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周第一天,看完《華沙1944》後,我以為這是我看過的最血腥和慘不忍睹的戰爭電影。沒想到,兩天以後,看完《沃倫》,我就得修正自己的觀點了。《沃倫》的血腥程度遠遠超過《華沙1944》,被網友稱為“比所有恐怖片還要恐怖的電影”。當那名談判停戰的波蘭軍官、前詩人的軀體被烏克蘭匪徒用兩匹馬生生撕成兩段時,我身後幾排的一位女孩失聲驚叫了出來。這是我在這次波蘭電影周裡聽到的第三次尖叫了。不過,我還是以為,不是波蘭電影人嗜血,而是波蘭歷史上遭遇的磨難真正展現出人性裡最醜惡和陰暗的一面。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沃倫》的開頭是一個快樂的婚禮,美麗的波蘭女孩海倫娜·戈洛瓦斯基嫁給了靦腆的烏克蘭男孩瓦希爾·胡加。她的妹妹索菲亞則在婚禮上愛上了烏克蘭男孩佩特羅。但是,她的父親卻用11畝地和1匹馬作交換把她嫁給了剛喪妻的波蘭富農馬切依·斯基巴。在德國和蘇聯雙重打擊下,波蘭戰敗。下士馬切依和他的戰友從戰場逃回了家鄉,不成想等待他的是一場噩夢。先是在蘇聯人的支持下,貧窮的烏克蘭人把波蘭人驅逐出家園。然後在德國人的縱容下,烏克蘭人又對波蘭人進行了血腥的清洗,釀成了著名的沃倫大屠殺事件。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沃倫位於當時的波蘭加西利亞省,現在的烏克蘭西北部。這裡居住著波蘭、烏克蘭和猶太人。富裕的波蘭人一直歧視和壓迫著善於經營的猶太人和貧窮的烏克蘭人,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沃倫》開頭的婚禮場面,貌似快樂幸福,民族和諧,但在村民的言談之間,卻暴露出複雜和深厚的矛盾。所以,後來烏克蘭人藉助於蘇聯和德國的佔領,對波蘭人以及猶太人展開了種族仇殺和清洗。據說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其血腥程度令人慘不忍睹。索菲亞的烏克蘭情人佩特羅因為偷了一箱酒被一槍打死在雪地裡。猶太老頭找不到埋在樹下的金盧布,被烏克蘭人斧頭砍死。成群的猶太人被脫光衣服用機槍掃射致死。斯基巴的頭顱裝在水桶裡送了回來,他的兒子被綁上乾草活活燒死。活剝人皮,刀捅肚子,挖去眼珠,砍下人頭,遍地都是肢體殘缺的屍體。而所有這些殘忍的屠殺都是以國家和民族的名義,以正義的名義,以聖父、聖子和聖靈的名義進行的,令我們不得不對人性的缺陷進行思考。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在世界歷史上,類似這樣的種族和宗教屠殺並不是唯一的。在《聖經》裡,我們就看到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種族仇殺場面。11世紀末到13世紀持續近200年的9次十字軍東征和16世紀到17世紀席捲歐洲的天主教與新教徒之戰,都是著名的宗教戰爭,造成幾十萬人喪命。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種族和宗教紛爭從未中斷過。這些種族和宗教戰爭暴露出人性中最醜惡和陰暗的一面。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不可否認,人性中始終存在著嗜血獸性的一面。在和平年代,受到倫理道德的制約,人總是顯示出善良的一面,彬彬有禮,寬容有度,樂善好施,助人為樂。而在戰爭中,藉助於民族、國家、宗教的大旗,獸性就很容易爆發出來,造成人類的災難。看到《沃倫》中朝夕相處的鄰居轉眼就成了瘋狂的惡魔,我們不得不為人性中的殘忍感到恐怖。這種嗜血的獸性絕對超過這個星球上的任何動物,令每一個人感到汗顏和慚愧。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沃倫》裡有這麼一個場景,農民們在教堂裡舉起鐮刀、斧頭高呼口號,以上帝的名義去實施屠殺。這個場景令我想到了如今的網絡輿論場。在這個似乎不受約束的輿論場上,也有不少的人高喊著正義的口號,行的卻是殺人的勾當。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短篇小說《藥》裡講過一個“人血饅頭”的故事,抨擊那些以“救命”之名的嗜血之徒。所以,一方面我們應該用人性的善良和人類的道德倫理努力遏制我們心中殘存的獸性,另一方面要警惕打著高尚的旗號、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不法之徒,識破他們內心的黑暗和醜惡。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民族與文化的包容、融合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像沃倫大屠殺那種種族清洗、文化傾軋的悲劇再也不能重演了。

波蘭電影筆記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醜惡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