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董府是清末著名將領甘肅提督董福祥宮保府的簡稱,這座建築是董福祥奉調入京奮勇抗擊八國聯軍而獲罪洋人,在列強威逼下,1901年,清廷將其革職譴歸故里後,董選擇了金積堡大興土木修建的宅第,因革職時董仍保留太子少保銜,故又稱董宮保府。

它經歷了一個世紀朔風瀟雨的侵襲,罡風中黃土夯築的高大城牆毅然挺拔肅立。

董府是寧夏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官邸 建築群,其氣勢恢宏,屋宇森嚴,也是寧夏地區修建年代較早、規格等級最高、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清代將帥府邸,有“寧夏第一府”之美譽,也有人戲稱它是寧夏的小“紫禁城”。

鮮為人知的數字

寧夏人到過董府的不少,對它也許並不陌生,可是總被它的高牆深院、曲徑遊廊所迷惑,感到這座百年老屋神秘莫測,陰森恐怖,其實做為一座古建築,它和我們今天各種富 有特色的建築一樣,是建築大師的傑作,是由一串具體的建築數字組成的大四合院。

董府佔地總面積:34650平方米;主體建築群落佔地面積:11025平方米;修建時間:三年;動用民工:三百多萬人次;始建年代:(各位學者看法不一)王伯祥先生認為始建於1894年,薛正昌先生認為始建於1902年;耗資:三十萬兩白銀;府牆高:8.5米,女兒牆高1米,寬0.5米;府牆基寬12米,頂寬4.5米;府廓:東西長115米,南北寬105米,周長440米;房屋:126間;府門:門洞進深13.2米,寬3.5米,高4米;府牆馬道:2個各52級;原護府河:寬5米,深3米;雕刻圖案:72種;解放後先後有8家單位進駐在此辦公辦學。

方正規矩的“四合院”

我國傳統的達官府邸一般都採用“內城外廓”的古制;內寨之外,再建一座外寨,成為兩重方寨,董府也不例外,只是董府外寨(府廓)已經蕩然無存,了無痕跡,只保存下來內寨。

現存內寨主體建築佔地面積11025平方米,由院落、府牆、府廓、護府河四部分組成,整個院落共有房屋126間,採用我國四合院建築的傳統格局,以中院為中軸線,前後兩進,南北對稱,平面呈三院六庭式佈局,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二進四合院。

董府的高大府牆為黃土夯築而成,外觀為城堡式,上有帶炮眼的女兒牆,具有很強的防禦性。

寬敞、高大的半圓拱洞形府門面向東開,大門上面高聳著一座玲瓏精緻的眺閣,顯得巍峨壯觀。整個院落被圍護在一個略呈長方形的城堡內。

四合院是中國民居歷史最悠久、分佈最廣泛的漢民族民居形式,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進院落,大型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而董府的佈局卻是一座頗為特殊的兩進大四合院。

董府的佈局是一座頗為特殊的兩進大四合院,每院又由前後兩個小合院組成,這樣就形成了以中路為中軸線,南北對稱的雙四合院圈成的三院六庭式大四合院。

整個“三院六庭”正居內寨的中央,四面距府牆都有十多米的走道,更顯示出庭院的寬敞開闊,視野廣大。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董府這個大四合院中的六個院落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南北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過間遊廊,不論是南院、北院、前院、後院,還是裡面過間和遊廓全是直的,橫向為正南北,縱向為正東西,三院六庭一律是方正端莊的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均採取東西中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中國傳統建築佈局章法。

具有外觀規矩、中線對稱、佈局嚴整、院落敝亮的典型特徵,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北方四合院建築風格。

這座二進四合院的建築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顏色,青磚灰瓦、玉階丹楹,牆體磨磚對縫,工藝考究,雖為泥水之作,猶如工藝佳品。

宗法森嚴的大宅門

大的四合院民間習慣上稱之為大宅門,董府就是一座由六個小四合院縱橫相連而成的大宅門。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人類的各種文化理念,在建築上都有鮮明而豐富的表現。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影響到幾乎所有建築類型。

董府這座一百年前方正規矩的四合院不只是眾多房間的集合體,它是清代封建宗法制度與倫理道德的凝固物。

董府無論是總體佈局、內外裝飾的內容與風格,還是府牆、府門、府廓等整體環境與氣勢的塑造,無不表現出中國古代官宦之家的風貌與氣息,同時也集中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

董府這座大宅門是內院式住宅,封閉性很強。高大厚重的府牆只開一處大門與外界溝通,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中心方向開門,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私密性很強的封閉的小環境。

中院的後庭有兩層簷樓的小四合院,是全府的中樞所在,這個小四合院是二層樓房結構,上下大小房屋56間,採用捲棚式大屋頂,結構上採用平座斗拱。

屋脊飛翹,雕樑畫棟,磚雕木刻、精工裝修,做工最為精湛。

這裡是董福祥生前居住之所;正西的樓上是用來做“祖先堂”的,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和皇帝的賞賜。

“祖先堂”是全府最高、最大、最好的房子,通常不住人,而是作為整個家庭權力的象徵,是舉行家族會議,執行宗教祭祀功能的場所。

董府這座封閉的大宅門雖然院落、房間眾多,但是其間不同等級、不同用途的建築空間定位與組合,首先遵從的是宗法禮制秩序。

以家庭觀念為紐帶的宗法制長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倫理觀念,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重要手段。

清朝提倡大家庭、褒獎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完全繼承了明朝盛行的大家庭禮制。

尊祖敬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尊卑有等、內外有差等,這些封建大家庭的倫理道德方面的禮制規範,不但是“修身”、“齊家”必須貫徹的,同時也成為家宅建築所遵循的準則。

在建築上,為突出尊位,則置於中央地位,位卑者,從屬者則列於兩旁,這就形成了對稱佈局,按中國傳統方位觀念,則居中面南為尊,面東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

在住宅中,尊位是長輩,家長所在,即正房或上房,兩側則為晚輩子息所在,即廂房、偏房。董府所有的家庭成員依據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按照自己的輩份住在不同的房間裡。董府這個封閉的大四合院,實質上反映的是封建大家庭森嚴的宗法主從關係和使用功能。

這座百年豪宅是把磚瓦石當作了筆墨紙,記載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

董府不僅具有官宦住宅的文化性格,同時也具備了官商住宅的文化氣息。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董福祥雖被革去甘肅提督之職,但太子少保銜尚在,而且董福祥退居故里後,手裡還掌握有一定數量的武裝,擁兵自衛,他憑藉自己強大的軍事、經濟勢力,在金積堡歸耕屯田,“治塞上名田,連 百餘里。”董在金積堡、吳忠堡一帶設行開鋪,開設的商號有天太裕、天太當、祥太魁、祥太和等,很快成為寧夏地區的富商大賈。“牛羊騾馬駱駝以萬計,歲入三百萬”富甲一方。

因此,董福祥憑藉他多年的政治影響力,又轉而經商,達到了官商結合,實力更加雄厚。

董府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造的。加之地處西北,遠離京畿,受清庭的制約較少,因而董府的修建規模龐大,遠遠超過了清政府規定的正一品官員的府宅的建築規模和等級。

董府的中後院高起為樓,四面高牆聳立,與位於政治中心北京的達官府邸所顯現的儒雅秀麗的風格相比,格調更近於豪放雄渾,這正是這座百年豪宅建築文化風格的獨特之處。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令人費解的謎團

董福祥謝世後,其“事蹟未宣付史館,身歿甫三十年,亦鮮有道其姓名者”。

因此,董雖做為一品大員,但其生平事蹟史料記載甚少,有關董府修建情況更是鮮有提及。

這座破敗廖落的深宅大院裡究竟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幽深的迴廊、斑駁的粉牆給後人留下許多費解的謎團。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董府選址之謎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董福祥原籍固原王朝山村(今環縣毛渠井),而他卻選擇了距老家有800裡之遙的金積堡大興土木,安渡晚年,確實令人費解。

中國的封建士大夫講究解甲歸田,告老還鄉。董戎馬一生,東征西討,按清朝軍律,武將出徵,不得攜帶家眷,董的全家老少皆定居固原。且董福祥被免官之初也是住在固原州城,長達一年之久。

做為一名年屆古稀之年的老人又要遠離故土,客居他鄉,其中的原因,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吧。況且董福祥選擇的這塊地基原是一片低窪的湖地,據說是用駱駝拉運磁窯堡的大塊煤炭鋪墊起來後,才築臺建房的。

憑藉董福祥當時的勢力,可以選擇地形條件好、地理位置佳的地方很多,為何獨看中這片低窪的湖塘,不得而知?

董府主體建築坐向之謎

中國達官府邸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背風向陽,居高而築,是傳統官邸建築的鮮明特色,尤其是大門的走向,是極為關鍵的。大多數官邸都是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這是取“紫氣東來”的吉祥之意。

而董府整個院落是坐西朝東,大門開在東北角。每個小四合院裡的正房都是坐西朝東,門窗面朝東開,寧夏民間俗有“有錢不住東西房,冬不暖來,夏不涼”的諺語,一般民居尚且講究背風透光的原則,而董府的建造卻不考慮北方的氣候特點。

坐西朝東這種坐向與董府封建大家族的居住格調和非凡氣派的官宦住宅文化極不相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修建年代之謎

關於董府的修建年代,在《甘寧青史略》、《朔方道志》等原始資料中均未提及。

專家學者也是看法不一,至於民間傳說更是五花八門,但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觀點有兩種。

王伯祥先生在其《董福祥史料》中認為,董福祥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寧靈廳(金積堡)擇地動工,歷時三年而建成。

此時董正官運亨通,紅極一時,正處在他權力的顛峰時期,且他在北京、西安、固原都建有府邸,憑藉他當時強大的軍事經濟勢力,選擇了他走上仕途的發家之地——金積堡修建府邸,是為了顯示他的地位和權勢,也便於他就近管理清政府賞賜 給他的位於金積堡周圍的大片田產。

薛正昌先生在其《董福祥傳》、韓志剛先生在其《董府與董福祥》一書中均認為董府始建於1902年,完工於1905年。也就是說董府始建於董福祥被清庭革職後的1902年。

理由是據《董少保墓誌銘》載“由是解兵權,請屯墾,仍金積堡而居焉。”董是在1901年被清庭革職遣歸故里後,為了安置家小隨從,才大興土木,擇地建府的。

此時的董福祥已經解甲歸田,他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防禦性很強的豪宅,只是為了擁兵自衛,安渡晚年。

董府在見證了吳忠地區近代歷史的滄桑鉅變之後,昔日繁華已逝,盛景不再。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意味深長的歷史。

歷史遺留下來的不僅是一座空寂的院落,今天的人們應該在他身上發現的是一種古代工匠創造的艱辛,一種建築大師的匠心獨運,一種傳統文化的積澱。

吳忠金積董府之謎


文章作者供職於吳忠市文管所 圖片源於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