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墨場橋頭開漳盧

如金開漳立功勳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盧氏大宗外景(2010年)

1987年7月,明代戶部侍郎盧維禎與夫人張氏的合葬墓(位於漳浦縣盤陀鎮湯坑廟埔社)遭人盜掘。經文化部門搶救性發掘,清理出文物數十件,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時大彬制款紫砂壺。它是當今得到公認的三件時大彬壺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出土的盧維禎墓誌銘由同科進士兵部尚書戴燿所撰。戴燿在墓誌銘中述及盧氏源流,稱其先祖“自唐時從光州入閩,居浦之錦嶼”。也就是說,盧維禎的祖先是唐代光州人,其後裔在漳浦錦嶼繁衍生息。而這位從河南光州入閩的先祖正是跟隨陳政、陳元光入閩的開漳功臣盧如金。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盧氏大宗盧如金神主牌

盧氏家譜記載了盧如金的生平事蹟。明萬曆癸酉《漳州府志》的編撰者認為許天正、盧如金等開漳功臣與陳元光同心協力,為平定漳土做出了很大貢獻,雖然沒有擔任漳州刺史,理應與陳元光一道被後人祭祀,所以在府志中為許、盧二人立傳。萬曆癸酉志引用了盧氏家譜的記載,傳文如下:

“盧如金,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唐總章元年(668年),閩越、嶺南等處盜賊蜂起,金奉命領兵從主將陳政戍閩討賊,授府兵校尉兼領本州司倉、司戶參軍。始興建屯營於雲霄修竹裡,與政子元光開拓山林,置州漳水之北。遂領州事。嗣聖三年(686年),移治漳浦,復移龍溪。時盜賊未平,嶺南流虜陳誠等掠境,元光戰歿。金毅然率義兵攻下之,群盜悉潰,保全漳邦。部民大悅。尋賜鐵券,世襲其官。宋紹興二年,稽功封為輔國將軍。葬於連玭山,鄉人因名為大臣山,對配將軍山。今其子孫散處龍溪之墨場及長泰等處。”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盧氏大宗開漳一世祖匾

由於唐代漳州的史料極少,明清時期的漳州地方誌修撰者為了豐富開漳歷史的記載,將開漳姓氏的族譜作為補充資料。修撰者們心知族譜記載雖有失實之處,但亦有其獨特的史料價值。正如萬曆癸丑《漳州府志》所言:“建邦啟土,鹹有功力。與其過而泯之也,寧過而存之乎。惟引摭失實,稱謂無據者,間為是正。文仍舊乘,事歸核實,匪資辨囿,庶幾傳信云爾。”開漳姓氏族譜中有關先祖入閩平亂事蹟的記敘,既是一個宗族的歷史記憶,也是漳州人民對於開漳歷史的共同記憶。當代人在對這些文本進行考證,去偽存真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文本背後的歷史意義,需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它。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盧氏大宗正門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盧氏大宗內景

墨場衍派綿世澤

據《墨溪盧氏族譜》,盧如金與夫人祝氏育有三子。長子盧伯道為郡馬,娶陳元光長女陳懷珠。二子盧伯通。三子盧伯達,娶府兵校尉塗本順之女。盧伯道之孫盧大倫(字武輝)開基墨場橋頭,即今薌城區天寶鎮墨溪村橋頭社,與陳元光的另一個女婿戴君胄的後裔毗鄰而居。據戴氏族譜記載,戴君胄之孫戴永明於唐貞元二年(786年)開基墨場,即今墨溪村墨溪社。盧伯道、戴君胄同為陳元光的女婿,兩人的孫子在同一時間段肇基龍溪墨場,很可能是有意為之,而非巧合。墨場得名的由來,至今不詳。據乾隆《龍溪縣誌》,二十一都有墨場保,有墨場墟。村中老人回憶,墨溪是村落與九龍江西溪相通的河流。至於墨場橋,府志不載。但墨場保曾有盧橋,於幾十年前拆除,原址約在盧氏大宗顯承堂的東南角。可以推測,墨場橋或許就是盧橋,因盧氏定居日久,所以改名為盧橋。而盧氏居住的村社,又被稱為盧橋頭,今寫作橋頭社。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疆埸永燕匾

據族譜記載,盧大倫開基墨場後,建祠堂,即大宗顯承堂。顯承堂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5年,2016年落成完工。重建後的顯承堂規模宏敞,現存文物有盧如金神主牌、木香爐、石柱二對、“疆埸永燕”石匾和“少牧”石匾。社中有“唐勳遞鐵券”石構件殘件。石柱楹聯均鐫刻於光緒癸卯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可見當時盧氏族人曾大規模修繕宗祠。姑錄楹聯於此:

(一) 表海著雄封,敬義昭垂思祖德;墨橋貽勝蹟,秀靈鍾毓蔚人文。光緒癸卯孟秋修,闔族裔孫仝立。

(二) 入廟肅衣冠,無非㴚郡范陽世胄;登堂陳俎豆,猶是開山輔國家風。光緒癸卯孟秋修,滄里社裔孫光演、泗濱仝敬立。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少牧匾

墨溪盧氏繁衍極盛,傳播福建多地,如漳州的薌城、長泰、龍海、南靖、平和、漳浦,廈門同安,泉州石獅,龍巖的漳平、永定等。遷往省外的則有廣東、江西等。龍海市海澄鎮和平村三門坑的盧氏宗祠中的清乾隆二十一年碑便將宗族的源流說得十分清楚:“祖由墨場,建基龍門。”清乾隆二十九年碑更為詳盡:“吾祖自如金公開漳,隨唐著績,勳業爛焉,祀典昭焉。傳至詠梅公,始建居龍門。”可見盧氏裔孫熟知始祖盧如金開漳的功績和宗族衍派的歷史過程。明末清初,墨溪盧氏有族人渡海遷臺,開發臺灣,傳衍至今。僅《墨溪盧氏族譜》一書明文記載遷臺的族人就有六七十人之多。而長泰《青陽盧氏族譜》已經和臺灣《雙溪鄉竹寮坑范陽盧氏族譜》對接,是兩地盧氏同祖同根的鐵證。龍海海澄的龍門盧氏裔孫於清乾隆年間遷臺,臺北、基隆的盧氏宗親自稱“龍門堂”盧氏,以示其與祖地的血緣紐帶。清同治年間,臺灣的盧氏宗親為便於回鄉祭祖,在三門坑社建“臺灣厝”,至今保存完好。“臺灣厝”建築群共三處,有八幢61間之多。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盧橋頭-唐勳遞鐵券

文風昌盛出俊傑

墨溪盧氏文風昌盛,明代尤熾。將《墨溪盧氏族譜》的《歷代仕宦名次》與清光緒《漳州府志》對照,自宋代起,查得有功名者52人,進士7人,特奏名3人,舉人20人,武舉2人。其中較著名的有盧岐嶷、盧維禎、盧化鰲、盧經等。

盧岐嶷,字希稷,號璧山,長泰人。自幼聰慧,七歲能文,長博極群書。明嘉靖二十三年進士(1544年),官至貴州按察使,所至之處,皆有政聲。他為官清廉,遭人讒構解官歸家時,曩無長物。祀長泰縣鄉賢祠。盧岐嶷著有《金膏玉液》《鉤元類纂》《吹劍集》等書。他重視教育,“惟以書籍課子孫”。長子盧穎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舉人,與盧維禎同科。季子盧碩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孫盧春蕙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2年)舉人,官定遠知縣。孫盧光相為明天啟元年(1621年)貢生。清乾隆《長泰縣誌》稱:“碩家傳伏氏經,與兄穎後先接武父子兄弟,詞章行誼推重一時,諸蘭玉復振家聲。人以為天道福善之報,蓋不爽雲。”福報之說,縹緲無據,與其歸功於天道,不如歸功於因盧岐嶷重視教育而形成的優良家風。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漳浦儒學明倫堂碑記-盧維禎撰

盧維禎,字司典,號瑞峰,漳浦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因忤當道致仕。歸家後,他與里人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結率真會於梁山。盧維禎好讀書,知識廣博,著有《盧氏家譜》《京省次閩會錄》《醒後集》《醒後續集》等。鄉中有以文謁者,他便為之修改,並對進步者予以獎勵。他為官清廉,生活節儉,樂施好善,救濟窮困,造石橋,設粥賑濟災民。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盧維禎逝世,時年六十八歲,贈戶部尚書,賜祭葬,蔭孫塋入太學。祀漳浦縣鄉賢祠。清光緒《漳州府志》稱其:“品藻精密,拔淹滯,進孤寒,凡所舉措,雅符公論。”戴燿在墓誌銘中極力讚揚:“惟公溫而理,練而定,大事曉暢而及物克勤,與人喜怒不行於色,遇事禍福無介於懷。籍令公秉樞衡,殫厥施允,足以撐持國運而霖雨蒼生。”盧維禎之祖盧鑑、盧池皆封贈工部右侍郎。侄盧烶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舉人。孫盧塋,戶部主事。

盧化鰲,字爾騰,漳浦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歷任蘭溪、婺源、旌德三地縣令,因巡撫周起元推薦,升戶部主事,尋改吏部。文徵明曾孫文震孟對他說:“朝中素耳勁節,今銓政賴公主持。”魏忠賢聞而忌之,在構陷楊璉、左光斗時,將盧化鼇也歸為東林黨人,與楊璉等二十七人同日下獄,後革職歸家。崇禎初年,起用東林諸君子,盧化鰲官復原職,很快便以清慎升為吏部郎中,以病乞休。著有《易傳》《四書講意》等。父盧英聲,贈戶部主事。

盧經,字喬,號得一,長泰人。四歲能屬對,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官御史。後巡按河南,鋤豪去奸,貴戚宗藩一時為之斂手。萊陽郡王強佔許州生員莊田數百畝,歷任巡撫的官員都不敢國文,只有盧經敢於上疏,極數萊陽郡王之罪。郡王也上疏向崇禎帝哀求。崇禎大怒,想要處死盧經,幸有侍郎陳子壯、禮科蔣覌國極力申求,才改將盧經繫獄兩年。盧經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氣節為後人敬仰。清雍正元年(1723年),昭令盧經入祀忠孝祠。此後又賜封“忠諫”匾,懸掛於長泰青陽盧氏祖祠“豸繡堂”。因此,這座盧氏宗祠也被稱為忠諫府。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長林寺-化蓮堂匾(永曆六年盧若驥題)

此外,明清之際,堅持抗清的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雖生於金門,也是盧如金的裔孫。他曾作《青陽盧氏族譜序》,落款自稱侄孫。盧若騰,字閒之,一字海運,號牧舟,同安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他為人正直不阿,與黃道周、沈方、沈銓等人志氣相投。後外遷浙江布政使司、寧紹巡海道,潔己愛民,興利除弊。清軍入關,明宗室逃至南方,盧若騰任隆武朝浙東巡撫,駐溫州督師北伐,並以族弟盧若驥為遊擊將軍。守盤山關為蕃衛。黃道周北伐被俘,不屈犧牲,清軍逼近溫州,盧若騰堅守不降。清軍破城,他在巷戰中背中三箭,被靖海營水師所救。回到福建後,他和郭大河、傅象晉等人在長泰舉兵不利,退居金門島。永曆朝任兵部尚書,於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投靠鄭成功,被奉為上賓,常被諮以軍國大事。盧若驥則繼續血戰閩粵間,屢著勞績。盧若騰、若驥兄弟還與萬姓集團、天地會有密切的關係。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盧若騰與丘建會、萬禮攻打平和縣城。萬禮原名張要(一說張耍),平和小溪人。明崇禎間百姓飽受剝削,眾人謀結同心,以萬為姓,萬禮為首領。順治十年(永曆六年,1653年),盧若驥為詔安長林寺開山住持僧道宗書“化蓮堂”匾。道宗在萬氏集團中排行第五,又稱萬五,被天地會奉為祖師,他創建的長林寺是天地會的起源地。盧若騰曾與長林寺僧達宗有詩文往來,有研究者結合多方信息,推測達宗就是道宗。如今,坐落於金門金城鎮的盧若騰故居及墓園仍保存完好。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高隱寺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高隱寺-萬師祖堂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高隱寺-康熙年碑

墨溪盧氏才俊輩出,為其而立的牌坊亦為數不少。《墨溪盧氏族譜》的《歷代坊表匾音存式》一共記載了31座牌坊,比府縣誌記載的多出二十餘座。前文提及的“少牧”石匾,是漳州知府詹瑩、同知張遠、通判向榮於明嘉靖六年,為明正德七年龍溪學貢生許州同知盧謙立的牌坊的題字匾。該坊表不見於府縣誌及族譜,所幸留存殘件,可作彌補。

今將府縣誌中記載的盧氏裔孫坊表一一列出,以供瞭解。

甲第傳芳坊,為知縣盧遂、按察使盧岐嶷立(長泰縣)。

登雲坊,為戴同吉、盧遂立(長泰縣)。

春卿世德鳳池承恩坊,為吏部員外盧潭、子訓導盧琅,封中書舍人盧表、子中書盧諲立(薌城區)。

墨場橋頭開漳功臣盧如金

臺灣路-五星聚奎坊(殘)

五星聚奎坊,為尚書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盧維禎、石應嶽立(薌城區)。

司空三錫坊,為贈封二代侍郎盧維禎立(漳浦縣)。

天官坊,為吏部文選司郎中盧維禎立(漳浦縣)。

清囊籌國坊,明萬曆間為戶部郎中盧碩立(薌城區)。

小結

在收集、整理開漳史料,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開漳聖王文化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文化現象,是歷史文化、血緣文化和信仰的有機結合。如果我們只從其中一個方面探討開漳文化,都可能得出片面的結論,從而影響對整個文化的正確認識。就史料來說,國史方誌的記載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來自民間的族譜和口述歷史也不容忽視。不該因為後者有錯誤之處,就徹底否定它們的史料價值。

墨溪社和橋頭社有著千餘年的歷史,是如今薌城地區已知的年代最古老的村落。盧氏和戴氏兩個宗族的歷史與漳州的歷史同樣漫長。他們的先祖隨陳政、陳元光入閩平亂、開漳建州,此後裔孫遷居墨場,繁衍生息。其宗族遷徙的歷史,就是漳州早期歷史的微觀體現,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對漳州早期歷史的認知。我們也試圖將這種由大及小,再由小及大的研究方法用於其他的開漳姓氏,儘可能地撥開歷史的迷霧,使開漳歷史的圖像可以更加清晰、明瞭。

運營:TO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