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在美國宇航局(NASA)任職的天體物理學家珍妮•卡維洛斯,曾經對《星球大戰》中各種科幻元素進行了一場科學暢想,寫成了一本書叫《裡的科學》,我們一起來看看。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第一,什麼樣的環境適合類似地球物種的生命

科學家提出了“生命宜居帶”的概念。生命宜居帶是指在恆星周圍可以產生生命,並且能夠維持生命長期存在的環形區域。

這個環境,對於冷的矮星(表面溫度3000攝氏度),要求行星至恆星的距離約為0.1個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

對於熱的巨星(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近似於太陽)大約為2個天文單位。

其他溫度範圍的恆星演化太快,是不可能存在有利於生命存在的溫度、水分等條件。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天文學家根據觀測結果推測,銀河系幾乎每顆恆星都有至少一顆行星環繞,所以整個銀河系約有1000億顆行星。這其中大約有17%——即多達170億顆——是大小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那麼,這些行星中位於生命宜居帶的又有多少呢?答案是約10億顆。所以像《星球大戰》裡呈現的千姿百態的宜居星球是非常合理的。

2,都有什麼樣的外星人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對於碳基生命來說,都經過漫長進化,它們可能生活在陸地上,有著軸對稱的軀體,但不限於四肢,可能像蜘蛛或章魚,有許多“手”,用來操縱工具。

生活在水中的外星人因為要不斷游泳,恐怕不容易進化出四肢,它們也許擁有智慧乃至複雜的社會關係,但很難發明各種工具,就像海豚那樣。

對於硅基生命,也許移動速度緩慢,但思維速度大大超越人類,更趨近於電子計算機。

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大氣層中,也許會存在水母一樣的氣球狀生命,靠氨氣為食,以閃光為交流手段。

總之,生命就是能夠繁衍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有機組合,並沒有條條框框限制它的模樣。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3,外星人的科技

既然“外星人”的面貌可能與我們有這麼大不同,那麼他們的科技水平,跟我們相比又如何呢?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謝夫提出外星文明可能以三種發展水平存在:

Ⅰ型文明,只能控制本星球的文明,利用本星球的礦藏能源,在本星球上種植、生產和居住。它可以達到控制核聚變產生能量的水平。

按這個標準,人類文明還夠不上Ⅰ型文明的水平,大約可以算作0.7級文明。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Ⅱ型文明,能掌握整個恆星和所屬行星系統的文明。將來人類能掌握整個太陽系內任何天體的物質和能源時,就進入了Ⅱ型文明時期。

Ⅲ型文明,能掌握整個星系的文明。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擁有千億顆恆星。將來人類能掌握整個銀河系的文明時,就進入了很高級的Ⅲ型文明時期。

一個Ⅰ型文明發出的信號,可以擁有大到足以令其周圍數千光年範圍內任何一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能量。Ⅱ型和Ⅲ型文明統稱為超級文明。對於這兩種文明,其可探測範圍甚至可以擴大到星系乃至整個宇宙。

4,機器人是什麼樣的“人”

機器人未必要像人。

從根源上說,把機器人(英文robot一詞中並沒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類的樣子是人類中心主義在作怪。

最新一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出現的可愛機器人BB-8是個突破。它不再擬人,而是兩個球體疊加的結果。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相對於雙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為穩定有效。

和《三體》相比,《星球大戰》更像是玄幻而非科幻(生命篇)

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具備與人差不多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屆時機器人從身體到智慧就會全面適應太空生活,遠遠凌駕於人類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