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活動中心17653708


學習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沒有付出努力,就不可能有收穫。從事教育工作很多年了,沒見過哪個學的能不學習還能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

可是就有人說,我們班的誰誰誰平時感覺就那樣,一下課就玩,甚至連作業也不做,上課有時間還開小差,可是成績還是很好的。有這樣的學生存在,但絕對是極少數,上天對每個人不是那麼的公平,有的學生就是很聰明,接受能力很強,一學就會,但這是極少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得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去學習。

對於很多比較聰明的學生來說,他們也不是不學,如果不學的話來學校幹什麼?只是他們的學習效率會高一些,他們也許有很多獨到的學習方法,理解和接受能力比一般學生要強一些。也許普通學生需要學習一個小時才能掌握的內容,讓他們學習二十分鐘就足夠了。

上天也是公平的,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夠努力的學生成績也許還不錯,但絕對不是頂尖的學霸,很多都是偏科比較厲害的,比如說在需要理解和運用的理科方面會好一些,但在需要記憶的文科方面就會顯得很薄弱。

看看身邊的那些學霸,那個不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與汗水,之前網上爆紅的哈佛圖書館的三點鐘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比我們更牛的人還比我們更努力,我們該如何去追趕呢?

也許我們看到別人很閒,但是別人在課後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與汗水誰又知道呢?每一分的榮譽與收穫都離不開背後的默默付出。在別人努力刷題的時候也許我們在發呆,閒逛,上網,玩遊戲,聊天。所以不要被表象給迷惑了,也許你見到的別人閒散的片刻只是別人短暫的休息與調整,甚至還說不準,這是別人放的一個煙霧彈了,故意讓你感到別人沒有在努力。

學習這件事情不是你越刻苦,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績就越好。學習成績不僅僅與學習的時間有關,學習的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低效的學習效率會讓你事倍功半,但高效的學習效率必然會讓你事半功倍,這也許就是普通學生與學霸之間的差異。

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一樣的,能用來學習的時間也就差不多了,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來看誰的學習更有效率。如果效率很高,就可以付出相對少的時間來學習,還能有不錯的成績。

對學霸來說,勤奮加高效的學習效率就造就了頂尖的成績,而對大部分普通學生來說,也許沒有那麼聰明的大腦,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差一些,那麼首先就必須要有努力付出,在勤奮學習中不斷去總結和反思 多向別人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


胡老師數學課堂


工作十幾年,做了十幾年班主任,也教過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說實話,還真沒遇到:從來不學,成績頂尖的學生!

一、現在的考試製度,僅靠天賦不可能成為頂尖的學生!


我們不可否認天賦在學習中的作用,有的學生確實能夠憑藉天賦學好某一科或者幾科內容,但是想憑藉天賦學好所有科的內容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不同學科的要求不一樣,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有些學生語文成績突出,記憶能力超強,但是數學成績一塌糊塗,所以,僅靠天賦就能學好各科,顯示不太現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遺憾的看到,某個學生非常聰明,悟性很高,但是就是不努力,不紮實,所以成績不好的原因。

二、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尖子生往往是真勤奮的學生!

曾經有個學生,每天學習到深夜,體質很好,喜歡打籃球,每週六下午都會和其他學生一起打一下午的籃球,但是不同的是,他打完球晚上回家學習去了,而其他的學生出去玩去了,最後,這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


那些認為尖子生不學的學生,很可能被他們“迷惑”了,這些學生不是不學習,而是三個“知道”

1、知道什麼時候學:他們既能勞逸結合,又能夠根據學習的規律學習,能夠把握學習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學習,從而做到了事半功倍。

2、知道學什麼:他們能夠清楚的知道什麼內容考,什麼內容不考,什麼內容會,什麼內容不會,他們不會眉毛鬍子一把抓,不會“瞎忙活”。

3、知道怎麼學:他們對各學科的特點把握準確,重要的知識點、常考的知識點能夠牢記於心,他們的筆記也許並不美觀,但是實用;他們的作業也許做的不太好,但是他們能夠把握好重難點問題。


所以,不要認為尖子生不學,他們的不是不學而是會學、樂學。如果看不到這些,單純模仿他們不學,人家就會是學霸,你就可能變學渣。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我們經常在班上見到這樣的情景,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下課玩的最歡,那些天天下課還在努力奮鬥的孩子,學習成績卻很一般,為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首先,學習做事和人的智商或者說天賦有關係,先天的遺傳基因確實挺重要,要不咱們經常聽說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努力。

其次,下課最會玩的人,應該說是最會學的,他們向課堂要質量,認真聽講,及時總結,方法得當。那些看著很努力的孩子,也可能是一種假努力,看著他們在那一直聽課,可能學的東西都沒用心,老師上邊講,他在下面想,不知道想啥呢。也可能學習方法不對,沒抓住重點。總之就是方法不對。

其實天賦再好的人,也是需要努力的,只
是咱們覺得他沒一般人努力而已,就算神童,不努力最終還是淹沒在人家了。


靜等花開1206


不努力,不代表不認真,不專心。

不努力,也不代表不仔細,不用心。

認識一個五年級孩子。屬於頑皮型的。

調皮搗蛋在班裡排不上第一,也一定能排上前三。

家長看到其他成績平平的孩子,這些年越來越懂事,在其他成績優秀的孩子影響下,都漸漸養成了在校完成作業,回家複習刷題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在進步。

反覆叮囑他,也要這麼做,穩固成績。可他根本不理會,還說學校環境不好,沒心思做作業。

大多數自修課、午間老師讓他們完成作業的時間,他不是自顧自的玩,就是找同學聊廢話。要麼就是被老師帶去辦公室批評中午不好好吃飯,自習不做作業。偶爾麼參加一些學校競賽。每天作業帶回家做,做完了也離睡覺時間不遠了。也沒啥時間正兒八經刷題,就打會兒遊戲。

更氣憤的是每次學校測驗,家長都是前一天晚上,孩子睡覺了,從其他家長那裡知道。或者第二天測驗完了才知道。根本沒準備複習的餘地。

可這孩子幾乎就能時常考第一,就算沒考上第一也是全A排名靠前的成績。

家長會和老師定期溝通在校表現情況。得到回饋一直就是想聽的很認真聽,課堂筆記明顯體現出他上課的聽課質量還是比較好的。重點要點都記全了。不想聽的自己在下面開小差、做小動作。

所以!

【聽課質量和作業質量的確非常重要。】

但是!這孩子目前處於小學階段,這樣的狀況,我相信再不提高加強努力的意識,絕對熬不過初二,學科越來越難,作業量越來越大,很有可能會退步。所以好成績的保持必須發揮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家長和老師也在努力糾正他的“毛病”。


䒕Ki姐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用刻苦努力卻能成績拔尖?這個問題問得好!估計問這問題的,一定是和我一樣,在上學時不屬於這類孩子;在當家長後,很羨慕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吧~

這些孩子中有兩類:

1.天資過人,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比。

比如,空間想象力極強,或者,過目成誦。你怎麼辦?再補課也學不過更考不過人家啊……

2.學習習慣好,上課效率極高,幾乎能百分百吸收。

跟第一類人比,他們可能天資一般,但人家打小就養成了特別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聽講特別專注,跟老師的思路完全同步。所以,這類孩子課下幾乎不用怎麼複習,稍微學一學,考試就頭幾名。

我家現在也有在上學的娃,看情形,她的智力水平一般,我一直在幫她養成好的習慣。不求頭籌,但要保持偏上的水準就好。要不,老跟別人比,累啊,孩子累,家長更累……

您同意嗎?咱們可以多交流,也歡迎您關注我,謝謝!


小公主變形計


和思維導圖結緣是上了大學以後,某一天覆習功課的時候突然醍醐灌頂,從那時起,我的學習能力開始飛速提升,考試對於我來說,不再是痛苦的折磨。

掌握了思維導圖這把“屠龍寶刀”,才徹底明白了一件曾經以為特別古怪的事情。

我初中時期的一位同學,他的學習方法與眾不同,上課時課桌上只放一本合著的書,偶爾記筆記,真的是偶爾,因為極少見他記筆記,整堂課一動不動地凝神聽講,之所以觀察這麼仔細,是因為自從他到了我所在的班,我就從第一名毫無懸念地落到了第二,差第一名一個車位,是的,我既不幸也幸運地遇到了“學神”——幾乎科科考滿,我除了個別科目勉強和他不相上下,整體成績完全被碾壓。

這位同學在家學不學,如何學不清楚,但在學校的狀態也和其他人完全不同,自習課我和多數同學總是忙著做作業,想起來著實汗顏,當時的我就是靠刻苦努力勉強考個高分的那類學生,每天疲憊不堪還咬牙堅持的那類學生。

“學神”自習課也做作業,不過是在下課前十分鐘內做完的,大部分時間面前什麼都不放,手肘支在桌子上“冥想”,偶爾拿出書翻一下,後來也知道了他是象放電影一樣用腦子過濾消化課堂內容,別人就算知道了他的方法也用不了,就象武俠小說裡的“屠龍寶刀”,大多數人見了也拿不動,就算拿得動也舞不動。

《高考狀元的屠龍寶刀》的作者李曉鵬,來自重慶江津的高考文科狀元,他很幸運在高中時期領悟到思維導圖的妙處,幸運地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

曾經和當高中老師的朋友探討過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確是學習上的“屠龍寶刀”,但若想把“寶刀”舞動的行雲流水、虎虎生風,“內功”的修為得達到一定程度,什麼樣的“內功”?迅速整合知識點的能力。

說詳細點兒,編課本的人把要呈現的知識分章節闡述,類似於看書的人看到的是很多不同形狀的葉子、部分長長短短的枝子,還有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樹幹。

多數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強記葉子的形狀、枝子的長短,免不了記混葉子的形狀,記錯枝子的長短,能記住80%到90%的內容就是“學霸”了。

如果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就是找出葉子和枝子的結合規律,把葉子歸類,合適的葉子“粘”到合適的枝子上,再把合適的枝葉“粘”在合適的大枝子上,最後還原成“樹”的模樣,這樣就不會記混也不會記錯,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就完成了。

但凡成績好還看起來學的輕鬆的,都是掌握了高效學習方法的人,而努力學習是領悟高效方法的前提條件,至於能不能悟到,什麼時候悟到就看個人的運氣了。


阿娥你好


我覺的每個小孩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樣的,慢慢差距拉開是成人的思想的作用。比如有些人不讓孩子玩手機和電腦,我從小就讓我兒子玩。我想未來世界都離不開手機和電腦,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玩,如果讓他從小就玩,會不會長大了他就不會迷戀遊戲,反之你不讓他玩,他悄悄去網吧玩,那才完蛋了。其實有些遊戲可以學到很多歷史知識,我兒子的歷史和地理知識就是玩電腦學的,我兒子還喜歡看地理中國,探索發現和我愛發明,小學時他什麼都看,有時還看百家講壇和京劇。初中就不丟這些了。初中我很少看他在看書,同學都說他一天到晚玩遊戲成績還比他們好。所以說世上沒有天才,天才可能也在其他方面獲取知識,只不過你沒看見而己。我不是說我兒子是天才哈。


大夢初醒8958


人與人,生來就存在差異,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龍即鳳,學有所成,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事實上,個人先天條件是獲得成功的首要條件,家庭環境不同,受教育環境不同,只是外因。

在家庭裡,我們只看到自己孩子如何聰明,那是因為沒有比較。

有采訪過老教師:有的孩子點點就透;有的講一遍就會;有的講三遍;有的累死老師,也學不會。

這種現象在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學生成績的正態化分佈:優秀30%,普通40%,較差和差30%,我們現在的家長和老師、社會,普遍要把普通 較差和差的學生教成優秀,其實這是對孩子本性折磨,他們其實在學完基礎知識後,可以在其他方面發展,更能發揮各自特長。

教育本質是讓孩子發揮各自能力,健康快樂成長!



一雲林夕一


有,但極少。

不知題主是根據什麼數據得出這個結論的。反正我還沒遇到過。

題主應該是根據一些表象觀察得出這個結論的,認為成績拔尖的學生沒有刻苦努力。

我想說的是,成績拔尖的學生也刻苦努力,你沒看到,別人沒看到而已。

成績拔尖,需要智力基礎,更需要良好習慣,還需要刻苦努力。現在的學習科目多,內容難。

就算有學生智力超常,但也有環境影響,也是知識受限。何況不一定就有良好學習習慣。

所以,智力高的學生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也有很多,刻苦努力的也有很多。而三者結合的就很少。所以成績拔尖的學生不多,其中還不刻苦努力的就更少。

最後,不要以為別人的成果都是輕易得到的,只有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結果才是自己的。


凱米思琪老師


就小孩講,認幾個字,算幾道題,超常發揮,通過考試,屢見不鮮。這是因為的確有記憶力好、理解力強的聰明孩子。別的孩子使十分勁兒,這孩子少使點勁兒,效果確實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意味一一從不刻苦屬於一一從不努力,還能達到成績頂尖?!

頂尖如何理解,在班級範圍內,在年級範圍內,考試總是第一?!這樣的頂尖不足為奇。努力了,是前提。刻不刻苦努力,只是努力程度問題,不是努力不努力問題。這話的意思是說,不努力,想頂尖,在公平、公正、公開的考試評判體系中不存在。

可以告訴每一個孩子,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熟能生巧,但成績頂尖者,有可能是兩個人賽跑的第一,而這個第一也有龜兔賽跑告誡,從來不會憑空到手。要清醒,還有那些使暗勁兒、暗使勁兒的孩子,這樣的努力的孩子,經常給人驚喜,喜歡出奇不意。

可以安慰每一位家長,你的孩子最聰明瞭,只是需要找準適合自己孩子的那門功課一一課內課外的隨便哪門,成績就容易在班級年級全校全區以至於更大更大的考場,卓然而立,達到頂尖。不頂尖呢?也是好的一一因為,功夫不負苦心人,百鍊成鋼,百年樹人。

拿學習外國語來說,剛出生在國外的中國籍孩子在外語環境中長大,母語倒需要惡補才能通過漢語水平考試一一HSK;但是,在這考試中獲得滿分成績者,也未必就是漢語言學家。這說明,不努力就可以用外國語與人交流,努力了還只是個香蕉人一一ABC(American-Born Chinese)。學貫中西,何豈難哉!

還是開頭那句話,無師自通,不問自明,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這樣的人,似有卻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