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燕雲十六州,曾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作者 月潤江南

字數423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1

-THE FIRST-

【禍起蕭牆】

公元934年,李從珂登基,是為後唐末帝。

剛剛坐上皇帝寶座的李從珂,突然發現這個位子坐的有點不舒服。

因為有一個人讓李從珂感覺很不爽。

這個人就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

作為李嗣源稱帝的股肱之臣兼女婿,石敬瑭頗得李嗣源重用,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傳說中的“使相”,既有實權又有很高的榮譽),是後唐王朝的高級幹部,且手握重兵,軍中威望甚高。

當初閔帝李從厚就曾把他和李從珂同時列入威脅國家安全的黑名單,是與李從珂齊名的危險人物。

有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人呆在邊上,新皇帝李從珂怎麼能睡得舒坦,於是對石敬瑭的猜忌自然越來越重了。

公元936年五月,李從珂下詔,將石敬瑭由河東(山西)節度使調任天平(山東)節度使。

李從珂的想法很清楚:嘿嘿,如果你反抗,證明你心裡有鬼;如果你接受,正好半路上黑你一道。

果不其然,石敬瑭拒不受命。

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狗急跳牆的石敬瑭決定刷信用卡——透支未來。

幾天後,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被一個天大的餡餅幸福地砸暈了。

有人千里迢迢地來認爹,而且隨手送上了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見面禮。

這個人就是石敬瑭。

而這份大禮就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包括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州。

即今天北京、河北、山西北部的大片地區,萬里長城從這橫亙而過,其中有著許多舉世聞名的險關要隘,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等等。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這道天然屏障的後面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一旦被突破,則北方騎兵就可以在廣袤的平原上縱橫馳騁,任意進退,如入無人之境,對中原地區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而再也無險可守的中原政權,就只能以孱弱的血肉之軀抵擋兇殘的關外鐵騎,在戰略上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戰略意義的區域,被石敬瑭拱手讓給了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契丹人。

而這一舉動對中國後來長達300年的歷史都造成了刻骨銘心的影響。

從此,中原門戶洞開,北方鐵騎肆虐,頻繁的戰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宋一代,邊禍之患,肇端於此!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2

-THE SECOND-

【功虧一簣】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一日,後周世宗柴榮正式下詔北伐契丹,並任命趙匡胤為水軍總司令(水路都部署),韓通為陸軍總司令(陸路都部署),水陸齊發,親率大軍向北開拔。

戰局一開始就出乎意料的順利,後周大軍剛到寧州(今河北青縣),遼國寧州市長(寧州刺史)王洪就立刻投降,率先歸附。

隨後,後周大將趙匡胤率後周水軍在益津關棄舟登岸,與韓通統領的陸軍合兵一處,直奔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南)而來。

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今河北霸州市東信安鎮),合稱“三關”,是燕雲十六州的一扇南大門。

三關既破,燕雲洞開,北部重鎮幽州(今北京)則旦夕可至。

在中原強大漢軍的震懾下,遼朝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

接下來,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莫州(今河北莫縣)刺史劉楚信,以及遼國淤口關守將均望風而降。

至此,燕南之地全部迴歸祖國的懷抱。

短短的四十二天時間,柴榮率數萬大軍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兵不血刃,平定燕南,共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這也是五代以來,中原對契丹用兵的最大勝利!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績,氣吞萬里如虎,柴榮不禁龍顏大悅,豪情勃發。

燕南三關已下,北部重鎮幽州(今北京,當時的遼國“南京”)的大門豁然洞開。

一旦攻破幽州,則燕雲十六州也就一戰可定,威脅中原的這把尖刀將刀口向外,再次成為中原對付契丹的利器。

雄心勃勃的柴榮皇帝傳令三軍,繼續北進!

目標很明確:將契丹人趕回關外喝西北風去!

5月3日,李重進奉命率兵先行出發,很快攻佔固安(今河北省固安縣),拿下了進攻幽州的橋頭堡。

柴榮隨後率大軍進抵固安,並親臨固安北面安陽河,下令修築浮橋,準備渡河。

可惜的是,就在這一天的晚上,歷史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遺憾:永遠不知疲倦的柴榮突然患病!

北伐大軍被迫停止前進,無可奈何之下,柴榮只好將瓦橋關改名為雄州,益津關改名為霸州,用兩個充滿著無限豪情壯志的名字權且向世人展示其雄霸天下、匡扶九州的偉大抱負!(巧合的是,一千年前柴榮從契丹人手裡奪回的雄州和霸州,一千年後,正是如今號稱“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

隨即,柴榮下令大將陳思讓鎮守雄州,韓令坤鎮守霸州,三軍開拔返回首都開封。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3

-THE THIRD-

【北宋初年的努力】

大宋建國之初,趙匡胤就設置了一個小金庫——“封樁庫”,專門用來收繳平定各地割據勢力之後所運回的金銀財寶,設立封樁庫的目的,趙匡胤說的很明確,就是以贖買的方式,向契丹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應,則遍散資財,招募勇士,武力拿下燕雲。

可惜,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實施這一計劃,就莫名其妙地在“斧聲燭影”中去世。

太平興國四年( 公元979年)六月十九日,宋太宗率大軍進入遼朝境內,抵達金臺鎮(今河北省清苑縣東),開始北伐,目標直指燕雲十六州。

宋軍很快兵不血刃拿下岐溝關,並與遼軍在涿州城東沙河(今河北省易縣東南之易水)一帶正面相遇。

正在尋找遼軍主力作戰的宋軍先鋒部隊,立刻擺開陣勢,孔守正、傅潛分率東、西班列陣迎敵,倉促應戰的遼軍,力戰不支,倉皇潰退,宋軍趁勢掩殺,追擊20餘里,生擒遼軍羽林兵500餘人。

沙河一戰,遼軍損兵折將,銳氣盡消,宋軍初戰告捷,士氣高漲,宋太宗揮軍繼續乘勝追擊,兵鋒所指,遼涿州刺史劉原德應聲而降。

拿下涿州,就等於拿下了窺視幽州的橋頭堡,宋太宗心情大好,厚賞了降將劉原德,派供奉官張懷訓接管涿州防務,自己則繼續率大軍往幽州前進。

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軍抵達幽州城南,駐紮於寶光寺。

宋太宗在此開始進行部署,調兵遣將,合圍幽州城。

得知消息的遼朝,開始大規模調遣部隊,南下增援幽州。

就在遼朝援軍大舉南下,軍事調動頻頻之際,急於拿下幽州城的宋太宗,對此卻一無所知。

戰場的形勢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宋軍根本未做任何打援的準備,只是傻乎乎地把幽州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妄圖一口吃個胖子。

不久,遼朝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兩支援軍抵達,以逸待勞的遼軍分別從左右兩翼猛攻。

遼軍耶律沙部,也開始大舉反攻宋軍。

三股遼軍,如三支利劍,直插宋軍大陣。

守城的遼軍,也趁機衝殺出來。

宋軍連續行軍、作戰,頓兵堅城之下,幾乎沒有休息,已經疲憊不堪,此時,又四面受敵,突遭重圍,眾將士勉強支撐一陣之後,終於,抵敵不住,全軍崩潰。

宋太宗南逃,途中大腿上還中了兩箭,光榮負傷。

太平興國年間的北伐之戰,至此以宋軍慘敗而告終。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4

-THE FOURTH-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三月初,宋太宗兵分三路正式對遼開戰。

三路大軍分別為東路軍、中路軍、西路軍。

東路軍分為兩支,一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行營都部署,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取道涿州北上;一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代州觀察使杜彥圭為副都部署,取道雄州北上,這兩支部隊組成了進攻幽州的主力,兵力為10萬以上。

中路軍以侍衛步兵都指揮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蘄州刺史譚延美為副都部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北)道北上,目的是切斷遼軍增援西部的通道,孤立代州以北各郡,此路兵力約5萬。

西路軍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寰、朔等州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都部署,率軍出雁門關,攻擊代北諸郡,此路兵力約5萬。

此次北伐,聲勢浩大,宋軍參戰的部隊達到了20萬以上,為了保證軍隊的糧草物資供應,還調動了全國70餘個州的後勤力量。

這一戰,可謂傾國之力,這一戰,關乎宋朝國運,這一戰,只能勝,不能敗。

戰役的第一階段進展非常順利。

起初,遼軍沒有料到宋軍三路進軍,一時間頗有些手足無措。

面對蜂擁而來的宋軍,遼將耶律休哥自知兵力不足,於是果斷後撤,主力固守幽州城,另派輕騎遠途奔襲宋軍身後,截殺落單的宋兵並伺機截斷宋軍糧道。

此時,遼國朝廷正在蕭燕燕的調度下,陸續調集各地兵馬,支援南京。

四月九日,已經在涿州城內呆了20多天的宋軍,突然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糧食快沒了!

迫不得已,曹彬決定放棄涿州,率軍南撤雄州(今河北省雄縣),籌措軍糧。

宋東路軍南撤雄州,使得一直以來因兵力不足而苦苦支撐的耶律休哥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四月中旬,遼國各路援軍紛紛趕到南京附近集結,望眼欲穿的耶律休哥,終於盼到了援軍,遼東線兵力劇增,精銳齊集,已經完全具備了與宋軍一決高下的本錢。

五月三日,耶律休哥在岐溝關與宋軍遭遇,大戰開打。

最終,宋軍慘敗,宋東路軍死者數萬,傷者難以計數,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宋中西路軍也被迫退兵,撤退途中,老將楊業(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為了掩護百姓,與遼軍力戰被俘後,絕世而死。

老英雄以最決絕的方式,捍衛了報國的赤誠!

楊業之死,標誌著雍熙北伐的全面失敗,也為這次宋軍虎頭蛇尾的遠征留下了一個悲壯的註腳。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5

-THE FIFTH-

【北望又一年】

宋真宗即位後,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遼軍大舉南侵,北方震動。

在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勉強御駕親征。

最終,宋遼在澶州訂立盟約,約定宋朝每年向遼朝輸送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恆為兄,兩朝罷兵、各守疆界、互不侵犯。

澶淵之盟的簽訂,標誌著宋遼之間長達26年的戰爭,終於宣告結束,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開啟了之後長達118年的和平時代,宋遼攜手步入了和諧穩定的發展時期,也標誌著宋朝正式放棄燕雲十六州。

北宋末年,宋徽宗耗費上百萬金錢,從金人手中贖回已成一座空城的燕京。

宋廷以為天險在手,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誰知,金兵南下,燕雲守將不戰而降,女真鐵蹄肆虐北方。

最終,宋徽宗、欽宗父子被金兵擄走,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再次落入北方金人之手。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6

-THE SIXTH-

【迴歸】

公元1367 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20餘萬大軍北伐元朝,目標直指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

明軍主力由南向北,勢如破竹。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徐達率軍攻克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

次日,元順帝不戰而逃。

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入已無一兵一卒的元大都,元朝亡。

至此,離開中原懷抱已經400餘年的燕雲十六州,從此迴歸華夏。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每天三分鐘,輕鬆讀歷史!

讀者朋友們,你們對燕雲十六州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故土400年,歷經艱辛終迴歸,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