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財務人,“生”於數據,“卒”於數據?

自從時間走進千禧年,我們每天一睜眼,似乎就是一個新的局面。

科技的革命時刻在提醒著我們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沒有人能夠抵擋歷史的車輪在智能技術的推動下滾滾前進。


新興技術為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及與之相依相生的挑戰。擁有悠遠歷史的傳統財會業近兩年一再被推上風口浪尖,便是因為受到了新技術的衝擊,一度引發了從業者危機和人才恐慌。

今時今日,全體財務人仍然不遺餘力地在探索和討論未來行業的發展和趨勢。

在全球化的數字經濟時代,變革將對會計行業和會計人員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企業需要具備何種專業資質的財務人員來應對外部挑戰?

財務人員又應如何提升專業技能以適應變革?

來自業內的高級合夥人、財務管理者以及資深職場專家,都紛紛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畢馬威中國財務管理諮詢合夥人沈怡表示,72%的CEO認為,技術變革在對企業提出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比如提供跨界的多種可能,同時他們也相信新技術的應用將是財務職能的“破冰實驗”。

“因此財務部門面臨著從人到人,再到從人到“機器人”的轉換,財務人要適應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提前思考,將自己打造成適應環境,需要應對挑戰的人。”

亞馬遜公司財務總監、資深會員劉憲娜分享了自己多年從業經歷,她指出當下的財務人員不僅僅要對傳統財務有充分認知,也要主動了解未來財務的樣貌,讓知識武裝自己去遇見更美麗的未來。

劉憲娜指出,財務人員的從業生涯會經歷多重商業模式,財務自動化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財務人員要有能力去識別、去判斷、去把握公司的方向,也要有領導力、創新力和好奇心等來應對不斷的挑戰,去擁抱未來。

簡而言之,目下2000萬財務人為之感到惴惴不安的所謂“智能財務”、財務共享中心、財務機器人等新技術,其實只是傳統財務轉型過程中的部分環節,是變革的必經之路。

從來都不是環境來適應人,而是人去適應環境。

2000萬財務人,“生”於數據,“卒”於數據?


有人說,選擇做財務,就是選擇了一條考證人生的“不歸路”。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很多時候,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高含金量的財會證書無論是對於財務人的專業能力提升,還是職業成長與發展,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CMA認證的熱度也正在財務人之間大幅提升。原因昭然若揭。

知名500強企業某總監認為,“管理會計對企業而言應該是創造合理的利潤並且永續的存在。”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令眾多企業至今心有餘悸,彼時那些公司所追求的是所謂的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這並不代表永續的經營。

管理會計作為財務轉型大方向已然十分明確,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會計,需要經常看到企業的經營方向跟它的體制好壞密切相關,而管理會計應該起的最大作用就是讓企業更好更持續地發展下去。

CMA認證向來專注於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以“財務支持戰略決策,戰略融於財務管理”為理念,幫助財務人全面掌握“財務+管理”知識體系,被業內人士稱為全球財會領域的Mini-MBA。

眾所周知,與傳統會計相比,管理會計的職能大有不同。

前者的工作重心在會計記錄和核算,而後者在企業中往往需要負責監控、反應、報告和預測企業經營成果,評估企業整體業績,執行和監視企業內部控制,參與到企業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過程中,以數據為武器,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意見和建議。

如果說傳統核算會計起源於數據,忠於數據,那麼管理會計就是以數據為奠基,從事著高於數據本身的進階工作。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顯然已經無法阻止科技給財會行業帶來的巨大沖擊,那麼,財務人要想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不被行業淘汰,便只有從改變自己開始。

無論智能技術如何發展,財務人始終應該明確一點:科技解放的是雙手,而不是腦子。當人工智能取代了未來絕大多數的重複性操作之後,財務人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企業業務與財務之間的關係,以及優化企業財務流程等等更進階的問題上。

時代在更迭,挑戰從未止歇,聰明的財務人懂得如何正確擁抱趨勢,而非悲天憫人,固步自封。唯有如此,才能有望開啟行業的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