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設想:多學科診療模式服務患者

第二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設想:多學科診療模式服務患者

第一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完滿收官。

第一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完滿收官,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2017年12月8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對首個三年行動計劃進行總結,同時發佈第二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的10個設想。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焦雅輝副局長稱,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目前形成了預約診療制度、遠程醫療制度、臨床路徑管理制度、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制度等五項醫院工作制度,要求醫療機構持續開展下去。

第二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設想:多學科診療模式服務患者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

焦雅輝透露,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延續首個計劃的主旨服務方針,但針對新時代出現的社會主要矛盾,制定了10項開創性的舉措,目前正在進行各方徵詢意見做整理——

計劃

主要內容

1

以病人為中心,在門診和住院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多學科診療模式,特別適合腫瘤和疑難複雜涉及多器官、多系統疾病的病人。

2

以重大疾病為重點,創新急診急救服務。重點針對五類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的、跟時間賽跑的重大疾病或者重點人群,推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兒童救治中心建設。

3

以醫聯體為載體,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服務。通過醫聯體,為患者提供疾病的健康教育、預防、診斷、治療、護理、康復連續一體化的服務。

4

以日間服務為切入點,推進急慢分治。急慢分治是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準備以日間手術、日間服務為切入點來推進急慢分治。

5

以互聯網+為手段,打造智慧醫院。將來醫院要建成智慧醫院,利用互聯網+的手段,一方面服務於患者,改善看病就醫感受。另一方面也服務於醫務人員,提高診療效率和診療水平。

6

以一卡通為目標,打破醫療機構信息壁壘。剛才張平主任介紹了浙江台州一卡通的情況,現在很多地方也在探索。將來的目標是在一個地市範圍內,憑著一張就診卡,在各個醫院之間都可以實現就診,進一步用電子卡實現就診的一卡通。

7

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延伸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8

以簽約服務為依託,拓展藥學服務新領域。簽約服務的重點人群是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需要藥學人員的臨床和用藥指導。

9

以人文服務為媒介,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醫學科學是自然科學,也是人文科學,要進一步轉變服務理念,以人文的服務來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

10

以後勤服務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滿意度。我們連續三年委託第三方開展改善醫療服務效果評估,發現患者對醫院最不滿意的地方,不是診療服務,而是醫院的飲食。

焦雅輝說,下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將根據滿意度調查和第三方評估的結果,以後勤服務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的滿意度,解決膳食質量、衛生間保潔、停車難等問題。

據瞭解,2015年起,在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啟動了第一個三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截至目前已完美收官。

三年來,全國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各級醫院和廣大醫務人員積極落實各項措施,尤其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方面不斷加大力度,開展預約診療、移動支付、檢查檢驗結果查詢和信息推送,患者看病就醫流程更加優化,第三方滿意度明顯提高,取得了顯著成效。

成效

主要內容

1、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更加便捷。

所有三級醫院均已開展預約診療,4174家醫院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2777家醫療機構提供移動支付結算方式,同比增加1399家;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佔擇期手術比例提高至12.8%,其中639家醫療機構設置日間手術中心,同比增加243家;1340家醫療機構開展日間病房服務,提供化療、新生兒藍光照射、康復理療等服務,86%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2、醫療服務模式不斷創新。

醫療機構與研究機構、企業在優化醫療服務、提升醫療質量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例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院建立預約中心,實現檢查檢驗集中預約;四川華西第二醫院積極打造“互聯網+智慧醫院”,將就醫全流程搬到線上,實現醫保實時在線支付。同時,開發兒科輔助診斷決策系統,努力解決基層兒科醫師能力不足的問題;北京方莊“互聯網+社區健康管理”,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延伸至患者身邊。

3、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

目前,遠程醫療已經覆蓋1.3萬家醫療機構和所有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開展遠程會診,遠程病理、影像、心電診斷等服務總例次超過6000萬,進一步為患者提供了高質量、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第二個三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設想:多學科診療模式服務患者

善學博雅&情感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