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赫赫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於夢林


創建於1941年6月的中央集團軍群,是二戰時期,德國防軍在東線蘇德戰場上部署的三個主要的集團軍群之一,參與了除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外的大部分決定性戰役,在1944年蘇軍發動的巴格拉季昂行動中,中央集團軍被徹底擊潰,完全被打殘。

中央集團軍的首任司令員是馮·博克陸軍元帥,下轄古德里安上將的第2裝甲集群、赫爾曼·霍特上將的第3裝甲集群、時任陸軍上將後晉升元帥的馮·克盧格的第4集團軍、阿道夫·施特勞斯陸軍上將的第9集團軍等。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中央集團軍群在馮·博克陸軍元帥指揮下,可謂驍勇善戰,幾乎把蘇聯首都莫斯科給踏平了,即便在1943年前,中央集團軍群士氣之盛、裝備之強、兵員之多,在第三帝國武裝力量中依然首屈一指。

1944年的夏季,對於中央集團軍群而言,則是一個噩夢,在歷時兩個月的戰役中,被蘇軍打得潰不成軍,蘇軍則一下子躍進了近800公里,從奧爾沙一直殺到波蘭首都華沙城下,倘若不是莫德爾元帥及時出現,阻止了蘇軍的凌厲攻勢,東線的戰事很有可能早在1944年底就結束了。

隨著老美援助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達,坦克、卡車、火炮大量補充進軍隊,地面部隊實現了摩托化,在莫斯科,斯大林和其總參謀部擬定了代號“巴格拉季昂”的夏季戰役,總設想是以明斯克為總目標,實施大縱深的快速突擊,以多點突破後坦克部隊的猛攻來向德軍縱深挺進,以防止德軍退至第二和第三道防線來阻擊蘇軍,並把德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圍殲在白俄羅斯明斯克以東。

6月13日至18日,蘇軍遠程航空兵連續幾天夜間出動轟炸機1472架次,突擊了明斯克、佈列斯特等處機場,穩穩地壓制了德國空軍,確保了制空權,為後來蘇軍地面部隊的推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6月22日,蘇軍發動了白俄羅斯戰役,1942年6月22日,正好是德國入侵蘇聯的紀念日,特意選擇這一天來進攻,當然意義非凡,讓恥辱激發蘇軍內心的鬥志,發揮每個士兵最大的戰鬥力。

當天,蘇軍集中了4個方面軍166個師,共140餘萬兵力,5200輛坦克,7000架作戰飛機,31000門各類火炮和迫擊炮,浩浩蕩蕩地向駐白俄羅斯的德中央集團軍群發起了猛烈進攻。

很快打開了第一批缺口,就向德軍縱深陣地推進,密集的坦克如潮水一般湧來,大批步兵隨後跟進,且每次攻勢前,都會有猛烈炮火和飛機轟炸來開路,所以蘇軍的攻勢銳不可當,許多被炸懵了的前線德軍官兵,還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情,就被蜂擁而至的蘇軍坦克和步兵無情俘虜。

6月28日,蘇軍羅特米斯特羅夫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就把萊因哈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海因裡希的第4集團軍分割開來,蘇軍大量坦克在這條裂縫裡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德軍的第一道防線已經徹底崩潰並已不復存在了。
此時,德軍統帥部已意識到中央集團軍群這個爛攤子,是時候應該另找能人來收拾了,於是,佈施元帥被撤了下來,頂上了被寄予厚望的原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莫德爾遂成為德軍第一個同時指揮兩個集團軍群的總司令,足見統帥部對其信任和器重。

莫德爾元帥立即從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調來幾個裝甲師穩住戰線,但無奈前線的德軍不斷地往後退卻,7月4日,明斯克已被蘇聯近衛第11集團軍和第31集團軍攻克了。

德軍第4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一部分,共有10萬人的兵力,被合圍在明斯克以東的一個大口袋裡,蘇軍最初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剩下就只是圍殲這些基本失去鬥志的德國官兵。

7月5日開始,蘇軍成批的炮彈淵源不斷地落在包圍圈中的那些絕望的德軍官兵頭上,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只是一昧地躲在工事內,當然,也有個別的德軍始終在陣地上堅守甚至突圍反擊,認為援軍很快就會來到。

7月8日,包圍圈內彈盡糧絕的德軍中,共有5.7萬人被蘇軍俘虜。至此,蘇軍共推進225-280公里,收復白俄羅斯大部地區,而中央集團軍群卻損失了25個師,約35萬兵力,前線甚至還出現了400多公里寬的缺口,大批蘇軍從這個缺口內像潮水般湧來,甚至還一直殺到華沙城下。

但莫德爾元帥也絕非等閒之輩,馬上把幾個裝甲師連同被擊潰的一些德軍很好地揉合在一起,於8月3日,在防線正面全殲了孤軍深入的蘇聯第3坦克軍,再一次暫時性地穩定了前線。

總之,在這次戰役中,德中央集團軍群被殲了28個師,損失了54萬的兵力,勉強尚有戰鬥力的就僅剩下8個師了,其它的都被擊潰了,另外損失飛機2000餘架、坦克和自行火炮2375輛、火炮14395門、汽車57150輛,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被打殘了。

中央集團軍群就這樣遭到毀滅性打擊,其戰敗的主要原因,首先,1944年夏季的那支中央集團軍群,已不再是當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戰鬥力的部隊了,經過三年的蘇德戰爭,原先所屬的中央集團軍群的優秀中下級指揮官很多已被調往其它戰線或陣亡或被俘。

剩下的官兵大多戰鬥力只能說是二流,加上前線指揮官頻繁地人事調動,指揮官們不能很好地瞭解自己部下的能力,併發揮出戰爭初期的那種默契,因而失利就在所難免了。

其次,雖然中央集團軍群很好地利用了白俄羅斯的地理位置來配置縱深梯次防禦,但始終缺乏足夠的預備隊。

所以在戰役一開始,當德軍的第一道防線被捅破後,由於沒有及時插進預備隊來堵住缺口,蘇軍坦克如入無人之境,在德軍防線後方縱深穿插,且蘇軍的突破口不在一兩個方向,而是幾乎在整條德軍防線上,這樣一來,即使德軍在第一道防線後配置了預備隊,但由於蘇軍的突破方向多而猛,數量有限的德軍預備隊還是無法頂住蘇軍的凌厲攻勢,最終導致整條防線的崩潰,可見蘇軍坦克部隊大縱深戰略的犀利。

再則,德軍的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實在太引人注目了,這些地方其實大多都是意義不大的據點,但德軍統帥部一再下死令嚴守每一寸土地,導致據守的德軍一旦被蘇軍突破後,遭到最終圍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而後來明斯克以東的大包圍圈就是這麼來的,不少德軍就成了囊中之物。

最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員佈施元帥,對坦克機動作戰的認識,還遠遠不足,所實施的原地堅守不得後退的命令,根本不適用於對擁有強大裝甲力量的蘇軍的防守,況且,在戰役一開始,佈施元帥就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即在強大的蘇軍面前竟然還抱著寸土不讓的統帥部命令,沒能真正做到收縮兵力重點防禦,可以這麼說,過長的戰線,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團軍群給拖垮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兵力劣勢的同時,德軍在技術兵器上的數量劣勢更為巨大。而且44年夏天希特勒把西線放在第一位,東線次之,東線裡為數不多的裝甲師集中在北烏 -- 因為判斷蘇軍攻勢在北烏。到開打,中央的裝甲部隊少得可憐。而且由於兵力稀疏,沒有戰略主動權的德軍把兵力平攤在綿亙防線上都吃力,縱深更是幾乎沒有。加上此戰蘇軍計劃的極為周密,所以災難就發生了。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到1944年年中以前,歐洲東線戰場的情況大概可以這麼描述:德軍且戰且退,局部潰而不崩,蘇軍消耗巨大,未有致命打擊。是的,在丟失了戰略主動權以後,德軍接連丟失了第聶伯河以東區域,

基輔、斯摩稜斯克、克里米亞半島等,北線列寧格勒被解圍、芬蘭退出戰爭,地盤是越來越往後縮小,傷亡越來越大,不過戰線保持得還算完整,亦沒有軍以上戰役兵團被殲滅,而蘇軍僅43年第4季度(第聶伯河戰役期間)就傷亡215萬人(陣亡418225人,同期德軍約死17萬,數據來自《東線》叢書),可見如無劇變,蘇軍恐怕將在東線繼續艱難消耗下去。但是德軍能夠這麼僵持下去的原因在於44年年中以前他們有一個相對安定的西歐作為後方進行支撐,東線部隊打殘了,就把西線剛訓練好的部隊、補充兵拉過去填坑,好在43年後德國的戰時生產進入正軌,德軍也還算訓練有素,所以勉強經得起這樣的消耗。但到了44年年中,情況完全變了,潛艇戰失敗和西線制空權易手後,盟軍的登陸已經提上了日程,德軍不得不把許多包括精銳部隊(黨衛軍希特勒師、帝國師、霍亨施陶芬師、佛倫茲伯格師、希特勒青年師,國防軍裝甲教導師、第21裝甲師等)。

在內的可觀兵力留在西歐,南線盟軍正在意大利緊緊撕咬著凱塞林手下兩個集團軍的兵力;而此時蘇軍經過戰爭歷練,並且藉助美國援助的可觀的機動車和鋼鐵打造了一支全新的能夠執行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機械化部隊,一副山雨欲來的架勢。所以盟軍登陸後,德軍是東西難以相顧,只得靠現有兵力各自為戰,這邊西線德軍與登陸盟軍鏖戰於諾曼底海岸動彈不得,那邊蘇軍就出其不意地在東線中部發動猛攻,直指德軍東線的核心力量——中央集團軍群。

接著等莫德爾把南方的裝甲師抽到中部來救火,南方的蘇軍又發動作戰,沒有多餘預備隊填坑的德軍自然是兵敗如山倒了,這一年間德軍精銳們也是疲於奔命,一會兒在阿登發動反擊,一會兒又調到匈牙利作戰。另外,由於東西方軍隊合力導致的戰局崩盤,德國早早地丟失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合成石油工廠又是重點轟炸目標,導致德軍燃料供應大減,空有不斷生產出來的飛機坦克而難以發揮作用,這也加速了德軍戰敗。

不過客觀來講,德軍在盟軍登陸後能打成這樣也還可以了,並沒有如盟軍期待的一下子就戰敗投降,中間還能打出幾個漂亮的反擊:比如陸軍的華沙裝甲反擊戰、阿登反擊戰,空軍的“底板行動”,在庫爾蘭半島北方集團軍群甚至堅持到戰爭結束,在東普魯士扛到彈盡援絕城破甚至還擊斃了對面負責指揮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在柏林城下給予蘇軍30萬傷亡,應該說都盡到了軍人的職責。



唐朝1023


在300多萬蘇軍的瘋狂反擊之下,僅有幾十萬兵力,而且有一部分精銳還被元首抽調去加強西線防禦的情況下,東線是完全依靠自己的頑強的彈性防禦,戰線其實一直是維持得不錯的,而且期間曼斯坦因差點奪回過戰爭主動權,古德里安擔任德軍總參之後也數次有效遏制過蘇軍攻勢,甚至古德里安的衣缽傳人溫克將軍在指揮希姆萊臨時拼湊的超爛的黨衛軍“維斯瓦”集團軍群時都能取得局部勝利,堅持到1944年已經是奇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