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一個讀者留言說,幾年前她在電子元件工廠做外貿員,經常與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打交道。

他們大多很年輕,有的剛滿18歲,每天站在流水線前幹著相同的工作,從早8點到晚8點。

被問到“為什麼在本該上學的年齡出來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為家境貧寒,出於無奈需要貼補家用,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上學太痛苦,不如打工賺錢來得容易。

在知乎的一個問題下,題主的兩個朋友,一個因為不願意背一本20頁的手冊放棄6000左右的銷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務員;另一個寧願打遊戲髒話遊戲術語滿天飛,也不願意去圖書館豐富人生。

他疑惑,“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這問題的答案,有無奈,也該有反思。

1

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痺

學習的痛苦讓人清醒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動的。

無論是否努力,無論是否抵抗,雖然生活的苦也會變化,但必須應對的這種苦痛,久而久之會讓人變“習慣”。

被麻痺後,知道這樣的煎熬一定會來,那等著應付就好了。

而學習的苦,是在於人要逼著自己開闢新的痛苦領域。在生活的苦會如約而至的基礎上,這看似是在給痛苦加碼。

寧可習慣日復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錘醒,是人想待在“舒適區”的慣性。

第一種心理背景,是延遲滿足的能力低下。

這是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的能力。

2

必須吃生活的苦

客觀上限制了學習的條件

不得不承認一個更現實問題的存在:通過學習改變命運越來越難,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吃學習的苦。

素質教育的壓力下,課外教育的投入,也成了競爭力的資本。有能力得到更優質教育資源的家庭,在良好的循環中,生活的苦相對增量只會更少。

同樣的時間內,有條件的人可以把資源用在提升自我,而資源相對匱乏的人,時間已經全都用在了應付生活的苦上。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探求貧窮的真相,隱姓埋名,體驗低薪階層如何生活。

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換了零售、清潔、老人服務等六種工作,最後發現自己陷入困局:

因為沒錢,要住在偏遠的地方 → 花費大量時間在上班路上 → 用於提升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發現更好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 → 想要做更多兼職來應對生活的成本 → 淪為工作機器,心理崩潰,選擇放棄……

吃生活的苦,耗盡了時間、錢財、精力,讓人沒了吃學習的苦的機會。

而這種現狀越加深,越會讓人從環境找問題,而非自身。

生活的苦,也有質量之分。有一些苦讓人從自身尋找問題,選擇利用反省的思維方式;另外一些,逼著人從環境找理由,陷於可能存在的威脅中,無法站在跳脫的角度進行反省。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高低階層的不同認知傾向 / Kraus et al.,2012

常把生活的苦歸咎於環境的影響,也漸漸讓人不能理解,學習的意義不只在於改善生活。

讀書帶來的工具性價值有限卻直觀,而大多吃不下學習的苦的人,看不到它給人更高層面的存在意義帶來的提升。

3

即便艱難

學習仍是改變的最好方式

沒有選擇吃學習的苦,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個問題:假設房間裡有100個人,他們從18歲時帶著100元錢的初始資金玩遊戲,每一輪,每個人都拿出一元隨機給另一個人,一直玩到65歲,最後100個人的財富分佈會怎樣的?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橫軸標籤代表玩家排序(非編號),排序越高的財富越多。初始時所有人的財富值相等,隨著遊戲的進行,財富值差距越來越大 / 城市數據團

遊戲運行17000次後,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是:top1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30%的財富,top2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50%的財富,60%的人財富縮水到100元以下。

這結果從側面驗證了“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那麼,努力的人生會更好嗎?

假設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別人加倍努力,獲得1%的競爭優勢,即贏得收益的概率比別人高出1%。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紅色柱子為更努力的玩家,綠色柱子為普通玩家 / 城市數據團

遊戲的模擬結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進入了富人的top20

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考場交上白卷求“0分”,之後做過組裝廣告箱、製造井蓋、包裝衛浴產品、生產說明書的工作。

期間,他結婚生子又離異,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2017年3月25日,他重新走進了高考考場,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

“我只是在一個環境裡,一個狀態下,活得太久了,沒有什麼新鮮感了,所以想去上學,想經歷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我不喜歡在一個模塊裡轉悠,讓我很痛苦。”

說出這些話的徐孟南,生活並不拮据,有時他月收入能上萬,生活質量不算太差。

而生活的平庸和細碎會讓人感到厭倦,想產生改變的最有效利器,是學習。

一位93歲的上海爺爺被人拍到和外國人對話,他發音標準,口齒清晰,面對鏡頭說,“stops learning is old,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停止學習讓人衰老,不斷學習才能永葆青春)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多少人,還沒輪到變老的年紀,就已經因為未老先衰的心,斷了提升自己的路。

學習的意義不止在於達成所謂生活品質的提升,它的價值,在於給人更多本想不到的可能。

學習的過程或許痛苦,但是選擇做主動接受學習中的苦,生活中的苦即便還在,意義也會變得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