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深圳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在GaWC最新的《世界城市名冊》中,深圳首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作為中國最具科技創新活力的城市,多年來深圳始終對標硅谷,志存高遠。但與此同時,缺少斯坦福、伯克利這樣的一流名校,成為了深圳的城市之痛。

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深圳

與中國其他三個一線城市相比,深圳建市時間短,儘管經濟體量已經相當龐大,但在高等教育資源上相對薄弱。

比如,代表高校質量的“985”和“211”院校數量上,北京分別有8所和18所,上海分別有3所和7所,廣州各有2所,深圳則均為0。這一成績甚至比不上經濟地位遠不如深圳的泉州、保定等城市。

不過儘管深圳本土大學實力不強,但是深圳善於引入外部優質資源為己所用。

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目前,深圳已經引進的著名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17所985高校,以及一所211高校和6所香港高校。

雖然這些高校大多還是以研究院形式進入深圳,不過根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與深圳市簽署的協議,未來這些著名高校將建設深圳校區,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校。

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同時,目前還有包括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學院、深圳音樂學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技術大學等至少8所高校項目正在推進中。

有學者認為,深圳擁有的高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落後於北上廣。深圳想要建設現代國際化城市,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倚重市場和企業,更多的還是要靠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和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在源頭創新方面下功夫。就這點而言,即便再辦8所、10所大學都不嫌多。

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回顧深圳名校朋友圈的建立,應該說有兩次爆發期:

一是建設深圳大學城,當時引入的名校大多是北大、清華、哈工大等國內高校;

二是近兩年,深圳開始發力高等教育,不僅自己加快建設名校,比如一出生就貼著改革標籤的南方科技大學、正在籌建中的深圳理工大學;

更多的則是引入國內外知名高校以在深圳合作辦學的方式建設大學或特色學院,試圖走出一條國際化開放式高等教育體系的新路徑,把引進優質高等資源的觸角更多伸向國際!

高等教育薄弱:深圳的城市之痛!

深圳大學

一座城市擁有大學的數量和質量,應該說是直接關乎其發展前途、科研創新力量、社會影響力、城市知名度和親和力,以及城市青春度與活力的。

特別是在轉型發展時期,科技與人才之於城市,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資源。

期待深圳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