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必先立志”(值得学习)

鬼谷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注重培养志向,心志得不到修养,那么他的五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就不会舒畅;思想不舒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外界的变换;应付外界的能力不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丧失意志,心里一旦空虚,也就丧失了神志;人一旦丧失了神志,那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的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一致。意志、心气、精神三者不能协调一致就很容易被击败,所以培养志向的首要前提是要让自己安定下来。自己安定了,意志才可以坚定;只要意志坚定了,自己的威势才不会分散,才能固守自己的心气与精神。只有固守自己的心气与精神,才能使对手的威势分散。

“成大事者,必先立志”(值得学习)

鬼谷子认为,励志摆在人生的第一位,一个人若是有了远大的志向,就可以无事不成。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圣人,做豪杰,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又何必去借助别人的力量呢?我们不可忽视其远大志向带来的动力,正所谓“成大事者无不有大志”。一个人如果不立志,必然会失去奋斗的力量,或许,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

当下的我们,从小就接触到“志向、理想”这样的字眼,当稚嫩的小手写下远大的志向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兴奋、自豪。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曾经立下的远大志向也日渐模糊。或者,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我们,心中所剩下的志向不过是“安安分分做自己的工作”。如此这般,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我们也丧失了为理想而奋斗的斗志。相信,大多数的上班族每天都是这样一种状态:无精打采、计算着休息日和假期,过一天算一天。如果问他:“你有什么远大的志向?”突然之间,他会觉得茫然失措,他曾经立下的远大志向早已千疮百孔。

“成大事者,必先立志”(值得学习)

曾国藩进入弱冠之年,在一次秀才考试中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由于秀才考试需要经历种种考试,得知自己获得了第七名,他感到十分高兴,于是,为自己取了“涤生”这个名号。当时,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就是我今后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

曾国藩被点为翰林之后,又一次改名以励志。他将名字改为“国藩”,暗寓“为国藩篱”,他说:“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同时,为了真正成为国家之藩篱,曾国藩抓住了机遇,努力读书。当他入了翰林院任侍郎后,还在拼命读书,曾经还自立课程十二条,尽力以赴

曾国藩改号为“涤生”,以此来自律,如此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了,原因在于他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每天反省,天天自新,曾国藩的功业,大部分在于他能够对自己心灵永无休止的洗涤。

“成大事者,必先立志”(值得学习)

智者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有志之人有信念,有抱负,有理想,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那份坚持,那份恒心,一旦立下了志向就终身追求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而那些无志的人,偶尔也会立下志向,但总是半途而废,可还是信誓旦旦地反复保证,毫无毅力,注定一事无成。可能,每个人都会立志,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立长志,尤其在职场,所以,成功的人从来都是少数。人在职场,就要为自己立下一个长远的志向,而不是经常立志,因为经常立志的人从来立不了长志,而只有立长志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鬼谷子认为,立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先立志,再立长志。其实,说到“立志”,每个人都不陌生,无非是我立下了什么样的志向,现在达到了怎样的目标。有的人,一旦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就不改变,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哪怕用一生的时间来奋斗,他们也会坚持到底;有的人,今天说“我先踏踏实实工作,存够钱了做生意去”,明天说“大家都说公务员是铁饭碗,我也考试去”,后天说“大学同学有的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读博士,我也自学考试去吧”,到了第四天,他还在思考自己到底立怎样的志向。说到底,不知道他的人生志向到底是什么,似乎什么都想去做,但什么都是口头之说,无法投入真正的实践之中。前者,贵在有恒,无论志向多么远大,多么难以实现,对他来说,有恒心就有成功的希望;后者,纯粹是拿“立志”当混日子的借口,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最后,一事无成。

你有什么志向?你是一个常立志还是立长志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