,做到定點扶貧。”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介紹說,華潤集團將對海原的定點幫扶聚焦在肉牛養殖產業上,對海原縣發展肉牛養殖進行了科學周密的謀劃和佈局,用賒銷母牛的方式打破資源瓶頸,用回收牛犢的方式破解銷售難題。經過5年的一個幫扶週期,可以實現存欄23.75頭年,5年累計增加收入14.25萬元。

“經過華潤的持續幫扶,肉牛養殖產業將成為海原縣最大的支柱產業,依靠肉牛養殖產業,海原縣也將在2019年脫貧摘帽。”傅育寧說,而在貧困縣脫貧後,下一個新目標,即是實現從脫貧到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三步走”

  •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指南。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更加具體,對於農村基建重點、民生領域欠賬、多元投入保障等諸多核心問題都作出了詳細部署,更有操作性。同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國家將會從制度、人才、資金和規劃方面進行強化,即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強化制度性供給;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強化人才支撐;健全投入保障制度,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投入保障;制定國家鄉村戰略規劃,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扶貧攻堅到2020年就結束了,鄉村振興則要到2050年。在鄉村振興與扶貧攻堅之間一定要建立一個聯動機制,並無縫對接。扶貧攻堅要為未來的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積累有益的經驗,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魏後凱表示。

“硬投入”和“軟環境”都不可少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既是鄉村振興規劃的根本宗旨,也是最終目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廣大農村居民能否同步實現小康,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也事關本世紀中葉能否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體現在農業和農村這個領域。

“但是,如何具體落實好《規劃》,才是重中之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需要找到符合當地發展的生產方式。不同的鄉村地理和資源的差異,決定了發展方式不能‘一刀切’‘模式化’。其次,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一定要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務必尊重農民意願,保護農民權益,避免通過行政手段加速農民承包地的流轉。最後,要注重優化鄉村人口結構,提高鄉村人力資本質量。”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曾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是一個嶄新的論斷。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不是造一些典型或幹幾年就可以大功告成、收官交賬的。鄉村振興講究的是實幹。必須真刀真槍地幹、持之以恆地幹,必須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有更加健全的政策“軟環境”。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張巖

改革開放40年|鄉村振興未來五年怎麼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