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幾點,輕鬆甩掉“熊貓眼”

做到這幾點,輕鬆甩掉“熊貓眼”

黑眼圈,俗稱“熊貓眼”,是指眼瞼皮膚呈現的青黑色病變,生活中很常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一般女性比男性多發。那麼人為什麼會有黑眼圈呢?黑眼圈有不同的種類嗎?有什麼好辦法可以預防嗎?

眼周皮膚是身體中最薄的部分,且黑色素活動非常旺盛,如果平素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熬夜、睡眠或運動不足、視疲勞、女性月經不調等,就很容易出現黑眼圈。

黑眼圈分三類

黑眼圈大體分為三種類型:色素性、血管性、結構性。

色素性黑眼圈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它主要是由於真皮黑色素的過度沉積所致,常見於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症、過敏性接觸性皮炎致色素沉積等,這種黑眼圈多表現為茶色。

血管性黑眼圈主要是由於眼周血液循環瘀滯所致,多表現為青色黑眼圈,常見於過敏性鼻炎患者及熬夜、視疲勞、內分泌失調、貧血等人群。另外,眼瞼皮膚薄而透明化的人,皮下脂肪少,使得眼瞼下的血管清晰可見,也會出現這種類型的黑眼圈。

結構性黑眼圈是由眼眶結構異常導致的。

在亞洲人群當中,血管性黑眼圈最多見。

如何才能輕鬆甩掉黑眼圈

一、要保證足夠的睡眠,不要長時間熬夜。

二、太陽光強的時候注意佩戴太陽鏡,減少色素沉著。

三、禁菸戒酒。

四、熱敷。用熱毛巾敷眼,促進眼周血液循環。

五、熨目法。雙眼自然閉合,兩手搓熱後,用兩掌心輕捂眼睛,眼球按照順時針的方向轉動數週,再反方向轉動數週。

六、眼周穴位按摩。按摩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可用食指或大拇指按摩眼周的攢竹穴(眉頭凹陷處)、絲竹空穴(眉梢凹陷處)、太陽穴(眉梢和外眼角連線中點向外旁開3釐米左右的凹陷處)、印堂穴(兩眉頭連線中點)、睛明穴(內眼角上方的凹陷處),使眼周圍皮膚血液循環加快,經絡通暢。每次3分鐘,每天兩次。

做到這幾點,輕鬆甩掉“熊貓眼”

七、飲食清淡。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足夠的維生素K和維生素C。

某些疾病也會導致黑眼圈

若做到上面七點黑眼圈仍長期不消,甚至有所加重,就應該警惕是否存在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炎、胃炎、鼻炎、腎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心臟病、月經不調等。

中醫認為,導致黑眼圈的病因可分為肝鬱氣滯、瘀血阻絡、脾虛溼盛及腎氣虧虛四種。肝鬱氣滯者平素心煩易怒、氣滯血瘀,瘀血停滯於眼周便會出現黑眼圈。其治療以疏肝解鬱、活血通絡為主,方用丹梔逍遙散。瘀血阻絡者常表現為面色暗黑、口唇發紫、女性月經量少、痛經、帶有瘀血塊等,治療以活血祛瘀為主,方用血府逐瘀湯。脾虛溼盛者脾胃虛弱,再加上多食肥甘厚味,脾虛不運、痰溼內生,治療以益氣健脾、活血祛瘀為主,方用參苓白朮散。腎氣虧虛者長期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常常熬夜、深夜上網、過量飲酒或房事過度,損耗了腎精,精血耗損而致,常常表現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痠軟,治療以滋補肝腎為主,方用金匱腎氣丸。

由於黑眼圈的成因多樣,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黑眼圈較重者,也可用去色素劑或激光進行治療。中醫講“未病先防”,對於黑眼圈,也要重視早期預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適量運動、清淡飲食、心態良好才是最重要的。 (鄭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