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國企連年虧損,為什麼不讓他們倒閉,還要給他們輸血?

上一篇講到:

經濟危機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對生產力的極大解放。

如果一個企業,出現了虧損,你沒有能力解決,那他就應該儘快倒閉,我們希望的是,錯誤的儘快改正。而不是死撐著把問題擴大。

虧損而不倒閉

如果按照我們上一篇講的,假設一個企業出現了大規模虧損,那麼就應該破產。

如果市場需求減少,那麼就應該去產能,澳大利亞的礦工就應該去上新東方。

讓市場去配置資源,人們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以使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最合理的產出,最終達到帕累托最優。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有的企業連年虧損,地方卻不讓他倒閉破產,反而給這些企業輸血,希望你永遠辦下去。

有的國企連年虧損,為什麼不讓他們倒閉,還要給他們輸血?

當理論和現實發生衝突時,我們一般認為理論錯了。

地方政府沒有錯,然後衝著經濟學家說了一句:睿智,以上全錯。

GDP

按照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理論上,這兩個方式計算的GDP是大致相等的。

我們之前提到過,如何才能國富民強?很簡單,交易產生財富。

但是除了生產之外,還有一股力量在破壞生產,那就是搶劫。

搶劫之心只能被打壓,但無法消除。“暴力永不為零”。

一家鍊鋼廠幾萬員工,再算上家屬,附帶衣食住行消費服務業,能為當地帶來多少稅收?

鍊鋼從採礦、選礦到燒結、鍊鐵,然後鍊鋼、熱軋、冷軋一系列的工藝,最後製作成你想要的形狀。

而且還要牽扯到焦化、製氧、燃氣、電力,那就更復雜了。

無論怎麼說,最後煉出來的鋼肯定比礦石更有用。而且鍊鋼也是耗能耗電大戶,一家鍊鋼廠帶動了電廠炭廠上下游無數企業。

有的國企連年虧損,為什麼不讓他們倒閉,還要給他們輸血?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那麼從採礦到最後煉成鋼,幾萬人的勞動結果,鍊鋼廠所製造的GDP為:

GDP=鍊鋼廠員工工資+稅收+鍊鋼廠最後的利潤+折舊 (折舊可視為成本)

除了鍊鋼廠的工人工資,成本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留給暴力的,這才是你的利潤。

如果鍊鋼廠的利潤為負值時,賬面上看似是虧損,但實際上並沒有虧。

鍊鋼廠一共產生100的GDP,員工工資固定不變視為30,成本為-10,那就是

100(總gdp)=30(工資)+稅收+盈餘+(-10成本)

稅收=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使用稅+進口海關稅+社保基金等等

最後,如果鍊鋼廠虧損10,那麼稅收=90。

那鍊鋼廠一看,最後還虧損了,開不下去了怎麼辦?

如果關閉鍊鋼廠,那麼30的人員工資,和90的稅收,全都泡湯了。

如果鍊鋼廠虧損直到倒閉,則100的總GDP都不會得到。上下游的企業都會跟著受到牽連,整個地區,就會陷入貧窮。

一家人

鍊鋼廠看似虧損了10,但虧損的10帶動了全部的產值。

在國有經濟下,國營鍊鋼廠的虧損10,根本無所謂嘛。

就算你一年虧損10,我不是還有90的稅收嗎?返還給你輸血不就好了?

這並不是無效率。相反,這正是有效率的。

如果這家鍊鋼廠,有100的產出。還帶動了上下游的企業,開著才是合理的。

再怎麼說,你製造了100的總gdp,怎麼也不會讓你虧損的。最後10總能讓你拿的。

我們之前提到過,交易越多,財富越多。地方政府和國家支柱企業的聯盟,本身也是交易的一種。

如果有些鋼廠,哪怕連年虧損,可就是靠著地方上的輸血,還能堅持不倒閉。這就說明這種模式是正確的。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之前講過,在奧派看來,根本就不應該有稅。

理論中,正確的做法是僅僅有“費”。享受多少服務,就付多少費。

比如你用到了警察服務,那麼你就需要支付一筆“警察費”,或者叫“治安費”。

或者你享受到了消防局提供的服務,相應的,你也應該支付一筆“消防費”。

有的國企連年虧損,為什麼不讓他們倒閉,還要給他們輸血?

看似消防服務是免費的,其實你已經隱形地交過消防費了

其實之前有的地區警察和消防都是外包的,主體也都是民營機構。

如果這個地區你不交消防費。一旦起火了,消防局是不管的。

“費”和“稅”的區別。費是用多少,交多少。

而稅就是你根本沒享受到相應的服務。而你還要把一部分的收入上交。

所以在奧派的設想中的理想世界中,是沒有任何稅收的。

僅僅存在費。享受多少服務,就交多少費。

政府提供了哪些服務,是可以計算得出來的。比如公路、地鐵、警察、消防、路燈、醫院、學校,環衛,綠化以及司法公正。

財政部把每年的支出清單列出來,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有的時候企業承擔的稅,超過了政府向他們提供的服務。

好比一個新開發的工業園區,你需要新設立派出所吧,相應的還有環衛綠化、醫院學校,好一點還要有公園體育場之類的娛樂設施。

可是這些服務的總成本只有15。鍊鋼廠一年納稅90。那麼還有75的剩餘。

經濟好的時候,地方政府會把這75用來造一些形象工程,像是市民廣場或者地標建築,或者搞個大型文化活動什麼的。

這些項目可以用來提升城市知名度,帶動旅遊業,增加城市競爭力等等。

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政府會把這75中的一部分,返還給企業。但其中也產生了套利空間。

直到到哪一天,虧損的金額超過了服務的費用,地方政府自然會把虧損的企業關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