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1995年的《神鵰俠侶》因TVB在大陸的大範圍推廣播出,古天樂和李若彤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堪比83版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經典“俠侶”,儘管1983年香港電視劇收視冠軍《神鵰俠侶》中劉德華和陳玉蓮才最受金庸認可。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在大陸各個衛視上正式播出時已經按照引進商要求重新配上了胡兵和希莉娜依演唱的《歸去來》。


但周華健和齊豫演唱的原版粵語主題曲《神話·情話》還是很快流行起來。


這首榮獲1995年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合唱歌曲獎的《神話·情話》,徹底引爆了90年代最被認可的金庸影視劇主題曲演唱者,其實用唱作人來說更為合適——周華健!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一位在臺灣發展的香港人,那個時期港臺流行歌壇中,幾乎是憑一己之力代表臺灣歌壇“對抗”四大天王的代表。


從1991年開始爆紅的《讓我歡喜讓我憂》到1993年的《花心》,再到1994年的《風雨無阻》,在當時青少年中,粵語的聽四大天王,國語的首選就是周華健。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周華健與金庸劇的緣分在1994年開始。


那一年臺灣版《倚天屠龍記》在內地大範圍播出,而此前無論鄭少秋版還是梁朝偉版都只是廣東等地區小範圍地傳播,因此咆哮帝馬景濤這一版是大陸很多金庸迷第一次看到《倚天屠龍記》,眾多劇迷稱此劇奉獻了兩個經典。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第一個經典是這一版的《倚天屠龍記》貢獻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角色——孫興扮演的楊逍。一改以往浮誇搞笑表演風格的孫興,此次演出了一個冷峻狂狷的明教光明左使。觀眾稱看了此劇更能體會“一見楊逍誤終身”。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另一個經典就是劇中的5首歌曲,兩首主題曲:黃霑的《隨遇而安》和周華健的《刀劍如夢》;三首插曲:辛曉琪的《倆倆相忘》、李麗芬的《愛江山更愛美人》和成龍的《你給我一片天》,無不傳唱一時。


若論這其中的佼佼者,當之無愧是周華健的《刀劍如夢》。


周華健的唱功已被認可,但是他的創作能力倒是剛剛被歌迷驚豔地發現。


與顧嘉輝、黃霑的中西合璧,中式更為突出的風格不同,少年時迷戀李小龍、溫拿樂隊的周華健倒是在臺灣的民謠沒落和流行樂興起時成長起來的,創作的曲風更為西化,歌曲中富含世界性流行音樂,更為時尚、流行的年輕人所推崇。


到了《神話·情話》時,周華健已經如日中天,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他於百尺竿頭又進了一步。


1997年,TVB20世紀最後一次超大型的金庸武俠劇製作《天龍八部》播出時,82版中飾演虛竹的黃日華此番扮演了劇中的主角喬峰,在內地衛星電視頻道的廣泛播出造成了它的超高人氣。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將這部劇推向經典的無疑就有它的主題曲,那首被譽為史上最難唱的粵語歌——《難唸的經》,一首周華健作曲林夕作詞,就連周華健自己盛年之後都很難再達到高度的歌。


這首神品難以復刻,因為那就是周華健流行音樂生涯的巔峰之作,因為那是香港詞人最後一個高度林夕飽含了老莊哲學與禪經佛理的經典之作。


周華健當年演唱時是用一連串弗拉明戈的快板吉他拉開歌曲序幕,如今降低難度變成了鋼琴稍微舒緩的節奏,變得相對抒情,但依然充滿快意江湖的瀟灑氣度。


林夕的詞生動地說出了“拋卻慾念,遠離俗世”的主題,用字獨白難度堪稱詰屈聱牙,但卻生動立體,又將浪漫武俠與家國情懷、兒女情長和英雄俠義完美結合起來。


周華健一曲幾乎令人窒息的演唱,快速迭進中還不斷高低音轉換,如此快的用氣息唱準,聽罷酣暢淋漓。有人稱循環播放一天,降龍十八掌都學會了,但是這首歌的學唱卻達不到周華健一半的演唱水平。


這是周華健封神的一曲,也將金庸影視劇主題曲的創作和演唱到達了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儘管整個90年代,前期有臺灣大陸合拍的長白山取實景的《雪山飛狐》聲勢隆隆。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臺灣校園民謠明星楊慶煌演唱的片頭曲《雪中情》,羅大佑創作,已經仙逝的帽子歌后鳳飛飛演唱的《追夢人》,它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成為在大陸觀眾心目中金庸劇歌曲創作的新高度,傳唱和經典指數無以復加。


臺灣的武俠劇製作水平在90年代不亞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香港,這個某種程度很多時候就指向了播出平臺和音樂製作。


臺灣金牌製作人楊佩佩製作的94版《倚天屠龍記》以及《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都風靡一時。


尤其是這一版的《神鵰俠侶》畫風突變,所有版本里依照原著白衣勝雪、清麗脫俗的小龍女變成了一身黑衣、滿面風塵的單眼皮美女,據說金庸都表達了不滿,但是炒作就此成就了此劇的高收視率。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加上臺灣在90年代中後期另一位崛起的新偶像任賢齊的主演和他《傷心太平洋》《任逍遙》的演唱,臺灣金庸劇似乎完全壓制住了向來引以為傲的武俠劇原產地香港。


但其實在主題曲等傳唱上,臺灣劇因國語與大陸的無差別語言交流有了天然的優勢,香港則只能在包裝上狠下功夫。


香港在金庸劇的製作上也頗下功夫。在90年代TVB開始第二輪翻拍潮之前,已經有了金庸劇的衍生劇《九陰真經》《南帝北丐》《中神通王重陽》的播出,雖未掀起收視狂瀾,但依然是口碑之作。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幾部劇的主題曲也可圈可點,尤其張學友為《南帝北丐》演唱的《一生不醉醒》。他還為電影《東成西就》翻唱了76版《射鵰》主題曲《誰是大英雄》。


這兩首都是好歌,但在歌神眾多的經典之作中並不顯眼,距離周華健的《刀劍如夢》《神話·情話》和《難唸的經》都有著不小的距離。


在整個90年代甚至迄今為止的金庸劇製作中,能堪與之相比經典地位的似乎只有王家衛那部只有片名和人名與金庸有關的《東邪西毒》,那裡面的那首被稱為中國電影配樂史上巔峰之作的純音樂《天地孤影任我行》。


30年來能唱好金庸劇主題歌的天王沒有四個,只有他


轉過新世紀,金庸劇迎來了第三波製作高峰,在綿延至今的重複不斷幾次翻拍中,惡評如潮,觀眾看到吐,好像能稱上經典二字的也只有濫觴之作——張紀中版《笑傲江湖》。


在最開始播出時吐槽不斷到如今卻不斷分數上揚,劉歡和王菲的合唱《笑傲江湖》顛覆了既往所有金庸劇影視歌曲的流行音樂創作模式,民歌演繹加之天籟之音的亂入卻真正開創到另一個高度。


可惜的是那之後,製作費越來越高,花樣越來越多,但無論角色演繹還是主題曲的演唱,都沒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在新世紀的第二個時間開始後,金庸劇又快速地在大陸進入了二輪翻拍,卻爛劇越來越多,金庸劇越來越成為炒作焦點和收視低點。


唯一質量尚可的是2016年20年來第三次拍攝的《射鵰》,主題曲卻採用的是83版的《鐵血丹心》,致敬經典成為了主旋律。


沒有創新,就讓人越來越懷念周華健的不斷翻新花樣和創造新高度的神品。


每個人的人生或許都是一部難唸的經,唱不出來,回味最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