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資“陷阱”

根據WIND數據庫的最新數據,在私募基金產品中,產品名帶“穩健”二字的,有至少10只浮虧在三分之一以上(下表)。對於投資人而言,如何迴避“穩健”基金的投資“陷阱”呢?

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資“陷阱”

以下思路供投資人參考:

首先,要建立投資私募的個人原則。最近聽某中國市場份額在7%左右的大型券商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講,他們部門在委託基金管理資產時,只考慮公募基金而不考慮私募基金,並且在四五千只公募基金中,符合他們篩選標準的只有40多隻,即只有1%的基金值得投資。篩選的標準有:新基金不投(因為表現如何尚待觀察)、基金規模太大的不投(規模是業績的敵人)、規模太小的不投(因為缺乏穩定性,容易大起大落)、基金經理投資經驗不足的(比如不滿10年)不投……在這些原則的限制之下,整體投資業績不大可能特別靚麗,但基本上不可能有大幅的虧損,或出現管理人道德風險。

投資人在挑選私募基金時,也應該根據個人風險偏好、收益率預期,建立投資原則,而不是盲目聽信銷售人員的“忽悠”。不少銷售人員基本上只關心自己拿到的銷售佣金或是完成銷售任務,投資人的盈虧並不太關注。

其次,務必查詢管理人的歷史業績。股市有一句諺言:“股票不知道誰持有它”。一個人的知名度再高,都不是股市投資的利基,反而名氣大的人往往事務繁多,無法集中精力專心於股票投資。投資人少聽或不要聽基金經理“選擇高景氣度行業中的優質企業”、“兼顧價值與成長”等正確的廢話,實際上80%的基金經理經不起歷史業績查詢的考驗。以享有“中國私募基金教父”稱號的趙丹陽為例,去年管理的A股股市的產品全部虧損。再看上一輪牛市中享有盛名的但斌、李馳等人,其實最近幾年業績相當一般。但斌2007年發行的東方港灣馬拉松這隻產品,最近4年只有一年進入了前50%,其他3年在私募基金中都排名後50%(下表)。

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資“陷阱”

第三,迴避最近一年的明星基金經理。不客氣地講,中國的私募基金投資者中,相當多的人是非常盲目的,喜歡追逐上一年或是最近幾個月排名靠前名星基金經理。遺憾的是,最近10年,不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第一年的冠軍,往往在第二年排名會非常落後。不論是2009年的私募冠軍新價值投資的羅偉廣,還是2010年公募冠軍華商基金的孫建波,2015年公募冠軍易方達新興成長基金,第二年的表現都比較差。2010年的私募基金冠軍常士彬,2011年在運營滿一年的663只私募產品中,排名612名。為何會有這個反差?因為規模的擴大會增加管理難度,成名之後社會事務會顯著增加,極大地干擾了投資和研究。

2009年私募冠軍是新價值投資的羅偉廣,借這個春風,新價值投資從2009年12月起至2011年初,發行了至少13只基金。然而截至3月4日,這13只基金中,只有4只實現了正收益(下表)。

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資“陷阱”

第四,分散投資。中國股市變化無常,風格轉換也增加了投資的難度。以2013年業績排名前10的私募基金(不考慮澤熙的產品)為例,在2012年多數表現不佳,有2只甚至排名後10%(下表)。分散投資既是平滑投資年度收益率的必要措施,也能減少部分基金經理投資失誤帶來的損失。2015年,有專門投資於可轉換債券的一隻基金,短期內出現80%的淨值回撤,原來是放了近10倍的槓桿。投資人很難預料到投資經理會這麼做。即使是基金經理道德上沒有問題,但如果重倉某個板塊的個股,也容易發生淨值的較大幅度的回撤。

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資“陷阱”

第五,認真閱讀基金銷售的各類文件。對投資策略、各類投資品種的最大倉位、持股集中度等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有些基金雖然名字中帶“穩健”二字,其實股票類資產最大倉位在80%甚至更高,就談不上穩健投資。

第六,不在股市大漲之後大量投資於股票類私募基金。不難發現,目前浮虧巨大的私募基金,不少就是在去年股市高點附近成立的。大漲之後必有大跌這是股市的基本規律之一,股市高位時成立的基金,不論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有多高,都很難迴避市場風險。一個非常殘酷的規律或者說現實是:股市大幅下跌後,風險釋放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基金建倉的良機,這個時點發行的私募基金比較容易有良好的表現,但這個時點基金很難發售,因為投資人普遍缺乏這個眼光。股市大漲之後,風險雖然積累較多,卻是私募基金髮行的黃金時期,因為投資人這時候頭腦最熱,但投資人的回報一般都不高,甚至要忍受較長期的虧損。

總體來看,中國的私募基金表現普遍缺乏穩定性。投資人宜選擇有良好業績記錄,基金經理有10年以上投資經驗的基金,並儘可能分散投資,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投資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