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芳村“牛雜阿婆”:煮出30年美食記憶

陳阿婆在為牛雜湯調味

廣州芳村“牛雜阿婆”:煮出30年美食記憶

在阿婆準備食材時,路旁坐滿了等候的客人

大洋網訊 秋分過後的第一個週日,早上8點半,當大多數人還在家享受週末的懶覺時,芳村陸居路市場內的民治大街已人頭攢動。街道轉角處擺放著一輛小推車,不少人看到後,立刻來到街邊盤桓,或東張西望,或低頭沉思,像是在等待一位神秘人物的到來。

這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小推車,主人名叫陳桂姐,今年已經80歲,是廣州著名小吃“阿婆牛雜”的創始人。當小推車出現在街邊時,街坊們都流露出欣喜之情,“牛雜阿婆終於要回來了”。

9時左右,陳桂姐終於騎著自行車來到民治大街,車上載著幾大袋牛雜和一大鍋湯,她邊卸貨邊和路過的街坊寒暄,“因為怕火(天氣炎熱),我已經4個月沒出來賣牛雜了。”阿婆告訴記者。

對於許多老廣來說,每到星期天去到芳村陸居路,排隊吃上一碗陳桂姐特製的牛雜,是不少人一輩子的味覺記憶。“阿婆牛雜”膾炙人口,不僅老一輩廣州人愛吃,隨著社交工具的傳播,牛雜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自己覺得好吃才給別人吃

陳桂姐從上世紀80年代末退休就開始賣牛雜,並一直堅持到了今天。賣牛雜最初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想掙點錢貼補家用,“最早的時候我幾乎天天開檔,一年有360天都在賣牛雜。”

因為陳桂姐的牛雜選材好,味道好,價格也不貴,因而很快在芳村乃至全廣州打響了名氣,漸漸形成顧客每次來都要排長龍的盛況。

後來,隨著年齡增長精力有限,陳桂姐的牛雜開始調整為一週賣一次。賣牛雜對她來說已不僅僅是生計,更多是回饋食客們的多年厚愛。

這幾年,陳桂姐更“任性”了,開檔要根據天氣和身體情況來定,有時候兩週一次,有時候一個月一次。

最近,陳桂姐休息了整整4個月。這讓眾多食客來時都撲了個空,也讓她又多了幾分神秘色彩。“我身體沒什麼大問題的,前段時間颱風多,整天颳風下雨,要麼就是天氣太熱,我就不想出來賣牛雜了。”陳桂姐告訴記者。

賣牛雜快30年,陳桂姐靠一門手藝成為了廣州這座城市的都市傳奇,當記者問起訣竅時,陳桂姐將訣竅歸結於“良心”,“做食品首先要拷問自己的良心,自己吃得入口,覺得好吃的,才可以給別人吃。”

  花兩小時做準備才開賣

儘管是個流動攤位,但記者發現,陳桂姐對於細節卻十分苛求。剛把自行車停好,80歲的陳桂姐做的第一件事卻是清理牆角前面空地上的雜草,由於她4個月沒來了,這裡已經雜草密佈,“把雜拔了,食客們可以坐在這邊的空地先等等,天氣太熱了讓他們站著等太辛苦。”

阿婆牛雜一般要到上午11時左右才開賣,在這之前,陳桂姐光是清潔和準備工作就要花兩個小時,但這絲毫不妨礙食客們排隊的熱情,陳桂姐早就準備了一些小板凳給他們休息,要是人多了,她還會去問街坊再借些凳子出來。清完雜草之後,陳桂姐又問街坊借了自來水,把自己檔口的地面全部清洗一遍。

做完清潔,陳阿婆才正式開始烹飪。她擺好小推車,架起煤爐並生火,洗好一口大鍋,備好湯底開煮,把提前準備好的麵筋,牛肚、牛膀、牛肺、牛腸、蘿蔔等材料一袋袋攤開,擺在推車旁邊,方便隨時往鍋裡補充;一個小時下來,阿婆已是汗流浹背,她利用空隙大口喝著冰水,順便跟路過的老街坊拉家常,招呼食客們別被太陽曬壞。

阿婆賣牛雜的時候眼睛一直盯著大鍋,時刻觀察著牛雜數量的變化,一旦發現某個牛內臟品種不太夠了,她就利索地拿起身後的袋子,抽出幾串牛雜往鍋里加。每賣出十幾碗牛雜,她就要往湯裡再加兩勺花生醬,以保證湯的味道不會變淡。

多年來,從準備工作到開賣牛雜,所有流程陳桂姐都是親力親為。一般來說,如果確定週日會出攤,她週三就要去市場準備食材,週四清洗並烹煮食材,週五再對食材進行分揀,確保每次出攤的食材從數量到質量都有保證,“牛雜必須是買水牛身上的,黃牛我一般不買。黃牛雖然肉好吃,但內臟的口感不如水牛的好。”

而對於牛雜的主要配菜蘿蔔,陳桂姐十分苛刻,“現在天氣熱,蘿蔔不能提前一天煮,像今天這幾袋蘿蔔,都是我凌晨2點起來煮的,現在還熱騰騰的。”

長期低頭幹活,讓她本已佝僂的背更加直不起來。如今歲數大了,兒子和女兒每次也都會趕到現場幫忙招呼食客。

  秘笈是黃糖、柱侯醬、花生醬

很多食客表示,阿婆的一鍋牛雜湯能讓他們回味無窮。陳桂姐告訴記者她的很多“秘笈”,煮湯所用的花生油是她自己榨的,花生醬和調味醬也是她自制的,“市場上買回來的不放心,我自己調,兩種醬料一種偏酸,一種偏辣,任君選擇。”

此外,每次煮牛雜湯她都會加入柱侯醬以及黃糖調味,她用料足,不缺斤少兩。其實,這些配方早已不是秘密,陳阿婆也樂於跟別人分享,並不擔心被人偷師,“現在人們做小吃沒那麼有毅力了,像我這樣的老太婆才會有耐心。”陳阿婆笑言。

隨著牛雜的香味向四周飄散,原本低頭看手機的年輕食客們開始興奮,紛紛圍過來拍照,或發朋友圈廣而告之,或打電話呼朋喚友,或跟阿婆拉家常,神情都像撿到寶一樣高興。

經過兩個小時的等待,阿婆牛雜正式開賣。不少熱情的食客還是簇擁在阿婆的小推車周圍,激動地等待著這一碗期盼已久的牛雜。

記者發現,一早過來排隊的多為“80後”“90後”食客,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只為一睹牛雜阿婆的風采,但也有多年追隨陳阿婆的忠實食客。

玉姐是陸居路市場裡的一位老街坊,從小吃著阿婆牛雜長大,認識阿婆快30年,由於店鋪跟陳阿婆的檔口離得很近,跟陳阿婆的關係很熟絡。每當陳阿婆來賣牛雜,熱心的玉姐都會幫她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並在微信上幫阿婆宣傳,呼籲各路美食愛好者前來光顧,“阿婆一直很細心,每一串牛雜都是她親自挑選的,分量都很足。”

無論是第一次來的新食客,還是支持多年的老街坊,陳阿婆都一視同仁,把每一碗牛雜都裝得滿滿當當。不少人臨走前還不忘跟阿婆寒暄。儘管手上一直忙碌不停,阿婆的眼神裡始終帶著笑意。

  對話

  我沒有想過收徒弟

記者:當年為何會做起牛雜生意?

陳桂姐:當時剛退休,家裡經濟不是很好,就想做點事情補貼家用,剛好得到一位貴人指點,教我怎麼煮牛雜,我就入了這一行。

記者:為何能堅持賣牛雜這麼多年?覺得辛苦嗎?

陳桂姐:有些老人家退休了會去跳廣場舞,我又不會跳舞,也沒什麼其他愛好,唯一愛好的就是做牛雜,所以就堅持下來了。這麼多年確實很辛苦,但辛苦工作賺來的錢花著心裡才舒服。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已。

記者:您知道自己現在名氣這麼大嗎?

陳桂姐:很多年輕人都知道阿婆牛雜,但我並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出名,我只是出來賺錢補貼家用,沒考慮那麼多,也就是盡了自己的良心去把街坊生意做好。

記者:這麼多人追捧阿婆牛雜,有沒有想過收徒弟?

陳桂姐:做這個太辛苦了,沒想過收徒弟。我的牛雜配方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有些人喜歡鹹一點的,而我的牛雜口味偏甜。做飲食生意眾口難調很正常,我只需按照自己的宗旨和良心去做。

記者:賣牛雜這麼多年有沒有什麼趣事印象深刻?

陳桂姐:以前路口還有一個老阿婆,她本身也是賣牛雜的,有人去問她哪裡的牛雜最好吃,她竟然告訴對方,想吃好吃的牛雜就進來我這裡買,這件事到現在我都覺得很好笑。

記者:有沒有想過幾時退休?

陳桂姐:應該也不會太久,目前還做得動就繼續做。年輕的時候怕水(下雨)不怕火(炎熱),現在年紀大了水火都怕,平時就在家保養身體,天氣好了再出來賣牛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