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曾如此讚歎:“像茗山法師這樣德才兼備的高僧,在我國現在是不多見的。”

在禪風君看來,如此稱頌茗山長老是不為過的。他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能出口成詩,被稱為“當代詩僧”,而這些詩作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和智慧呢?

上一期“以和為尚”欄目,禪風君講述了茗山長老的“學霸”屬性是如何煉成的。本期,我們來了解一個才華橫溢又篤志修行的茗山長老。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腹有詩書氣自華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1978年11月,改革開放前夕,趙樸老到江蘇鎮江焦山看望茗山長老。時隔多年,又都歷經了一番磨難,老友相會,不勝唏噓。

當時,“文革”的影響還未消除,儘管年邁,茗山長老依舊在下鄉工作。他聽聞,趙樸老也受到衝擊,有一段時間在街道工廠搓煤球。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那一天,茗山長老未著僧裝,見到了闊別已久的趙樸老,也聽到趙樸老滿懷壯志地說:“

我們宗教界人士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我們要一齊努力,儘快恢復寺院!

沒有人知道,在當時百廢待興的局面下,這兩位佛教界的大德如何鼓足勇氣和信心,一肩擔負起復興中國佛教重任。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而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們往來酬答的詩詞中略略瞭解那番豪情。

在茗山長老眼中,趙樸老是堪比唐代李白、宋代蘇東坡的大詩人,因為他們的詩作中都飽含禪意。而茗山長老的詩作同樣意境悠遠,富含禪思。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有一次,茗山長老陪趙樸老遊覽山景,看到一棵百年“朴樹”。表面上這棵樹鬱鬱蔥蔥,內裡卻已被蟲蛀空。看到此情此景,茗山長老未免感慨,寫下一首詩:

樸老無心逢朴樹,

茗山會友在名山。

因緣時節天然巧,

正法重興住世間。

茗山長老作舊體格律詩功底深厚,格律平仄嚴整,內容格調高雅,不落俗套,生活氣息濃郁。這首詩中不僅巧妙地嵌入了兩人名諱的雅趣,還有力地表達了令正法久住的信念。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在籌劃辦棲霞山佛學院時,茗山法師有一詩云:

華嚴閣上共籌謀,勝宴從來出釜鍪。

寶殿新修宜塑像,慧燈待續實堪憂。

六朝勝蹟藏浮玉,千古江山數潤洲。

指日重興仗鼎力,再來更上一層樓。

或許是有感於當時修復全國各地的寺廟殿堂,或許是對培養佛教接班人有著深切的期待,茗山長老與趙樸老一樣十分重視人才教育。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兩位老人雖然身在不同的地方,所做的事也各有不同,卻都在為中國佛教事業的恢復和發展殫精竭慮。

2000年5月21日,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老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遺囑中有一首臨終偈講述了他的生死觀: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花落還開,流水不斷;

我兮何有,誰歟安息?

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次年,6月1日,佛門一代宗師茗山長老圓寂了。而他生前寫下的臨終偈《告慰諸弟子》,竟與趙樸老的那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人之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情誼可見一斑。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秋水魚蹤,長空鳥跡,

若問何往,往生淨域;

覺而不迷,生必有滅,

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生老病死既是人間常事,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又是人生大事,伴隨著許多困惑、恐懼、焦灼。而這兩位老人,早已了知世間無常的本質,看透無明煩惱的根本。生死無憾,覺而不迷,這是智者的箴言。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篤志修行 精進不懈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茗山長老曾在答《覺群》季刊的訪談時,講到他對修持的想法,大概分了三個層次:

起初認為做早晚功課、唸佛、拜佛、靜坐、參禪、持誦經咒、持戒、修密等就是修持。

而後知道修持要修十法行:書寫、供養、轉施、閱讀、諷誦、受持、演說、聽聞、思維、修習。

最後覺得真實的、深刻的、究竟的修持,確實在‘斷惑’上。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在“斷惑”一點上,茗山長老還強調這是長期的艱苦的思想鬥爭,聖智與凡情的鬥爭。他總結修持的經驗一要長期懺悔,長期燻修;二要精進不放逸,堅持無間斷!

這三個層次不僅是茗山法師這樣的大德高僧的體會,更值得所有修行者思索。這些從茗山長老多年來的修學歷程便可看出一二。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茗山長老(右)

幼年時,茗山長老隨母親在家拜佛、唸佛,“慈悲”的種子早已種下。出家後,早晚課上念懺悔文,上佛學院時學經書,他對“慈悲”的價值方有所體會。但這些,都還不是修持。

直到他在抗日的戰場上看到了煉獄一般的人間、深切感受到了生離死別之苦,再對戰爭爆發的因緣有所思維,修慈悲才真正實踐起來。

茗山長老給自己規定,每週日為慈心紀念日,每週一為悲心紀念日。在那兩天,無論如何,總要做兩件給人快樂、救人苦難的事,或戒殺放生,或廣修供養,或忍辱無瞋等等。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依照這樣行持了兩年後,茗山長老覺得週日和週一成為了他的歡喜日——“他人給予我的快樂、救助我的苦難,恰是我過去利人救人的如數以償,甚至加一倍十倍百千萬倍的收穫,實使我感激涕零!

而每日堅持這樣修行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茗山長老也需要常常鞭策自己勉勵行持。只有日日自警,日日行持,方能習以成性,受用無窮。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現在人們常常會說“比你聰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以此來激勵奮鬥中的年輕人。

茗山長老雖已往生淨域,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卻十分寶貴,值得我們時時品味,時時策勵自己。


以和為尚|明明有才華偏偏靠修行,來認識不一樣的茗山長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