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第五次汙染天氣來襲 今年霧霾難道比去年更多了嗎?

秋冬季第五次汙染天氣來襲 今年霧霾難道比去年更多了嗎?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道

10月12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通報,11月13日至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將出現一次區域性大氣重汙染過程。

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和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以及關中地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將連續2至3天達到重度汙染,個別城市可能出現嚴重汙染。

事實上,這已經是今年10月以來的第五次汙染天氣了。以北京市為例,今年10月5日至6日、10月12日至16日、10月20日至26日、11月1日至5日相繼發生過4次汙染過程,其中一次輕度汙染,一次中度汙染,兩次重度汙染。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開始放鬆治理汙染的力度。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為例,今年京津冀治霾的目標是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而去年的要求則是下降15%,今年的目標太過寬鬆。

不過,在10月31日舉行的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認為今年的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汙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在去年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佔三分之一左右。今年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他表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佈的數據也顯示,以北京市為例,今年10月空氣質量指數(AQI)的平均值為74,而去年同期則為84,同比改善了11.9%。

“冬季採暖導致汙染物排放增大”

從11月12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氣象條件開始轉差,汙染物緩慢累積。到12日0時,安陽市的PM2.5濃度首先達到了重度汙染,隨後鄭州、新鄉、邢臺等地也逐漸達到重度汙染,並逐漸向北發展。

截止12日22時,京津冀區域內PM2.5小時濃度最高值出現在開封,時間是12日19點,濃度為206微克/立方米。

“目前已進入初冬時節,天氣漸冷,北方地區陸續啟動冬季採暖,部分農村地區也開始自採暖,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解釋說,“再加上工業和柴油車排放,同時疊加高溼度等不利氣象條件,加劇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氣態汙染物的二次轉化,推高了PM2.5濃度。”

據瞭解,從12日開始,京津冀地區近地面以弱南風為主,夜間風速降低、溼度增大,多數城市出現小風、高溼的現象,大氣擴散條件較差。

“從組分特徵看,硝酸鹽仍是區域內PM2.5的主要組分。在北京、保定、安陽等地PM2.5濃度快速升高期間,硝酸鹽佔比可高達40%左右,表明機動車和工業排放的氮氧化物快速轉化成硝酸鹽,仍是推高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柴發合說。

他同時還表示,保定和安陽的PM2.5中,有機物含量明顯高於北京,可能與當地的民用採暖或工業排放有關。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監測中心的預測預報結果,11月15日中午前後,受冷空氣影響,區域汙染過程緩慢減輕,預計16日汙染過程結束。11月16至18日,擴散條件有利,區域大部分地區以優良為主,個別地區可能出現輕度汙染。

此前已有四次汙染過程

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事實上,這已經是今年10月以來的第五次汙染天氣了。

第一次是10月5日至6日,京津冀區域城市的日均PM2.5濃度峰值達到了108微克/立方米,為輕度汙染,沒有重度汙染城市出現。

第二次是在10月12日至16日,京津冀區域日均PM2.5濃度峰值增加到204微克/立方米,邢臺、唐山、北京等3個城市先後達到了重度汙染水平。

從10月20日開始,京津冀區域又出現了第三次汙染過程。到了22日5時,該區域PM2.5日均濃度最高值出現在保定市,為123微克/立方米,達到了重度汙染的水平。

11月1日至5日,京津冀區域再次發生中-重度汙染過程。11月2日,保定、陽泉的PM2.5日均濃度達重度汙染。3日,北京、石家莊的PM2.5日均濃度也達重度汙染。到了4日18時,區域內PM2.5日均濃度的最高值出現在陽泉,為182微克/立方米。

去年改善三分之一靠“天幫忙”

早在10月初,一篇題為《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中國放鬆反汙染規定,環保部已正式發文》的文章就網絡上流傳。文章稱,目前美國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新關稅已達到10%,隨著經濟放緩,中國將放鬆環境法規,以刺激經濟增長。

文章以《行動方案》為例,稱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區域的大氣治理目標定為了“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低於此前媒體披露的5%的目標,且遠遠低於去年“至少15%”的目標。

對此,劉友賓表示,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經過專家反覆論證,也廣泛聽取了有關方面和地方的意見,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

“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裡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據專家評估測算,在去年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佔三分之一左右,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劉友賓說,“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我們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我們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事實上,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還要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

不過,即便如此,今年的空氣質量事實上還是有所改善的。以北京市為例,今年10月空氣質量指數(AQI)的平均值為74,而去年同期則為84,同比改善了11.9%。

同時,對比以往,今年10月的汙染次數也有所減少。2016年10月,京津冀區域共發生4次汙染過程,達到重度汙染的城市最多為7個。2017年10月,該區域共發生汙染過程5次,達到重度汙染的城市最多為10個。今年10月,這一數字則下降到了3次。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中國國情、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的戰略抉擇。我們將堅定不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以赴確保完成既定的各項環境目標任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劉友賓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