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取消票补,究竟是好是坏?

电影取消票补,究竟是好是坏?

网传文化部和电影局已下文,将于10月1日开始实行新规。新规包括如下: 

一、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线下售票;

二、第三方线上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含票务系统),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三、未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将无法开展预售;

四、线上售票上对影院的结算周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变成8日内结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时结算。

新政策预计将从10月1日起实施,对线上售票平台、影院自有渠道进行票补等限制,片方补贴也在限制之内。

如果上述政策为真,也就意味着,近年来依靠票补带动的大量9.9元、19.9元的低价票将不能出现在所有线上售票渠道,线上票补将成为历史,其最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预售票房势必会直线下降,重要档期的大盘或许有大幅缩水。另外,猫眼、淘票票等线上平台或将失去优势,院线格局将被改写。第三方,影院不能收取服务费,经营业绩中将损失一块净利润来源。

但对此新规,也有人叫好,“票补”其实是一种“利润刺激”的营销方式,利用“票补”诱使影院增加排片,从而导致了近年来许多“烂片”钻了空子,即使口碑不好,也依旧霸占重要档期,反倒是一些质量和口碑双高的小成本影片或者文艺片,因为无法享受“票补”,压根进不了或者不敢进重要档期,排片上更是别想得到照顾和倾斜。久而久之,电影到底拼的是质量还是“票补”就不得而知了。

显然,如果新规属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和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票补”的毒性,依托补差价的方式来维系影片的排片和市场的繁荣无异于在慢慢摧毁整个电影行业,人们一边拿着优惠券观影一边骂街,时间长了还会有那份对电影的热情吗?

所以如果取消补票,毫无疑问将大大约束业界的恶性竞争,维护电影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