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的自白:群里面有顽皮木偶,黄有璨,张亮,黄天文...

2017年11月21日,我建立了北京·运营学社。

其实这样一个学社一个学社我想建立了很久,终于在那天突然脑子发热建立了。

这个学社的初衷很简单,我就是觉得,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从来、从来、从来没有一个老师,专门告诉我:小胖你应该这样做运营、小胖你应该那样做运营。而当我遇到运营想不通的问题时,我也真的不知道该到底问谁。

这个阶段真的感谢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三节课、馒头、pmcaff、运营研究社等一系列平台,为运营人提供运营知识。虽然这里面的知识都很零碎,也无法立刻根据我的问题把我想要解决的解决掉。但是在运营这条路上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我很孤独,真的很孤独。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一个圈子,是一群运营人的圈子(当然,有很多这样的运营流量群,他只是为了产品的销售带流量而建立)。

那天真忘记是咋想的,就突然建立了这么个群。但这真的真的是我想建立的一个圈子,一群在北京漂着的运营人,能够一起交流、学习,一起成长。

也许我们无法有一个人手把手带着我们成长,但是有这样一个圈子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人能帮着我们去解决。

她是圈子,不是流量收割。

关于这个群, 有一点我想的很清晰:这个群我一定不做收费,因为我不需要这个东西给我赚钱。只是希望在运营学习的路上有一群同伴。

关于这个群的规模,375人应该是最多的人数了。再多,就超过了一个圈子的承受力了。

这个群第一阶段的上限是211人,是运营学社首席审核官群里的伙伴头脑风暴提出来的。中国有一批牛逼的大学,叫做211.所以就是这么多人。

这个群第二阶段的上限是375人,也应该是最终人数。

375人是因为北京有一条路叫做学院路,在这条路上有8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而唯一一条穿过所有大学的公交线,就是375公交。

其实,这个群每一个小细节,都是经过不断地思考设计的。因为我也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探究到底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圈子。

1.最开始建群,按照管用的方式:发朋友圈二维码。进来了100个人。然后我做了一个动作:所有人需要更改名片。愿意改名片的我认为是真的在意这样一个群的人,未改名片的全部踢走。然后就剩下现在头像里前面几排的40个人了。

2.我发现了第二个问题:群是建立了,这40个人每一个人理我。群没有活跃度,到底该怎么办。然后正好黄天文老师写了新书《引爆用户增长》,朋友叫我跟黄天文老师做一个对话,也就认识了他。我就把他邀请进来。然后群瞬间活跃了起来(有作者或者说大咖进群激活了社群)。那天晚上大家聊到了半夜1点多。特别嗨。

3.我又发现了第三个问题:这特么的再搞下去,这个群就得改名黄天文老师粉丝群了。我小胖的江湖地位不保了啊!该怎么办?

我的解决办法是:既然如此,那我得拉几个和黄天文老师段位一致的人。这叫做制衡。于是,我就把我过去认识的做运营很厉害的老师邀请了进群。这个群终于又回到了北京·运营学社,而非黄天文老师粉丝群。

4.接着,又遇到了第四个问题:一不小心拉的运营大咖老师太多了,群里有位同学说了句话“感觉自己都不敢在群里说话了”。如果是这样,这个圈子还是会死掉的。

我想,估计就像一杯水里头撒盐,现在盐太多,水有点咸。于是,我就又开始从朋友圈里面邀请好友。恰好之前我们有想尝试在混沌建立运营市场方向的群(但最后没做),不过同学都还在。就来了一波大邀请(也就是运营学社首席审核官这个群的诞生),群又活跃了起来。我们讨论后也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群人数上限211人。

5.没错,我又遇到第五个问题:社群到底如何持续保持真正的活跃度,而不是扯皮条。

恰好看了徐志斌老师的《小群效应》,里面有一个数据启发了我:次线下活动的意义大于5次线上活动的意义。而做社群最重要的是让群里的人彼此之间有更多的连同。才能够保持粘性。

我又偷懒不愿意自己组织活动。那会儿年底,我就干了一些事儿:反正我想去混沌大课大家也想去、反正我想去小鹅通活动大家也想去,反正要一张票也是刷脸、要十张票也是刷脸。索性就组织大家一起参加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一起吃饭交流。不就建立了连同,还学习了嘛。

当时就产生了我们自己的公众号(至今1篇文章都没发,就有50多个粉丝了),和自己的幕布文档。

6.连同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家真的开始彼此交流起来(因为彼此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过年的时候,亮亮主持,我们211个人还一起玩红包接龙、集体新年祝福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当时说是计划要搞一场开年大趴,但后来新年回来一方面是事情多,另一方面感觉人数还不够(想一想,一个211人的群先算报名率、再算到场率,能来多少)。

7.于是就到了最近一段时间疯狂的邀请人。

你会发现,目前本群唯一的群共识就是关于邀请人入群的。

之所以限制在北京工作和运营一线同学,就是确定大家有共同话题且有条件线下碰面。

之所以要做引荐语,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是认认真真被所有人看到进群。

之所以要大家更改名片,也是为了让大家连接更方便(想找谁,直接搜一下就好)。

之所以盖楼,就是为了形成我们圈子共同的语言和行为文化。无论你是谁,我们都热烈的欢迎你的到来。

8.然后今天早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又有了第6个问题。也是大家在这两天大家开玩笑似的盖楼:这个群不敢说话但又不舍得退,觉得光带着就是财富。

实际就是一大波新人进来、一大波作者进来,使得这个群的连同又一次不足以承受这个人数。

有人觉得这个群厉害的人太多,不敢说话。

有人觉得谁也不认识也不知道该跟谁说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表达第一个观点,也是我2017年在混沌工作了1年,最大的收获:自强则万强。

我刚进入混沌的时候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大咖,也有幸陆续添加了很多大咖老师的微信。我以为自己越来越牛逼了,越来越棒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女朋友说我,别以为你认识他们就厉害了,你自己不够强,永远只是在仰望着他们。

我才反应过来:妈的,跟那么多大咖合影、有微信有鸟用。真正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去帮助自己提升能力。

因为实际上每个人的交流都是为了彼此的价值,你不能为对方产生价值其实只是在浪费对方的时间。而你想要为对方创造价值,你必须要做的就是提供对方需要的价值。这一点,也就引出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强——只有自身能力强,才能让你有与别人平等对话的资格。

而与更多厉害的人平等对话,会让自己成长的更快,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变得更厉害也会吸引来更厉害的人。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自强则万强。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是:实际上所有人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没有谁比谁多什么。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变得更厉害。那就一定需要做的是:让自己不断地遇到更厉害的人联机,然后勇敢的与之过招。(这其实就是:联机学习)

实际上大家遇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别人也遇到过,恰好找到了解决方案。没有谁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思维的遮蔽性)。而你提出来的问题,别人帮你解决了。对方开心,实际上你自己也会很开心(干的越好挣钱才会越多嘛)

沉默是在一个社群里面极大的成本。天天花钱收藏了那么多知识不说,还加入一个群天天看别人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你丫哪儿这么闲,工作不饱和么!

要充分的把这个圈子利用起来:

拉了比你厉害的人,就是为了让你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人帮着解决;

拉了不同公司的,就是为了让不同的思想去碰撞;

拉了不同运营岗位的,实际上运营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家选择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多接触点思维,不好吗?

总结就是一句话:别怕丢人,有啥问题就说。想跟谁聊就聊,你怕又不能让你成长。只要能帮你成长,还能帮助别人弥补思想漏洞(好问题也是好的学习,每一次问题的解答也是自己经验的梳理。)。这种百利无害的事情干嘛不干。再说了,你提了问题没人理你。我作为群主为了不冷场不也会回答。你也不会面对冷场的尴尬,怕啥子。

我想表达的第三个观点是: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实在不好意思,我一激动给忘记了。不过请记得,还有我要表达的第三个观点的...

我在这里插一句,之前跟大家讲的运营学社聚会,是真的。不是我骗人。我连活动方案都写好了。

社群运营的自白:群里面有顽皮木偶,黄有璨,张亮,黄天文...

只不过感觉那个时候好像还不是“北京·运营学社”这个小孩最需要的时候,所以就没有去干。

9.那回过来我还是再说一下,我对第6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思考:

早上我跟一些私信我的同学陆续交流了一下关于遇到的这个问题。大家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组织线上讨论、比如轮流值班发消息等等。都特别好,但是不对。

因为这个问题是系统结构问题,如果在点上不断地输入,只会使得系统不断熵增,最终让系统运营者累死,然后系统给崩溃掉。

这个问题真正关键的是解决“建立连通的问题”。

而在这个时代,实际上对于一个圈子来说建立连通做线下活动所要投入的成本远比做线上活动的成本低很多。

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一起组织一次北京运营学社的线下趴。也算是为我们自己这个圈子的人开开光、网友见见面。

10.当然啦,既然我们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心血一起让北京·运营学社这个小孩长了起来。我们肯定不舍得她死掉,所以组织一场线下活动是目前我能想到的解救这个群的办法。

不过我觉得,既然这场线下活动一定要做,这份时间和精力都是要花,那与其随随便便做,不如做的更牛逼、更好玩一些。

反正一辈子就那么短暂,能干的牛逼事儿也不多。能做一件,是一件。

11.干牛逼的事儿,首先要有牛逼的团队,所以:

我希望有干过牛逼线下活动的、对社群有敏感度的、写过牛逼文章、或者你认为你在哪一方面就超级牛逼,能够帮助到这次牛逼活动的实现。请私信我一下。我们一起搞一次牛逼的运营线下活动。这是对于策展团的要求。

如果你还没有干过牛逼的事情,没关系,你可以做志愿者、也可以到时候一起玩就好。反正,多认识点运营人对自己也挺好的嘛。

哦,对了。请各位放心,活动仅针对本群的同学组织~

12.我想说的就这些。除了第三个观点我到现在也没想起来。

总结一下:

北京·运营学社就是希望为在北京的运营伙伴建立一个彼此交流的小圈子,大家一起学习、成长与进步。

希望大家能够想的清自己对这个小圈子的需求与使用方式。如果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用,那退了群也挺好的。

我说完了,大家可以继续讨论那个有钱的男人给自己过去爱过的女人所干的事。

然后感兴趣一起组织牛逼的运营线下活动的童鞋私信我。

组织一次牛逼的运营线下活动在2018.3.21(本群建立的第120天),正式开始推动。

文:小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