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跟隨部隊撤退的英國士兵湯米。

百聞不如一見。

此話不假。在觀看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之前,曾看了多個影評,多為好評,稱這部片子以“常規畫面”扣人心絃,相對於大片猛烈動作的舒緩節奏把這一歷史時刻較好地呈現出來。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不可否認,諾蘭是個技藝高超的導演,他導演過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讓人記憶猶新,但對於這次操作二戰題材的影片,十蹠認為表現力不足,沒有準確地呈現出史實的意義,也就是說,在電影的結構上略顯單薄,即不能很好地表現當時被德軍包圍下的人的緊張及絕望的畫面,也不能很好地撤退時英軍士兵及法軍士兵的精神面貌刻畫出來。

比如,在擱淺岸上那艘船裡的士兵們情緒變化比較單一,即使發現其中一人不是英國人時,其他士兵的反應也太過於“文藝”,沒有當時和環境下的那種人性的衝突。

當然,這只是影片不足的一些瑕疵,而影片中刻畫的一些人物還是令人記憶深刻的。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道森。

遊艇老闆道森。出於人道主義,道森和兒子彼得及兒子同學喬治亦然從英國碼頭出船趕赴敦刻爾克。在茫茫大海上,救起了一因船隻下沉漂浮海上的士兵。因驚嚇過度,這名士兵對敦刻爾克極度恐懼,極力反對道森的船開往那裡。糾纏爭鬥中,這名士兵失手將喬治摔倒地上傷勢過重而死亡。

但事發後,道森表現極為剋制,同時勸住了憤怒的兒子,繼續開船向敦刻爾克前進,於平靜中把道森的仁義精神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其中的一張臉,叫做仁義的臉。

值得一提還有隻有17歲的少年喬治,其拯救士兵的決心激起了全英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宣傳其這種大無畏英勇精神,英國媒體做廣泛宣傳,塑造其光輝英雄形象。這是影片裡刻畫成功的一個角色之一。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法里爾

還有一張臉來自英國空軍戰士法里爾。他駕駛戰鬥機一直在與敵機鬥智鬥勇,直到燃油耗盡的最後時刻,還成功地擊落一架敵機,為滿載士兵的輪船贏得了生存的機會。最讓人肅然起敬的是,當飛機平穩降落沙灘上後,為了不讓飛機落入敵人手裡,他立即燒燬自己的作戰夥伴,然後平靜地迎上趕來的德軍,成為一名俘虜。

這一張臉,把正義精神體現淋漓盡致。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當然,還有一些臉龐,或許會讓你過目不忘。在碼頭迎接成功撤退回來士兵的雙眼失明的老人。面對滿懷愧疚的英國士兵,迎接的民眾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向他們投於鄙視之光的,而是真誠的關愛之情。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鏡頭不多,但過目不忘。

喔,差點忘了一個人。就是一直在敦刻爾克海灘上堅守的英軍最高將領。當有機會撤退時,他依然選擇留下,幫助更多的英法盟軍戰士離開。


看了敦刻爾克,我就記住兩張臉:一張叫正義,一張叫仁義

善學博雅&情感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