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人們為什麼去寺院拜佛?

或祈求佛菩薩庇佑積累福報功德

或希望佛法智慧解答生命的困惑

或尋求清淨渴望內心保持安定平和

無論是哪種理由

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個人的生命觀

生老病死的流轉裡

有太多讓人意難平的苦痛和迷惘

而佛法就是一味最好的藥

誰會開出生死學的“藥方”呢?

禪風君近日瞭解到

上海玉佛禪寺的“生命關懷”公益項目

這便是一劑生命教育的良藥

生命關懷,大咖怎麼說?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生命關懷”公益項目由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共同啟動。項目還聯合了復旦大學禪學會、社區醫院等多方力量共同開展實踐。

自今年4月,“生命關懷”項目實踐基地正式揭牌以來,許多學者、法師、醫療從業人員進行了系列講座、沙龍、實踐培訓,紮紮實實地向社會大眾推廣生命關懷、生命教育。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11月3日和4日,“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國際學術論壇在上海玉佛禪寺隆重舉行。這正是“生命關懷”項目的一項重要活動。

論壇彙集了許多來自日本、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開幕式上,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致辭。

他回顧了玉佛禪寺在生死學與生命關懷領域的規劃與探索,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正大力開展生死學的研究,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開展的生命關懷項目也進入了實踐階段。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本次論壇是上海玉佛禪寺生命關懷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論壇將進行七場發表,主題涵蓋臨終關懷、生命教育、靈性陪伴、樂齡關懷、舒緩醫療及生死學學科建設等當下研究領域的諸多重要議題。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專題發表與思想交鋒,必定會引起社會大眾對“生命”的全新認知,並推動生死學學科建設和生命關懷實務操作,探索總結富有本土特色、易操作、規範化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教育新模式。

為什麼要做“生命關懷”?

佛法真的可以改善人的生命狀態嗎?對人的“生命關懷”真的有必要嗎?

或許,禪風君在這次論壇中採訪玉佛禪寺監院、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慧覺法師的一段小故事,可以給你解答。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為了這個項目,我去過上海一些社區醫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走進一家醫院,看到一個老人非常安詳,好像比其他病患都輕鬆很多。我跟他聊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個佛教徒。

慧覺法師談到這位老人住在臨終病房,平時看看佛經、聽聽講經的光盤。儘管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卻能夠很平靜、樂觀地面對。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看到老人保持這樣的生命狀態,慧覺法師很感慨,“雖然我們講臨終病房是‘死亡病房’,但是他給我的感覺沒有悲悲慼慼,沒有恐懼。”

這也給慧覺法師帶來了信心,堅信只要“生命關懷”的項目去做了,一定會有成效。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而類似的問題,當我們問到復旦大學哲學系王雷泉教授時,他給我們列舉出了一些令人震撼的數據。

大量普通老百姓的醫療資源、資金,有80%是用於臨終前一個月左右的。這些毫無意義的搶救叫“無效搶救”。而真正用於老百姓的健康保健醫療的費用只佔極少數。

這個現狀拷問著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有質量,死得有尊嚴?”

王雷泉教授感嘆說:“中國社會在發展,老百姓已經從原來的解決溫飽問題,上升到追求生活質量、生命尊嚴了。中國人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但問題是我們現在都是’賴活著’,同時也是’賴死’。”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因此,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如何讓人們的生命品質得到提升、從容面對生死,便成為一個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佛法的智慧可以引領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慧覺法師表示,佛教本來就是關注人生的宗教,幫助人們自在的生活,煩惱少一點,在精神層面獲得幸福感。如今,玉佛禪寺啟動“生命關懷”公益項目,也是在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深度訪談:“生命關懷”怎麼實踐?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玉佛禪寺開展都市佛教系列活動

提升年輕人的生命品質

說到這裡,“生命關懷”公益項目到底該如何實踐呢?

對於這一點,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在論壇現場的分享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從佛教角度而言,解脫的生死是超越生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壞事,以緣起的觀念來理解和麵對死亡,那麼可以無畏亦無懼。

正是秉持著“文化建寺、教育興寺、覺悟群生、奉獻社會”的寺院建設理念,上海玉佛禪寺在不斷推進都市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正著力構建本土化佛教生命關懷體系:

· 開展利益眾生的慈善事業

· 針對都市人群的需要進行生命關懷主題講座

· 推動生死學學科建設和研究進展

在這樣的行動框架下,玉佛禪寺將佛法的智慧融於臨終關懷的理論,逐步推進生命教育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此外,禪風君在採訪王雷泉教授時,也瞭解了他作為一個佛教研究學者,對生命關懷的看法。他從體、相、用三個方面,與我們分享了他對生死學目前建設的理解。

“體”就是根本的原理。從這個方面來講,佛法就是最好的生死學、最深刻的生死學。因為,佛法本身就是讓我們了脫生死,安寧自在。

從“體”到“相”,就要做好學科建設。生死學要吸收大量的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一些理工類科學、醫學等知識。

最後還要落實到“用”,如果沒有具體的社會需求、各類產業配置的話,很難實現學以致用。

作為“生命關懷”公益項目的實際參與者和推動者,慧覺法師則談到:“我們推動這個項目,首先要破解一些固有的思維,比如許多人比較忌諱談論死亡的話題。因此,首先要從理念上進行一些宣傳。”

目前,“生命關懷”的實踐必須探索出一條本土化的道路。對此,慧覺法師希望通過這兩天的高峰論壇,與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和研究,希望一些好的經驗能在上海落地生根。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玉佛禪寺開展服務老人的慈善活動

另一方面,慧覺法師也表示“生命關懷”項目需要進行理論性課件的開發、培訓實踐體系的構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可複製的標準。

禪風君相信,在佛門寺院眾多大德法師、高校專家學者,以及許多深入生命關懷第一線的醫療從業人員的積極參與下,“生命關懷”公益項目,乃至面向全社會的生命教育必定可以紮實地推進下去,讓更多人瞭解生命的意義,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活得有質量 死得有尊嚴 生命關懷到底如何實踐?|禪風專訪

部分圖片來自玉佛禪寺 版權歸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