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嗎?

老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是城市的記憶,它蘊涵著不可再生的文化積澱,其歷史信息、傳說故事、文化內涵,是見證一個城市歷史的“活化石”。而我市的老地名數量是經歷了一個逐漸增多又迅速減少的過程,比如根據清康熙年間的《陽曲縣志》記載,太原老城範圍內的街巷有150條,清道光年間的《陽曲縣志》記載了超過200條街巷地名,1935年出版的《太原指南》記載的街巷已有377條。但是20多年來,由於道路建設、片區拆遷、人為的不合理合併造成的原因,許多老街巷都消失了,如1987年出版的《太原市城區街巷標準地名錄》裡的老街巷已減少到290條左右,2008年出版的《太原市街巷標準地名錄》裡只剩210條左右。

還記得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嗎?

█ 明清太原府城格局與街巷

太原老地名消失的第一個高峰期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城市大規模建設的開展,很多小街巷被合併成了大馬路,同時,門牌整理工作也導致了一些小衚衕被併入了與之相鄰的街巷中。如1955年,大南門街、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師範街、後小河、坊山府、小倉巷、大北門街、土門街和上北關街等11條小街巷合併成瞭解放路,首義門街、松花坡、紅市街、新開路、精營中街、新民頭條、北新路等小街巷合併成了五一路,仁義裡、興安裡合併成了勝利街,南華門西頭條~南華門西五條併入了南華門路;1956年,永和巷、大袁家巷、右字巷、麻繩巷合併成了柳巷南路;1958年,東羊市、按司街、鐘樓街合併成了鐘樓街,周家巷、中和巷、唐家巷、紅市街、橋頭街合併成了橋頭街,西米市合併進了水西門街,東米市合併進了開化寺西街,過門底合併進了柳巷;1963年,親仁裡、閣外街、兵工中馬路合併進了勝利街;唱經樓街、估衣街、鼓樓街合併成了鼓樓街。此外,倉平巷、火神宮、裴家巷、鄭家巷、普光路、文殊寺街、磚瓦巷、張家巷、倉門北街等老街巷也在這一時間內或消失、或合併。

還記得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嗎?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太原街巷圖(局部)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一些老式平房民居被拆除後修建為樓房建築,這樣一些片區內的小街巷開始大量消失。如1992年,閆家巷、皮家巷、許家巷、周家裡因三橋街住宅小區的改造而成為我市自1982年地名普查結束以來第一批消失的老街巷。在此後的幾年間,福和裡、馬王廟、於家巷、北牛肉巷、舊城街頭道巷~六道巷、氈房巷、袁家巷、靜安裡、遊藝場等老街巷都因舊城改造而消失,只有小二府巷是被合併進了東後小河。

進入21世紀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新命名的街巷層出不窮,但是老地名消失的速度也日益加快。這一時期,老地名的消失主要呈現出成片消失的特點。比如,2003年,由於鼓樓街舊城改造而消失的大剪子巷、小剪子巷、五拐巷、達達巷、臨泉府和萬字巷,因建設銅鑼灣廣場而消失的西夾巷、小海子、大濮府、小濮府、寧化府正巷、寧化府東巷(其中大濮府、小濮府、寧化府、小海子2007年重新命名);2008年,因建設萬達廣場而消失的老地名甚至有新華路、文化路、後營坊街、後營坊頭條、後營坊二條、前營坊街、前營坊頭條~四條、前營坊東巷、綠柳頭條、綠柳二條、綠柳東巷、北安巷、進德巷、鐵菊巷、福壽巷、康寧巷、煤場巷、新安裡等二十餘個之多!而在其他片區,由於舊城改造和道路建設而消失的老地名還有大中市、茄皮巷、道生裡、光華里、新道街北巷、福安裡、豬耳朵巷、湖廣路、晉生路、倉門西街、東膳所、西膳所、南膳所、北膳所、鑼鍋巷、俠義巷、裕德西里、裕德東里等。

同時,近十年來,一些不合理地人為合併老街巷地名和老街巷地名實際存在卻被註銷的現象也飽受詬病。參考2008年版《太原市街巷標準地名錄》中附錄的已註銷的地名,實際存在卻“被消失”的老街巷有:崔家巷、小鐵匠巷、棉花巷、五魁巷、智家巷、鹹肉巷、飲馬河、五福庵、倉門東街、交通巷、依仁巷、南園子東巷。

雖然2008年後太原市民政局地名處不再註銷老街巷地名,但是由於城建拆遷仍在進行,目前僅存的老街巷實際已不到200條。以下為近幾年來逐漸消失的老街巷地名:文化裡、上關后街、北市場、小紅坡、保安裡、南華門東頭條、南華門東三條、永安裡、東夾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