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為何兵權多數落在漢將手裡?真相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清朝後期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基本掌握在漢人手中,先是曾國藩所掌握的湘軍,接著是李鴻章招募的淮軍,一直到最後成立的北洋新軍也是由袁世凱掌控,是什麼因素導致清朝後期的兵權多數落在漢人將領的手中呢?

清朝後期,為何兵權多數落在漢將手裡?真相其實很簡單

我們先從清朝的軍事力量構成說起。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其實在軍事體系中並不屬於滿清的正規軍。清朝建立前期的正規軍只有八旗軍。努爾哈赤時期建立了八旗軍制度,剛開始只有滿八旗,後來擴編招募了蒙古軍隊,有了蒙古八旗。

到了皇太極建立大清,吸收漢人軍隊成立了漢軍旗。在大清和明朝作戰的時候,清朝的主力部隊是由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這二十四旗所構成。滿清入關後,採取以漢軍治理漢人的辦法,這時候就出現了綠營。綠營成立前期參加了康熙平定三藩的作戰,戰爭平息後,綠營轉為鎮守地方。

清朝後期,為何兵權多數落在漢將手裡?真相其實很簡單

曾經八旗軍和綠營兵都能征善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況出現了變化。八旗軍因為清朝全民供養的厚餉養兵制度給養廢了,而綠營兵卻因為終身制、低薪制和本土製這種種苛刻的要求而變得戰鬥力低下。

嘉慶年間綠營兵已經有兵源不足的情況,當時不得不從鄉勇中徵調人員進入綠營。滿清八旗軍和綠營兵的戰鬥力低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二十萬清軍打2萬英國兵還打了慘敗,滿清的軍隊可以說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清朝後期,為何兵權多數落在漢將手裡?真相其實很簡單

之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八旗軍和綠營兵更是屢戰屢敗,慈禧太后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不得不讓漢人的大地主在地方徵兵,這個時候湘軍出現了。太平天國雖然最後被鎮壓了,沒能推翻清政府,但是卻讓漢人間接掌握了軍權。

清朝後期,為何兵權多數落在漢將手裡?真相其實很簡單

湘軍當時勢力最大,清政府不得不讓李鴻章組建淮軍來壓制湘軍。而曾國藩去世後,湘軍戰鬥力下降,清政府為了不讓淮軍勢大又組建了北洋新軍,而最開始的北洋六鎮中只有第一鎮是滿人,而北洋新軍是由袁世凱掌控。清朝後期所成立的幾個主要的軍隊,其掌控權兜兜轉轉的都是在漢人中打轉,這也是因為時局問題,清政府不得不如此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