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畝給農民補貼3萬元,讓農民自願退出農村土地,農民會願意嗎?

小卷奧特曼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是用錢能解決的,而且我認為用這種方式來逼迫或者誘惑農民退出土地,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金錢的奴隸,好像眼裡除了錢沒有別的,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今生有錢快活,榮華富貴,不管自己的後世子孫。環境因為金錢受到了破壞,現在就連土地也因為金錢不斷的進行縮減。我特別想知道,如果所有的農民都只認錢,拿了錢之後退出土地,把所有土地都蓋上了高樓大廈,都蓋上了休閒娛樂的度假村,那麼我們將向哪裡去種糧食呢?沒有糧食,沒有飯吃,你們還有錢,有能力去消遣去娛樂嗎?

之前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已經在環境保護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現在地球已經該開始向我們討債了。我們才剛剛意識到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現在又開始了打起了土地的主意。我想總有一天土地也會向我們討回一個公道的!直到有一天我們到了無糧可鐘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抱著一堆錢解決你的溫飽!


任律師工作室


如果一畝給農民補貼3萬元,讓農民自願退出農村土地,農民會願意嗎?對於這個問題背後的現象,近段時間是有報道作為依據的。

前幾天,重慶某地的農民,自願的將手中5畝的承包地退出了農村集體土地,獲得了15萬元的補償款,因此,他的確是一畝地就得到3萬元的補貼,從而方便進城。既然有先例,那麼,農民正的會願意退出嗎?

在某些農村裡,家庭承包的土地也就3、4畝,人均承包地不到0.9畝,而這部分農民按照一畝3萬元的補貼退出,那麼,對於整個家庭中的成員而言,他們每人分到的補貼也就是2.7萬元。這2.7萬元,對於即將進城的農民來說,確實是杯水車薪。所以,這部分的人,寧可在家裡守住口糧田,也不可輕易的退出承包地的。

其次,在某些農村裡,有的家庭承包的土地高達2、30畝,按照國家給的一般糧食補貼款來看,一畝就有200元的糧食補貼,30畝地就有6000元的糧食補貼款。然而,現實條件是農民種植的面積越大,獲得的補貼越多。故而,對於家庭承包地越多的農民,他們每年獲得的糧食補貼款起碼在1萬元以上。因此,這部分的農民,即使在家裡種地也比進城強啊!

但是,不可否認,一畝給農民補貼3萬元,有些農民的確會自願退出集體承包地的。例如,對於農村的孤寡老人而言,他們手中大約有3畝的土地,按照每畝3萬元的補貼來算,他退出村集體的承包地就能獲得9萬元。

而且,這部分老人在農村裡沒有子嗣,因此,他完全可以將農村裡的房屋與宅基地一同退出村集體,那麼,他退出農村集體財產所獲得的補貼遠遠不只9萬元。對於農村裡孤寡老人而言,他們退出農村所有的東西后住進養老院頤養天年,這個方案對於他們來說是可行的。


凡農深一度


我來給你算筆帳。一畝地種糧食,兩季一麥一稻大概可收1500以上糧食,這麼多糧食足夠4個人一年的口糧。再養點兒雞呀豬呀魚呀什麼的,外加田邊角頭種點爪果豆角蔬菜,基本上除了油鹽醬醋需外購外,其他的都不需外求了~換言之,一畝田地在平常年份可保4個人的基本生活無虞,且歲歲年年可代代延續。現在拿3萬元換你一畝土地,你用這3萬元買這買那的生活必須,想必一個月500總是要的,這樣一個人一年是6000。3萬滿打滿算在十分節儉的前提下可養活5個人一年。一年以後呢?你就得靠工作掙錢養活自己。當然,交出了土地,你可去打工生存,可你不能動了呢?農村人又沒勞保,到時誰來養你?如果真要交出土地,那應該幫交地的家庭交保,讓他們老有所靠,否則3萬換一畝地就是個大坑,會把農民坑死的。農民頭腦簡單,受教育程度低,很多事只看目下,一不小心就下了火坑!


張懷嶺


我家是河北唐山農村的,有五畝旱地,一年一季玉米,正常年月畝產一千斤左右。(當然不算旱澇的自然災害的年份。)今年玉米收購價九毛左右(去年八毛),畝毛收入900元。種子錢60元,化肥150元,除草劑30元,耕地錢45元,種地費用35元,收割費用60元,算算,一畝地收入500元,這裡還包括自己打藥除草等工時沒算開支。再遇上今年雨水多,有二畝地澇的絕收了!你算算,五畝地一年收入多少錢?慢説三萬,兩萬我就轉讓出去!我打工一個月就能掙三千塊錢,比種五畝地收入還多!我幹嘛要受這份罪呀!


似水流年150713197


現在農村土地有償退出承包地這一舉措還僅在小部分地區進行試驗,但是3萬塊錢一畝,我覺得應該農民不會願意退出!

怎麼說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對於農村的扶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從農村轉城鎮戶口比較好轉,但是從城鎮轉農村,戶口是非常難轉的!有一些地方即使你掏錢也不讓你轉!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明顯國家對農村的關注越來越高,這樣的話,農村人手裡的地也就越來越值錢!所以3萬塊的話,想回收一畝地,估計很多人都是不願意的!再者說,農村人去城市打工,基本上一年也是能掙3萬塊錢的!而土地上面國家每年還會有不少的補貼,政策也比較不錯!所以退出耕地從這個層面說估計不太能實現!

再者說一說,現在的城鄉一體化進程非常的快,如果你的地距離城鎮比較近,搞不好什麼時候就碰到開發,那就不是幾萬塊錢的事情了!當然如果是距離城鄉比較遠一點,這個是無所謂!但是把地給村裡其他人中,一年給個幾百塊錢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也有人對土地是有感情的!對於土生土長的農民人,一輩子都是在這塊土地上種地生活,也只能靠這些土地來支撐家,這些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沒有了土地,他們也就沒有了收入,去打工沒有什麼技術,謀生手段也不高,城鎮生活成本也比較高,而在農村種地,種菜,吃的基本可以自給自足!這點來看,也是不會退出的!

農村耕耘土地,都是對土地有感情的!如果沒有了地耕,那麼就是斷了自己的謀生之路了!


村聞直播間


這位朋友新年好,你提問的如果一畝地給農民補貼3萬元,讓農民自願退出土地。根據我們當地的土地徵收補償標準,一畝地補償是68400元,你說給30000讓老百姓把地自動讓出來,恐怕不行,農民也不會願意。



把地出讓出來,對農民來說就是永久的失去了土地,也是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保障。物價上漲,居高不下,生活水平的提高,3萬塊錢根本買不了什麼東西。




農民失去了土地,等於失去了一切,以後的生活何去何從?如何安置?讓農民主動出讓土地,必須考慮到老百姓以後的生活。



農民失去了土地,年齡也大了,出去打工很多單位都不要,3萬一畝地農民恐怕是不會自動把土地讓出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祝大家新年快樂!


踏雪尋梅jia


農民最有價值的一張名片就是名下的土地,一畝地如補貼3萬想讓農民自願退出土地這得分地域,分地段,更要分人。


地或:以大西北像甘肅、青海、寧夏、內蒙、新疆、西藏這些地方的農民可能會搶著自願退,大家都知道原因的。

中東部及沿海地區農民的土地一畝3萬誰都不會自願退,山區農村旅遊發展徵地已將近8萬每畝。

地段:交通方便,平坦,有種作價值,離家近的地就算在大西北地區也沒人願意退。

分人:是那種手頭緊缺錢的人也許會退。



如今農民手中的土地經退耕養林,廠企徵用後已所剩不多,就算每戶有十畝土地拿補貼多少錢,按3萬一畝只夠小縣城一套住宅。現在農民也都會算帳,用十畝地經營農副產品能養一家人,而且還代代享受,三十萬在城裡生活只夠一家三口人五年的正常生活開消。


建議想退出土地的人儘量忍忍,相信未來農村會有大的變化,手中如沒了土地你用啥立足於農村,想想你連農村都無立足之地時;是不是會後悔當初的目光短淺呢?


第一次找你


別一天天的想著我們來自生存的那點土地了,農民的土地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分給農民的,他老人家說過要讓農民有衣可穿,有田可耕。他老人家做到了,我們感謝毛主席。現在一些所謂的專家把農民可以剝削的都剝削光了現在又惦記上我們哪一點點田地了,我告訴你們,死了你們這點禍國殃民的心吧,多少錢我們都不會退出田地的,因為每當看到田地和莊稼我們就好像看到了敬愛的周總理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感謝毛主席


黃河故鄉情


六十歲的人一畝地補三萬元可以退出土地,年青人不行,對年青人來說,給三萬退出土地就是一種搶劫。

三萬元一畝,以目前二百元一畝的承包價,如果一次性先付款的話,可以頂15+2等於十七年的承包費,從六十歲算起的話,可以到七十七歲,這是不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在內,如果考慮到人民幣貶值的可能,六十歲的人也是吃虧的。

以退出耕地的方式來養老,是一個新鮮的嘗試,可以大有作為,至於貶值問題,可以協商解決,根據CPI的變化情況,每三年給農民找補一下,這樣也是兩不吃虧的事。

當土地流轉和和規模化經營都遇到瓶頸的時候,有償退出倒是個好辦法,而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農民養老的一個有效可行的好方法,各地可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補充一些有效的條款,土地有償退出,值得期待。


曲阜星


看了這麼多人的回答,我簡直替所有的農民感到丟人,回答的這麼多人中估計種地的沒幾個吧,只有感同生受的人才會懂一塊土地的價值不是三萬塊錢可以解決的。或許因為地域,環境不同,土地的價值也不同吧。現在我來總結一下三萬塊錢不能賣的原因吧。 1.人民幣在升值,你的三萬塊錢能升值嗎,你的三萬塊能用幾年 2.現在國際局勢這麼亂,萬一打仗了,你的人民幣還有用嗎,你沒地你吃什麼,你會成為被餓死的那一堆人。 3.你若老了沒醫保,社保,打工也沒地去了,你怎麼活。 難道50歲以後就坐著等吃 4.有些農民或他的下一代文化水平低,他拿什麼做以後的保障。 5.現在好多農村搞得也挺不錯的,空氣好,環境好,在老家有塊宅基地,種個地,自給自足,種點綠色食物自己吃,在老家養個老,這不就是好多城裡人的想法嗎。 6.就算自己不種地了,包出去了,每年的租金也是一筆收入,雖然租金不多,但他不會像3萬元一樣貶值吧。 7.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一種長期紮在心裡的信念,不是錢能解決的 其實還有很多種因素在裡面,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還要看每個人的處境和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