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讀三十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到底好在哪裡?

宋神宗二年(1079年),有御史上表彈劾蘇東坡,說他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時,給神宗皇帝上的《湖州謝上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顯然是包藏禍心,妄議朝政。對神宗皇帝支持下的王安石新政不滿,也其心可誅。究其實,上表謝恩無非

就是例行公事,就象過節給領導發感恩和祝福的短信。短信要是太長,沒準領導就看看是誰發來的。但如果真有有心人尋章摘句,事情就複雜起來了。

值得讀三十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到底好在哪裡?

事情發展到後來,更是有御史潛心鑽研,把蘇軾以前寫的詩文全部翻出來。這下不得了,明察秋毫的御史們發現蘇軾對新政、對皇帝早就心存不滿。於是蘇式被嚴肅處理,經王安石出手相救後,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本人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官職相當於現在湖北黃岡縣武裝部副部長,副科級幹部,沒有公文閱覽權,沒有"簽單權",公款消費什麼的就別想了。

元豐五年,蘇軾到黃州已經三年了。元豐五年一轉年,天就似乎沒有睛過,接連下了差不多兩個月的雨,這個春天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真的令人鬱悶。想起屋前的海棠花,還沒怎麼開就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轉過年後又生了病,也一直沒好利索,42歲的年紀,頭髮就早早地花白了,想起來真的很感慨!

想著這些,蘇軾的肚子開始咕咕叫了,從早上起來到現在還沒吃上一口熱食。蘇軾心不在焉地從屋外抱進一把柴禾,塞進灶堂裡,好不容易點上,可是光出煙不出火,蘇軾用嘴使勁地吹,可是灶堂裡的柴灰也被打溼,吹都吹不起來,到這時,蘇軾才發現他寒進灶堂裡的,是一把溼蘆葦!蘇軾猛然想想起今天是寒食節,合該不吃熱食的。

罷了!

蘇軾回到桌子邊,提筆就寫: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值得讀三十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到底好在哪裡?

黃庭堅,一直以來就與蘇軾互損,他看到蘇軾的這幅字後,不由得大為驚豔,說這幅字有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就算是蘇軾自己再來一次,未盡還能寫得出這份意思來。

值得讀三十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到底好在哪裡?

黃庭堅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蔣勳說,三十年前看《寒食帖》,因為年輕,看不出特別的好,倒是覺得後面黃山谷的跋文書法俊秀挺拔,光芒四射。問老師。老師淡淡一笑,說:"慢慢看,以後你就知道了。"

確實,這一幅字是需要慢慢看的,不同的時期看,能看出不同的好來。年輕的時候,只覺得書法俊美,每一個字怎麼看怎麼美,年歲漸長,似乎看到了蘇軾創作時候的內心,看到了蘇軾真的放下了自己。

值得讀三十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到底好在哪裡?

無論怎麼放大,每一個字都很漂亮

是的,黃州很苦,連個好點的住處都沒有,"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他"也擬哭途窮",苦,當然是可以叫的,但是不是真的要放在心上呢?那但未必,所以,蘇軾在《定風波》一詞裡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所以,看這幅字,看的不是書法技巧,更應該看的,是心境。也許這就是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的境界。

這幅字經黃庭堅題跋後立即為世人喜愛,被列為天下第三行書。滿人入關後,滿人才子納蘭容若獲得此帖,後來被乾隆收藏,密密麻麻地在上面蓋印(第一張圖最左側幾乎都是乾隆的寶印),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不測,此後即流入民間。

1918年《寒食帖》轉傳到顏韻伯手中。1922年,顏韻伯《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迴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喜愛書法的朋友評價一下《謇食帖》,讓我們更多地瞭解這件稀世珍品。

喜歡我的文章的人可以關注公眾號:史海悅讀,那裡有更多的文章等著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