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

雲浮文化


古語有云,月滿則虧,盛極則衰……中國文化本就沒有“極致”之說,陰必陽,陽必陰,這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哲學理念和為人處世的原則,“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這又何嘗不是同樣道理?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徐學謨

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謙虛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謙虛的人往往心懷狡詐;沉默也是一種好的行為,但是過於沉默的人又常常暗藏奸猾。從這句話的意思來看,是要驚醒世人不可輕信於人,那些看起來美好的言行之下,並不一定是一顆品德高尚的心,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真小人可怕,可偽君子更可怕!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明代官場人士徐學謨,在那樣一種環境中,其感觸必定更為深刻。

其實究其根本,脫離不了根深蒂固的哲學思想,用陰陽來對比這句話,可不就是,老陽之上是為少陰,老陰之下是為少陽。例如一味求陽或是求陰,也便是一味謙虛禮讓,一味沉默,盛極則要衰了,自有另一面已經在等待著了,高點四周皆是下坡,過剩之處皆是溢滿。須知,陰陽互交才有平衡,不然這就是要“亂”,就是要反噬。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我覺得這句話也與一個詞很相近,就是“分寸”,沒有或是少了當然不好,但是多了也不是好事,其中分寸只是當局者自己去掌握把控了。

最後驚醒自己,無論是看人識人交往於人,無論是對己對人,都要分寸行事,陰陽互濟。









天路往事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過謙虛的人有可能是心中有詐,狡猾之人;太過沉默的人有可能是奸詐惡毒之人。意指看人不要只看表面,受表面迷惑,是古人留傳下來的識人的經驗之談。

這句話的原文是“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出自明代官員徐學謨的詩詞名句。徐學謨是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荊州知府,累遷右副都御史,官至禮部尚書。

從徐學謨的簡介中可以看出,作者生前經歷過官海沉浮,官場是個非常考驗人性的地方,錢、權是檢驗人性的試金石。

他接觸過各種階層的人,閱人無數,經歷豐富,憑閱歷經驗總結出“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這句透過表面看本質的慧眼識人的經驗之談。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的意思是謙虛是美德,但過於謙虛了,就是虛偽,很假,不真實,很有可能是狡猾之人;

緘默是美德,但過於沉默寡言的人可能是有心機、奸詐惡毒之人

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拍成電視劇中的一個人物角色---慕容復,外表給人風度翩翩,溫文爾雅,謙謙公子的形象,實際上他是為了復興大燕國潛伏在武林中,為人心機頗重、城府極深,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慕容復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度翩翩,待人謙虛有禮,實際上是為人心機深沉,狡猾,陰險的奸詐之人。慕容復這個角色很好的詮釋了“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這句話的意思。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是古人傳下的智慧結晶,經驗之談,意指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被表面迷惑,識人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值得後人學習借鑑。

這句話也側面告誡我們做人要真實真誠,該發言時就應該發言,不要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麼虛偽,做個坦誠相待,真誠的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誰說的?!誰說的?!簡直就是……高見!說得太對了!與我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過默者藏奸”這幾個字,似乎就是為我量身訂做的。

過默者藏奸

我本人從小就金口難開,沉默寡言,長大後依然寡言沉默,金口難開。有沒有“過默”,暫時還不知道,不過,他們都說我是“奸人”。對此我不想作任何辯解,我想我也應能享有像電影中的香港警官在拘訊疑嫌人時所說的“你有權保持沉默”的權利。當然,我也知道,任何辯解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半夜三更,捫心自問,我確實“藏”有一點“奸”。比如,我的美人,我的愛,你傷害了我,我卻一言不發,一笑而過。眼角明明在流淚,為何裝作無所謂?心中明明在恨你,為何裝作沒關係?

我承認,沉默確是一種美德。某些人,成天胡言亂語,廢話連篇,一件事,還沒做到一毫米,大話已經說了一公里。少說些空話,多幹點實事,多好!人聲鼎沸,汽笛長鳴,這個世界喧囂嘈雜,請降低一些聲調,最好保持安靜。


我承認,過於沉默也確實容易出問題。人是社會動物,相互協作是必須的,語言溝通是必要的。而且,人需要表達,向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也是一種發洩,人要維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發洩是一劑良藥。比如米國總統受了老婆的閒氣,他的發洩方式往往是罵遍全世界的所有國家。我受了老婆的閒氣,往往是借悟空問答的酒,來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寫點雖然不是很通的文章,但鬱結於胸中之怒氣頓時就通了。人如果過於沉默,顯然就會失去這條“洩氣”的重要管道,如不採取其它有效的疏通方式,久而久之,會有積氣成痞之虞。這時侯,陰暗的奸謀可能會如同春天的野草般瘋狂的生長。沉默的瘋狂,往往會超出人的想象!

我相信,過於沉默、刻意藏奸的人是極少的。一些人言語不多,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一種是話不投機,人家懶得說。遇著對路的人,便開啟了滔滔不絕的模式。一種是羞澀怯懦,等臉皮厚些了,話會越來越多。還有一種是心高氣傲,不屑與一般不三不四的庸人說些不痛不癢的無聊話。

過謙者懷詐

那一天,風雨如晦。翻開一本閒書,看到一個詞:謙虛。頓時心有所悟:“謙”有可能是“虛”的。

謙本應出於至誠。“過謙”,不免就讓人懷疑是虛偽做作,其中有“詐”。



胡適先生在北京大學,交遊之廣,朋友之多,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學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稱某先生,滿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廳裡高談闊論,過時不走,他也絕不會下逐客令。

這似乎有“過謙”的嫌疑。對此,張中行先生評論道:“專從現象方面來說,大家都覺得,他最和易近人。”“是天性使然還是有所為而然,這要留給歷史學家兼心理學家去研究。

胡適先生也許不只是“謙謙君子”那樣簡單。他一隻眼看著學術,另一隻眼則注視著政治,待價而沽。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甚至成為老蔣眼中可以競選總統的一員。

魯迅先生不僅文筆犀利,眼光也犀利,看人穩、準、狠。魯迅先生大約便覺得胡適先生不是表面那樣謙和,掩藏在後面的是不坦蕩、有機心。在論到陳獨秀和胡適的不同時,魯迅有一個著名的武器庫的比喻: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當然,什麼是“過謙”,似乎各人有各人的標準。一般來說,不近人情之“謙”,大家便要懷疑了。那什麼又是“不近人情”?似乎也難以說清。舉個栗子。

豎刁為表忠心,自行閹割。易牙為表謙恭,殺子蒸肉,齊桓公吃了,覺得嫩如乳羊。管仲臨死,齊桓公問:“豎刁如何?”管仲答:“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對於易牙,管仲遺言:“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奈何桓公沒聽進去。後來豎刁、易牙作亂,齊桓公落得個已死兩月有餘,寢宮蛆蟲遍地,屍臭熏天才下葬的下場,而齊國也從此失去了霸主地位。

謙默本是美好的內涵,有時成了奸詐的外衣。


莫安排



老實人未必老實。世間最難以揣摩的莫過於人心!老祖宗的為人處世哲學並非沒有道理,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度!

一、裝孫子的邏輯

善於偽裝自己的人,做事情有太多的考慮,尤其善於利用別人對謙虛的認可!

謙虛沒有錯,過度的貶低自己,吹捧他人實際是一種自我保護,自我偽裝,這種人害怕別人看透他的真是目的,在形式不利於自己的時候到處裝孫子,最令人所不齒的莫過於三國司馬懿!!

司馬懿的過度謙虛,就連一向多疑的奸雄曹操都能騙過去,可見其內心有多奸詐!

過於謙虛,麻痺對方,使其疏於防範。一旦時機成熟,扯下善意麵具,暴露狼子野心,背後捅一刀!!

二、沉默中的恐懼

沉默是金,但遇到該說的不說,該表態的不表態那就不正常了。過於沉默的人,心事縝密,凡是都要考慮是否利於自己,於是為了看清事態發展方向,表現的很沉默!

一旦看清形勢,不管不顧什麼社道義,什麼正義。這種事例太多太多。比如唐朝的朱溫,宋朝的秦檜!!

他們的內心是恐懼的,害怕說錯話,站錯對!一切都為了自己,行為不端,態度曖昧!

人性複雜,相處有道,為天下蒼生計,切莫違背做人準則!!


唐唐談悟空


這是經驗之談,不具有四海皆准的真理特質。

但經驗是個絕大的正面命題。

這裡又涉及到一個歸納與演繹的邏輯問題,“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是根據部分事實,注意是部分事實,而非全部事實歸納出來的,歸納者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為避免自己與所相關切重蹈覆轍,併為揭露“過謙”與“過默”可能隱藏的陷阱,而為此類可能存在的陷阱,做上標的和記號。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在理論上,很明顯它犯了以偏蓋全的毛病,並非所有“過謙”“過默”者都是懷詐藏奸者,而以此為標準演繹,無論在理論與實踐上,肯定是有很大紕漏的。

但在實際應用中,理論就歸於實踐所馭了,在實踐中,人們若只以理論行事,肯定要大敗而特敗,弄不好會有性命之憂。

就如謙虛得覺著異常的人,你是不能隨意放鬆警惕悠遊自在的;沉默得令人發毛的人,你是不敢隨意踏足挑釁一試深淺的。為何不敢呢?理論上他們不一定就是奸詐者哦,可是,誰管它!為保護自身計,防患於未然,冤枉了他去又如何?

現實的殘酷,在這方面,適用“寧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蔣汪名言,於是街頭一時紅流成河。

曹操也來了,他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於是他殺呂伯奢而不惜,詐夢殺侍者而不顧。

現實的殘酷,催生了厚黑學陰謀論,在一定程度和範疇內,我們有理由認為:世界向來暗無天日。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不過是黑暗森林中一個小小的縮影而已。





思之遊魚


凡事皆有度,過而則反。凡事有衡,偏而則作。就像羨慕,本身是美好的嚮往和奮鬥的動力,過則為嫉妒,會讓人胸懷狹小而奸詐,最後害人害己。

謙,是我們口授身傳的美德,謙者有3讀。默是我們為人處事的謹言,默者有德。謙虛使人進步,一語傳頌百年。沉默是金,也是一直信奉的做人原則。但如果二者皆過度,那謙者成了虛偽,默者成了腹黑。

過謙者懷詐,過度的謙虛,比驕傲更加讓人感覺虛偽,一方面會感覺不自信,但另一方面,又會感覺太過自負。言辭之中,難免讓人感覺帶刺。

過默者藏奸,有句話說的是,最怕不叫的狗,和不說話的人。當說夜說,是一種落落大方。不該說還說,則會遭人嫌棄。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說話,就有些可怕。


燕然美文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 ——明代·徐學謨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我的理解為;凡事有度,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一個界限,要掌握好相應的尺度,不能太過。就像有句老話“貌甚善宜防其奸”一樣,謙慮本來是一種美德,可一味的自謙讓明明不如的人都感到難堪和不安的地步,那就是過“度”了,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並讓人感覺到心機重,城府深而不好再打交道。



過默者藏奸的本意是不透露,不公開,讓你摸不透心理及心意,是個深藏不漏的人,善於偽裝及隱藏的很深。無論“過謙”還是“沉默是金”的這兩類人都是陰險而不好打交道的人。


西域瘦駝


好多朋友都對這句話做了很好精闢的解讀。我也收益匪淺,這裡我不過就是有點小小的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奸詐就是因為一個“過”字。過很好理解,過頭了,過火了,過分了,過猶不及等等等等,凡事皆有個度,過了就要質變了,這是大家都曉得的道理。
然而怎麼掌握這個火候,這個度,恐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學識,修養,智慧或者為人處世的原則不同,在生活工作以及社會交往中的表現也就不同。而這種表現是不是“

過”,我只看這種表現是否有害,不利於人際交往,不利於工作,不利於社會。

謙者有度,該謙者謙,但倘若到了需要當仁不讓,挺身而出之際還要以我不行,我才疏學淺,我能力有限為由對工作推三阻四,看他人笑話,這就真的不是謙是而是“詐”了。明明有能力,明明可以,卻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自謙推諉,就是使詐。而面對某種情況,問題,需要站出來說話卻一言不發,保持沉默,就是藏奸!沉默寡言不是漠不關心,毫無觀點,明哲保身;謙虛謹慎也不是不敢擔當,推脫責任的藉口。少說不說也要當言則言,低調做人也要高調做事。這樣才是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謙虛不張揚,寡言而一語中的是不是就不過度呢?我想是的!



濤聲依舊23268


你好,這個問題。簡單分析一下了。謙虛是好事,謙虛使人進步。沉默,也是好事,沉默是金。可是過於謙虛是一種什麼心態,無非以下兩種1.驕傲,本來你擅長長跑,你長的帥,人家誇讚你你卻說自己不能


長跑,長相不帥,典型的驕傲自滿。2.隱藏實力,典型的詐者,比如,班布爾善,他與索額圖下棋時明明能贏卻總讓著對方,讓對方贏,索尼(索額圖他爹,當時的大清首輔。)就提醒索額圖,你要提防班布爾善呀,鰲拜處處蹭強,而班布爾善處處退讓,這人要小心呀!後來康熙在誅鰲拜這事件中,班布爾善意圖謀殺康熙奪取皇位,可見這種人是城府很深的人呀

!過於沉默是一種什麼心理,1.心裡有鬼,或者幸災樂禍。別人逢了大難其他人都在同情這個人,而你卻在一旁不說話,這是默哀嗎?多半是一種幸災樂禍,或者心裡竊喜,之前就看不慣此人,他終於倒黴了呵呵。就是這種心態。2.隱藏實力。不想通過言語讓


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牌自己有幾斤幾兩,屬於深挖洞,藏起來的人,這類人多半懷有野心意圖幹什麼大事。3.自保。由於身處不安全的環境,怕言多必失,於是乎採取了不說話的方法為自己避禍。另外過於憨厚者必定是內心奸詐之人,(企圖以憨厚來矇騙
人,讓人降低防範心理。)過於簡單純潔的人必定是有心機的人(以簡單純潔博得他人好感,降低他人的心理防範。)總之,是人呢,都有缺點,有些人太完美,太優秀,或者某些方面太異於常人,一定要注意,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金雕10867371


“過”,就表示已經超過極限、極致了。

猶如‘否極泰來’,如果將‘謙虛’‘狡詐’‘沉默’‘奸佞’放置於八卦當中,‘謙虛、沉默為‘否’,‘狡詐、奸佞’為‘泰’,周易八卦講究輪迴,當‘否’掛轉一圈後會到‘泰’,因為‘否’轉完了。



還有一種拿“五行”來比作事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是輪迴,‘金’如果比作好事情,那麼‘金’轉完之後,就會是‘木’,會有些許不好的事情。



這些都是講,凡事都不能到達一個極致,突破這個極致就會變為這件事情的反面。

所以,謙虛需謹慎,沉默有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