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牛哥戲,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的藝術

藤縣牛哥戲,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的藝術

藤縣牛哥戲,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的藝術

牛哥戲表演

藤縣牛歌戲發祥於藤縣象棋鎮道家村,中心區域在藤縣的天平、金雞、新慶、嶺景、藤州等17個鄉鎮,也流傳至周邊鄰近的容縣、北流、岑溪、桂平、平南、蒼梧、梧州、玉林。輻射到廣東鬱南、封開、信宜等白話地區,受影響區域人口達1000多萬。

牛歌戲源於牛歌調,始於清朝。當時,人們為了娛樂,閒時賦歌作舞,配以鑼鼓為樂,產生了最早的“偶歌”(“偶”、“牛”土語同音)。後來,民間藝人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發展成為牛歌戲。

藤縣牛歌戲有生、旦、淨、醜四大表演行當,各角色有固定的臺步、動作等表演程式。聲腔以牛歌調為主,曲調以宮、徵、羽調式為主,偶用商調式。傳統牛歌戲的舞臺裝置較為簡單,沿襲一桌二椅的特點,服裝也是因陋就簡視劇團的經濟條件而定。有傳統劇目200多出。牛歌戲的表演體現在唱、念、做三個方面:唱以《牛歌調》為主,無管絃伴奏,以鑼鼓過門或間奏,運用唱腔的語氣側重來區分角色;念以藤縣白話為道白,大量運用方言俚語,具有明顯的地方語言特色;做則吸納了粵劇的表演身段,注重造型的美感,演出不換幕,劇中情景皆通過唱演來體現。

牛歌戲有一套儀軌完整的演出習俗,內容體現人們的生活經驗、倫理道德,一般在春節或做壽等喜事時演出,彰顯當地民風的演出習俗。牛歌戲至今仍保留有尊師敬賢、向觀眾鞠躬、對觀眾唱祝賀詞、賀開臺;正劇演完後賀封包(當地話叫“猜物兒”);演出結束,全體演員列隊唱謝幕詞送觀眾等演出習俗。這些演出習俗是演員和觀眾互動的途徑,是當地風俗習慣在舞臺上的呈現。

藤縣牛哥戲,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的藝術

牛哥戲樂器

牛歌戲的樂器有鑼、鼓、鑔,服飾有花魁、披肩、花布大襟衫、花裙、包頭布、紅布帶、掛髻,道具有方桌、長凳、布簾、拂塵、馬鞭、文房四寶、令箭、官印、船槳、柴刀、刀、槍、劍等,人物化妝用油彩 。20世紀30年代,牛歌戲始有劇本,現有劇本《亞賴賣豬》、《呂蒙正》《龍飛鳳落》、《鳳還巢》等270多個。21世紀初,藤縣開始發行牛歌戲影碟,藤縣華藝文化發展公司最高的月發行牛歌戲光碟近五萬張。現藤縣藤州鎮平政村是藤縣牛歌戲傳承基地。

早期牛歌戲的演員均為男性,1946年才有了女性加入。發展至今逐漸成熟。藤縣牛歌戲的鼎盛時期是20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當時有民間劇團270個,至今仍有10個。現存的民間劇團有藤縣民間牛歌劇隊、藤縣春花牛歌隊、藤縣塘步民間牛歌隊等10個。文化館收集有牛歌戲代表性資料22份,牛歌戲劇本40—50個,牛歌戲服裝20多套,鑼、鼓、鑔、梆子等打擊樂器2套。

藤縣牛哥戲,將牛歌與舞春牛融合為一體的藝術

牛哥戲演出現場

此外,藤縣牛歌戲還於1986年作為我國地方劇種之一,編入《中國戲曲志·廣西卷》;2008年,藤縣政府將牛歌戲成功申報列入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目前,全縣現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偉文和陳壽堅2人;2012年10月由藤縣文化館創作表演的現代牛歌戲《太陽繞著月亮走》獲得了廣西第十六屆“八桂群星獎”(戲劇曲藝類)銀獎。2016年,自治區文聯正式發文命名藤縣為“廣西牛歌戲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