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拍出虛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即使是剛剛接觸攝影的同學,大概也能瞭解景深。每個人對於景深的看法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讓照片中的一切都看起來很清楚,而有些人認為能拍出背景模糊的照片的相機一定就是好相機。

有這些想法的人可能沒有搞清楚最基礎的概念,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景深?當喜歡拍人像的人們對於虛化背景感到瘋狂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對於決定一張照片的因素來說,景深又能影響到什麼?

首先,我們還是來先說說什麼是景深。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照片雖然是平面的載體,但是照片中依然表現了現實環境的縱深,一張照片中,可能會有些區域看起來非常清晰,而其他區域卻似乎模糊不清。景深範圍就是照片中看起來非常清楚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的景物都會向觀看者呈現最清晰的圖像。

景深範圍的大小,取決於你的相機的設置和你所拍攝的焦點的位置,當你錯過了焦點,讓本來想要清楚的主體置於景深範圍之外,主體就會變得模糊不清。

通過對景深範圍的控制,拍攝者可以讓畫面的焦點更加集中,同時也讓觀看者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拍攝者所想要表達的某個細節上,而不會被清楚的背景或其他元素所幹擾。

下面這張圖表示的就是在不同的光圈下的假設景深範圍,在 f/2.8 的光圈下,景深範圍僅僅在人前後的一小段範圍之內,身前的狗和身後的樹都在景深範圍之外,所以前後景都會失焦,畫面中只有人是清楚的,而在 f/16 的光圈下,狗、人和樹都被覆蓋在了景深範圍之內,所以顯示在照片中,三者都會看起來比較清楚。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當我們談到景深的時候,沒有絕對的標準,因此也就不存在對與錯,這一切都要取決創作的過程以及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你可以擴大景深範圍,讓觀看者能夠接受到更多的內容,也可以將景深範圍縮小到一個非常狹窄的平面,讓觀看者的目光僅僅集中到你想要表達的某一個細節身上,而讓除了這個細節之外的所有內容都變得模糊不清。而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拍攝風格。

那麼影響景深的因素究竟有那些呢?首先自然是光圈,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就是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單獨從光圈影響景深的範圍這一點來說並沒有錯。可是景深範圍卻並不是由光圈所單獨決定的,影響景深範圍的因素一共有三點:光圈、焦段以及焦點位置。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首先看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寬廣,這個理解上不會有什麼問題。焦段越長,即使是同樣的光圈,在面對同樣的在畫面之中的主體距離的時候,景深也會越淺。也就是說,假設主體在畫面之中的大小是一致的,即使是同樣使用 f/2.8 的光圈,85mm 的鏡頭的背景虛化程度就比 50mm 的鏡頭的背景虛化程度要強。甚至可以說,在主體在畫面之中大小一致的前提下,135mm 的 f/5.6 的光圈,可能都要比 35mm 的 f/1.4 光圈背景虛化程度高。

下面兩張貓片兒,第一張是使用 135mm 的 f/2.5 拍的,可以看出景深範圍極淺,以至於貓的後半身都已經脫離焦點被虛化了。而第二張是使用 58mm 的 f/2 拍攝的,雖然光圈更大,但是從貓前後的樹枝樹葉來看,相對來說景深範圍就要比 135mm 所製造的景深範圍寬廣了一些。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也就是說,焦段越長,就越容易拍出虛化的背景,這也是為什麼拍攝肖像都喜歡用中長焦鏡頭的原因,因為更容易將主體和背景分離開來。

影響景深範圍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主體的位置,這裡的位置有兩重含義,一個是相機和主體之間的位置,另一個是主體和背景之間的位置。一般來說,拍攝者距離主體越近,對焦距離越短,景深就會越淺,這也很好理解,當我們將物體放在眼前觀看的時候,會發現背景都變模糊了,而看一個距離自己有一定距離的物體的時候,會發現物體和背景都一樣的清楚。

同理,主體和背景越遠,背景的虛化程度就越高,因為背景遠離了相機的焦點範圍了嘛。

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例子,拍人像的時候,使用同樣的鏡頭,同樣的光圈,拍肩膀以上半身照就會比拍全身照更容易出現背景虛化,因為距離主體更近了,所以景深就變淺了。

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想要拍出虚化的背景要注意哪些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