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一說起修行的空間,我們的心中會浮現出什麼樣的景象?青燈古佛、晨鐘暮鼓,清淨清涼,莊嚴肅穆,但是可能也會讓人覺得千篇一律。

但是修行真的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其實不然。在唐磚宋瓦搭建的千年古寺之外,不少現代化而又不失禪意的道場正悄然興起。

今天禪風君想為大家分享幾個這方面的例子,一起了解它們有什麼特點,它們又寄託了使用者什麼樣的用意。

農禪寺水月道場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法鼓山農禪寺,建於臺北北投大業路稻田中,由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人啟建,踐行中國禪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理念。聖嚴法師將之擴建,而有了現在的水月道場。

水月道場的興建因緣頗為有趣。在聖嚴法師一次打坐中,他看到了未來寺廟的樣貌。用一句話來描述,便是“空中花,水中月”。因此,這一方修行空間便被命名為“水月道場”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在佛經中,“水月道場”這個名字,其實還有個來處。《維摩詰經》有言:“啟建水月道場,大興空花佛事,降服鏡裡魔軍,成就夢中佛果。”這正是一個覺悟者對生命的灑脫豁達。

聖嚴法師的這個建築理念,對建築師姚仁喜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一句“空中花,水中月”,簡單的六個字,成為了他有史以來接到過的最為簡潔的一個任務書。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最終姚仁喜終於是參出了這句話裡的禪機,交出了一個讓世人驚歎的答卷。水月道場的風格簡樸大氣,充滿了現代感,而又融合了佛教的禪理元素,呈現出一股欣欣向榮的姿態。

水月道場的主建築是一個“長在水裡,浮於水面”的大殿。但大殿的外形,並非傳統的飛簷斗拱結構,不是一個水上的閣樓,而是一個現代化的建築。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大殿採用混凝土、石頭、柚木等材料建成,線條與色彩都極簡約,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頗似希臘神廟的石柱風格。

講堂裡的木質牆壁,用鏤空的方式將《金剛經》、《心經》等佛門重要經典鏤刻於上。每當陽光投射到牆上,便會在地上呈現出一部“光影佛經”。人從中走過,佛經便映在了人身上。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簡單的建築線條,讓建築的外形最大程度的簡化。而獨具匠心的經牆、水池等搭配,卻又能將佛門的莊重與灑脫完美融合,完美地將聖嚴法師“空中花,水中月”的理念表達出來。

在未來感中看到佛法的美,這便是水月道場。

進之宅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臺灣台南的一個村鎮裡,住了一位比丘尼。她出家雲遊三十餘年,經常思考“何處能修行”,最終在這裡定居,蓋了一個房子,取名為“進之宅”

建築師林柏陽運用低調的回收混凝土板,建構了一處充滿光影的修行境地,日光變換,印照在空間裡,使整棟房子充滿了生命力,還獲得2018年臺灣住宅建築首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進之宅的主人出家30年,不只在臺灣修行,還到過加拿大、印度、泰國、緬甸等地流浪修行。

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琢磨著“修行”的意義:何謂修行?何處修行?直到離開寺院,她決定為自己造一棟房子,實踐“無處不修行”的理念。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進之宅有200㎡的佔地面積,但室內只用到80㎡,剩下的120㎡分成了3個露天陽光庭院,開闊通暢,在其中打坐參禪,會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進之宅的整個建築中心是一顆松樹,圍繞這顆松樹形成了一個弧形廊道,光線可以很自如地投入室內佛堂之中。廊道區隔開了佛堂與起居室,界限清晰但又不會像區隔牆那樣帶來約束感。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起居室內佈置也極為簡單,只設計了一個下沉45釐米的凹洞,洞中設桌子,邊緣鋪上榻榻米便可以作為桌椅,將沙發等物質慾望需求降到最低。

走過起居室達到臥室。臥室只有兩米寬,放置一張床,一套桌椅和一個衣櫥。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但臥室並不顯得狹窄,因為臥室另一面與半圓形的後院相連。人在其中,仿若置身於自然之間,鳥語花香,清風明月,都不會被阻隔在外。

弧形的曲線,不僅為法師的採光、生活、禪修帶來諸多便利,更打破了混凝土在人們心中“硬邦邦、冷冰冰”的刻板印象。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令人想到“煩惱如金剛,般若能摧伏”的譬喻。

在剛與柔之中尋到中道,這便是進之宅。

慈光精舍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位於湖北黃石的慈光精舍,是一個弘揚藥師文化的道場。由正慈法師發心修建而成。

慈光精舍在建築上便已經彰顯了藥師文化:精舍主體建築是三棟樓,主殿是淨琉璃宮,東邊是慧日學堂,代表日光遍照菩薩,西邊的樓是清涼上苑,代表月光遍照菩薩。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而在建築之中,更是將藥師文化帶入其中。淨琉璃宮供奉藥師佛聖像,寶藍色的琉璃藥師佛在燈光下特別美,內外明澈,非常明淨。

在慈光精舍裡,有豐富的藏書,書架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頂,整齊地擺放著不染纖塵的藏書,人在其中閱讀,可以感受到書籍在此獲得的至高禮遇。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慈光精舍俱多處禪意景觀,傳統庭園的奇花異草,水岸庭閣與白沙、苔蘚、山石、奇松的枯山水意境相得益彰,無不傳達出雅、靜、清、寂的禪宗美學。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能滿足現代弘法之需”,這是正慈大和尚建設慈光精舍的初衷。“唐宋文化由日韓保留了下來,沒有破壞。我們應該有這樣一份責任,要把唐宋的文化內涵通過建築表現出來。”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正慈法師對於如何用文化給現代人帶去正面影響極為關切,因此,這座慈光精舍,雖有傳統的盛唐遺風,古老的佛教文化,但在建築風格上,卻展示出了豐富的公共生活氣息,讓人們願意棲息其中。

在盛唐的古風裡過現代的生活,這便是慈光精舍。

廣州大佛寺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廣州大佛寺位於廣州鬧市之中,一牆之隔便是經濟繁榮,人流巨大的北京路步行街。然而身處鬧市之中,卻不能阻隔這一方天地中透出的靜謐與禪意。

大佛寺的普覺樓,是一座具有綜合功能的大樓,更是一個能滿足都市人各類需求的所在。圖書館、茶室、素食館、心理諮詢室,咖啡館……各種功能為人們開發這一空間更多用途提供了諸多可能。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例如大佛寺曾在普覺樓成立普覺琴社,如果你熱愛古琴、古箏等古典樂器,希望學習,這裡便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

又如大佛寺曾在普覺樓舉行花藝培訓,將古老的插花藝術重新帶回人們的身邊。看著方寸之間,被插花裝點出別樣的精緻,人們的心情也不覺舒暢。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而大佛寺的咖啡館,更是成為了一個網紅打卡的好去處。每一杯咖啡,都是咖啡師精心研磨製作,在綠色健康之外,更別有一番佛系的不羈。

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對於在普覺樓開發這種種因應時代需求的功能,態度一向很積極。在他眼中,都市佛教除了承擔起滿足信眾宗教需求的責任以外,還需要滿足更多大眾的文化需求。

在喧譁的鬧市中找到清涼休息,這便是大佛寺。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當然,新時代新氣象,佛門一向講究與時俱進,契理契機,佛教中的創新,還有許多,禪風君這裡無法一一為大家分享。

不過看了這些,小夥伴們還會覺得佛門寺院只是吃齋唸佛,青燈黃卷嗎?正如住在進之宅的那位師父所感悟的,生活處處可修行。佛門的智慧,與時代的氣息交融,顯現出的的確是一番別樣的美。


修行只能伴著青燈古佛嗎?這些充滿禪意的道場,原來可以這麼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